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yufang/ 展览活动|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十五) 如意形柄寿字纹铜东布壶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藏语称“多穆”,因其形制源于元代中亚的多穆壶而得名,元代时就已流行于蒙古地区。东布壶结实耐用,便于携带,一直在蒙藏地区沿用,为蒙古族喜用的盛放奶茶等的器皿。 暗八仙纹木胎银碗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银碗是极富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也是主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紫铜茶壶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紫铜质。壶身口沿处饰莲瓣、二龙戏珠及花卉纹。壶盖、壶嘴和提手錾刻寿字纹等吉祥图案。为蒙古族熬制奶茶之器。 铜奶桶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铜质。桶身饰三道银箍,两侧有环形提扣。本件为蒙古族传统器皿,多用于盛放水、茶水、乳汁等,也用于家族祭祀活动。 珐琅彩抿酒壶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银质扁圆壶,每侧上下各有一个穿带孔。壶面施珐琅彩釉花卉纹。嘴附一细长管,插入壶内,便于吸抿。草原牧人外出放牧时喜欢将其揣在怀里。 筒形碗袋 近现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以毛毡制作,牧人用此放置瓷碗,防止磕损。 蒙医羊皮药袋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羔羊皮缝制的长方形药袋,用于盛放各种蒙药,每一个小药袋口部栓系写有药名的木签。此药袋携带方便,可卷起装在马背上背褡里,有“马背上的药库”之誉。 蒙古族妇女头饰、帽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头饰由冠饰和两侧下垂的长圆形链椎组成。冠饰的额箍用嵌有珊瑚的圆形錾花银托排列围合,以小银珠串编的前额流苏依眉心呈“人”字形,额箍两侧各坠数十条由珊瑚、松石珠及嵌宝银花串连的流穗。 双龙纹马头琴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马头琴因琴柱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木质音箱以马皮蒙面,上绘双龙纹。琴弦为两束马尾。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中最富特色的拉弦乐器,以宽广柔美的音色、极强的音乐表现力,至今流传于草原。 蒙古族男子服饰 近现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立领,右衽,腰系绸腰带,袖口为蓝章绒缎马蹄袖,下摆宽大,两侧不开裾。衣襟镶边4条,扣襻的数量与镶边的数量相对应,面料为蓝章绒缎。 蒙古族妇女服饰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袍不系腰带,外套对襟四开裾长坎肩,蒙语称“敖吉”;脚穿小底短勒,绣有吉祥图案的尖头布靴,蒙语称“马海”。 并立与交融——明朝与蒙古的互动 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统治者退回到蒙古草原,与明廷沿长城分立。为了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全,明朝修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并在沿线先后设置九个边镇,长城防御体系达到可谓空前完备的程度。年后,达延汘统一蒙古各部,其孙俺答汘接受明朝的封贡,在长城边关开启了定期的明蒙互市贸易,为实现中原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和平与交流交往奠定了基础。 德胜口遗址 隆盛庄石刻题记 石刻发现于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大边沿线的双台山上,刻于明初洪武二十九年(年),记录了该段长城的修筑时间、修筑者、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信息。 兵部报告张家口蒙汉马市完竣行稿 明朝是在驱逐蒙元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蒙古一直是明朝的威胁,双方多次发生战争。明中叶后,蒙古部落发生分化,其中的一部分部落和明朝修好,建立起“茶马贸易”。“茶马贸易”时断时续。这是崇祯十年(年)兵部报告张家口蒙汉马市布置情况的行稿。 八思巴文“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铜印 明代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铜质,方形。印背左侧刻“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左侧刻“天元元年二月日”和“中书礼部造”。印文四行:永昌等/处行枢/密院断/事官府印。刻天元元年(年)为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年号。 《九边图》屏 明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屏风正面为绢本,粘贴于十二块木板之上,画面整体采用写实的青绿重彩山水的画法绘简略地图。东起辽东半岛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间边陲要地称“镇”者共九个,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榆林镇、宁夏镇、甘肃镇、太原镇、固原镇,故名“九边图”,图中还详细绘出九边之内外的城镇关堡、蒙古营帐,山川河流等地理内容主要城镇之间,标有距离里数。在第十幅上部有题款为“嘉靖甲午四月六日职方清吏司主事灵宝许论识”的墨书序文,它所摹绘的原本是成书于明嘉靖十三年(年)许论所著的《九边图论》,屏风背面粘贴纸本行书《后赤壁赋》全文,落款“隆庆三年春三月之吉,赐武进士第京营练勇参将,古燕养静山人郭全仁书”,后钤两枚小方印。 明朝为防御为蒙古的南下,明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逐步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这就是九边防御体制。九边各镇设有镇守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官,无固定品级无定员。九边各镇驻有重兵。常驻兵称主兵,额设60万左右,此外还有临时调集的军队,数量相当可观。九边屯戍连绵,城堡遍布,是明朝抵御蒙古入侵的屏障。但在和平时期又是明蒙之间进行政治,经济交往的地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