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插队落户的村子离丰镇九龙湾水库仅有五六百米远。记得那天是农历六月十三的晩上。天太闷热了,我们几个插队知青吃完黑张饭,为了凉快,带了几件乐器,来到了水库大坝上。 月光下的水库,景致特别美。 一轮明月悬挂在夜空上,数不清的星星忽眨忽眨地陪伴在月亮周围。水库四周很静,只有风吹动起的波澜拍打着水岸,发出轻轻的有节奏的声响,偶尔传来青蛙美声唱法似的鸣叫和远处的狗吠声。我们坐在大坝上,思绪万千,浮想联篇…… 下了大坝,坐在停靠岸边的漁船上,抬头凝望着天空。 月亮圆了,在深邃的天空和群星的衬托下,像一个发光的大圆盘,无声地放着清辉,道道光芒无私地从高升莫测的天上撒下来。光是柔和的,我们望着,一点儿也不晃眼,给人一种静谧安祥的感觉。 瞭望月光下的水面。周边的山看不到,波光粼粼的水面很宽阔,水是深蓝色的。天上的月亮缓缓地移动,水中的月亮不停地晃动,天上的月亮往下撒,水中的月亮往上射,两个月亮交相輝映。一切依然是那么的安静,湖水仍在不时地拍打着岸边,晃动着小船,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声音很柔,似少女温言细语。 让我们荡起双江,小船儿飘蕩在水中……” 马兰香的小声清唱,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到后来众人一齐唱。声音越来越大。少先队员在北海划船的场景浮现在我们脑海里。 这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乔羽词,刘炽曲,作于五十年代。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童声合唱。它描绘了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在洒滿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 是呀,歌词以小鸟、风儿、花儿、草儿等为儿童所熟悉而又富于形象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展现出了新中国少年儿童欢庆自己节日的喜悦心情。 欢快活跃的旋律刻划出儿童的天真烂漫性格,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抒情、美妙动听的歌声把我们一天劳动的疲劳驱逐的无影无踪。兴致未尽。我们几个知青可曾是丰镇一中老三届的文艺骨干分子,插队下乡的蹉跎岁月依然没有浇灭我们的艺术激情,紧接着我们几个又拿起乐器奏起了《洪湖水浪打浪》的过门儿。 触景生情,坐在稍稍晃动渔船上,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的歌声又迴荡在夜空…… 这是电影巜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朗朗上口,富有声调节奏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了影片的场景中。 烟波浩渺,轻舟荡漾,清晨的阳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湖中荷叶弥盖,荷塘深处欢声笑语,一派安乐祥和的乡土情景。 一曲洪湖水,悠悠几代情。革命英雄韓英唱出了对家乡深情的赞美与依恋,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歌声、器乐声混然一体,通过水面这个奇异的天然大音箱,划破了蒼空,传进水库的工棚里,传进了村庄里,传向了远方…… 歌声一停,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高吆二喊的喝彩声从大坝上传下来。我们大吃一惊,转过身向大坝上张望。哎呀!黒压压的一片人。 噢,一定是我们的歌声、乐器声,把劳动了一天,将要入睡的水库民工和邻近村子里的社员们邀请到水庫大坝上了。 大坝上的人群里,男女老少皆有。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离水库一二里地的邻社员们也来了不少。 在民工和社员们雷鸣般的掌声和热情的吆喊声中,付良彥接连唱了三首歌,马兰香又唱了她的保留歌曲《看见你们格外亲》、《众手澆开幸福花》;贺杰的二胡独奏、我们还没有排练成熟的乐器小合奏一曲又一曲地演奏着,悠扬的乐声迴荡在水库的上空…… 月亮渐渐西去,它告诉我们,时候已经不早了。没有准备的临时晚会也该结束了。可民工和社员依然兴致勃勃,热情不减,根本没有离去的意思。 政治队长李福宝的多次劝解,大家仍然不走。最后,我们答应在三天之后,专门举办一場正式演出。这才让毫无准备的“水庫消夏音乐会谢幕了。 这件事大约过去快五十年了,但时间的洪流和生活的波涛丝毫没有力量冲淡我的记忆。月光下的水库夜色,欢乐愉快的歌声、器乐声和民工、社员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声,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今天。 我们知青组建的九龙湾宣传队远近闻名,除了丰镇知青外还有北京等地知青贾晓葵、董杰、林育芳、刘石英等。我们的歌声,琴声曾经回荡在九龙湾的山沟里,九龙湾水库的水面上,回荡在知青岁月的记忆中。 (作者潘茂增和妻子五林曾是丰镇乌兰牧骑一对儿伉俪) (贺杰,曾经是丰镇乌兰牧骑的队长) (付良彥,曾经为雁北地区文工团独唱演员) (马兰香,丰镇一中老三届宣传队的台柱子) 读后感言:潘茂增老师曾经是乌兰牧骑的元老,他的妻子五林老师也是。潘老师一专多能,既担任单簧管,大提琴,笙的器乐演奏,也兼节目创作。他执笔集体编写的剧本《新支书上任》曾经在内蒙古日报发表,笙的演奏水平最很高,在丰镇乌兰牧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为人谦和,退休后写了很多游记,散文,诗歌,只在同学圈儿发,我二舅是他一中的同学,偶然机会我发现潘老师的文笔,潘老师代表丰镇一中老三届的水平,他有真情实感,语言朴实无华如他人品,但也不乏美感和文釆,我每读一篇会生发感慨,故乡一中优秀的教育传统在他们老三届身上得以展示,文中提到的贺杰老师曾是丰镇乌兰牧骑的队长,马兰香是丰镇一中宣传队的台柱子,小时候舅舅领我去看过她演的白毛女,我的两个舅舅也曾是六十年代丰镇一中宣传队的队员,大舅吹单簧管,二舅拉小提琴,还有我熟悉的张佩老师等。一中的栗先正老师和郭寿龄老师培养出众多的艺术人才。丰镇是个有优厚教育传统的地区,我推荐此文是向自己的前辈们和长辈们致敬!(内蒙古大学王芳) 作者:潘茂增,六七届丰镇中学高中毕业生,曾经在丰镇九龙湾公社下乡插队。曾供职于丰镇乌兰牧骑、县委、人大常委会、个体私营管理局、丰镇市新城区办事处、审计局等单位。现已退休。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怎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