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换玉米面

“换玉米面啦------”,我肩背半口袋小麦,游走在大同“”(机车厂)的街巷,犹豫再三,终于鼓足勇气喊了一嗓子。不“专业”,没有底气,不知道能有几个人听到。

那是年深秋的一个上午,我第一次换玉米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粮食困扰着丰镇人。特别是农民,严重缺粮。尽管精打细算,糠菜兼用,每年夏天仍然青黄不接。五荒六月,往往今天饱了想明天,吃了上顿愁下顿,伤透了脑筋。大概是饱尝了饥饿的滋味,那时的我常常想象并期盼一种理想的生活:家里有很多很多的玉米面,顿顿放开肚子吃。

距丰镇五十公里的大同市,因有煤炭和厂矿,生活水平相对高一些,但也是粗粮有余,细粮不足。丰镇市巨宝庄乡一带的农民发现了这个情况,为了填饱肚子,将自家的胡油、小麦、鸡蛋拿去,以不同的比例换玉米面。虽然家里本来不多的细粮更少了,饭菜的油水也更小了,但粮食总量增加了。

然而,换玉米面之路是一条辛酸路,危险路。为了省几毛钱的火车票费,往往爬货车。负重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攀爬货车车箱那只是用铁棍焊接的所谓梯子,是何等的艰难。而且怕铁路工作人员发现,常常鬼鬼祟祟、偷偷摸摸。更糟的是,货车在哪个站停靠没有准头,虽然由大同北上的货车在丰镇站停靠的机率很大,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路过丰镇站而不停到了下一站。夏天还好一些,只是多费一些周折;冬天则不然,寒风呼啸,腹中空空,坐在风驰电掣的货车车箱里,不知道下一站是哪里,受尽煎熬。曾经有人爬货车路过丰镇不停,情急之下跳车,当场摔死。还有一种危险,货车一般不在站台旁停靠,上车时往往横跨铁道,或从暂停的火车下钻过,险象环生。我们村一个史姓村民在换玉米面时失踪。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在过铁道时被火车压死,当地人找不到死者家属,只好在铁道附近掩埋,几个月后才弄回家安葬。

还有走公路的,但骑自行车,负重爬坡过沟,体力消耗特别大。尤其是马厂梁村人,更辛苦。无论走铁路还是公路,都得先走近二十公里的土路才能上“正道”,而且一出村便是一个大坡,爬过了那道坡,再壮实的汉子也会气喘吁吁、浑身是汗。特别是从丰镇城到大同之间的那道雁葫芦坡,让多少马厂梁人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一道长约一公里,大约30度左右的陡坡,既费力又危险,一但自行车车闸出问题,便性命难保。好在大概有神仙保佑,没有听说在那道坡上出事的。

换玉米面没有固定街区,大同人也不是家家做“粗换细”交易,只能沿街吆喝,边走边问,半天不开张的时候也有。人们常常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不过大同人善良,对换玉米面人有同情心,与谁家做交易往往给倒碗开水,有剩饭也拿出来让垫补几口,让丰镇人心怀感激。

年秋天,我高中毕业,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理想,让家里有很多很多玉米面,改变多年的缺粮状况。想来想去,当年已无所作为了,但来年的计划已成竹在胸。年春天,我和父亲将门前三分自留地种了宽垄小麦。自留地东边有一条两三米深的沟,是南面坡梁上下来的洪水冲开的,不下雨的时候也有细细的若有若无的水流。小麦长到用水的时候,我和父亲在沟里拦一个小小的水坝,在坝内紧贴沟壁处再挖一个坑,水便聚集坑中。每天早晨,我和父亲站在沟沿轮流着用胶皮水斗将水一斗斗提上来,浇灌小麦。旱地变成了水地,到了秋天,那一小块地居然打了斤小麦。经过筛选,将40斤颗粒不太饱满的自己留下,三百斤上好的麦子搭村里的马车运到大同。十几天后,七百斤玉米面运回家中,缺粮问题在那一年得到了缓解。

几十年过去了,换玉米面的辛酸往事已经成为历史,而那一声羞怯的“换玉米面啦-----”却像灌录了下来,时常在耳边响起,似乎在提醒着什么……

      

作者:赵和平,年生,丰镇市巨宝庄乡马厂梁村人。年入伍,年转业。曾任中国人寿丰镇支公司经理,中国人寿乌兰察布分公司副总经理。现已退休。居住呼和浩特市。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赵和平

赞赏

人赞赏









































盖百霖在哪些药店出售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20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