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决定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生活内容。而婚嫁则是人生礼仪中的一项大礼。 合婚即订婚的前奏,也叫“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无媒不成婚”,议婚开始,一般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求婚,又叫“提亲”,如果女方家长答应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即请阴阳先生“合婚”,就是审察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称之为“取四柱”,也叫“换婚单”。丰镇人称之为“送命单”。具体做法就是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凡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对冲”就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丑、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等六种。丰镇民间俗语说“白马怕青牛,免龙泪长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就是说这几种属相都是“相冲相克”的。 传书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合婚既成。男女双方各备庚帖,要重新写明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选择吉日进行交换,本地人曰“换帖”。双方一经换帖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丰镇人便称女方“有主了”。或者说女方已“问出去了”。男方家要备衣服、首饰、羊肉、喜酒装盒随庚帖赠送女方家;女家以金银饰物一、二件附于男帖之中,曰“压帖物”。接着男女双方都要“相亲”,又叫“看门户”,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确定婚事成否。双方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双方同意便各邀亲友及媒者高筵款待,名曰“下定”。下定也叫“许亲”、“定亲”,“订亲”本地人称为“订婚”。下定还有大定小定之分。富者备礼丰盛,谓之下大定,贫者从简谓之下小定。也有的男方人家订婚在未换帖之前先以金银玉质饰物交于女方作质物。 行礼行礼又叫“纳聘”即正式送财礼。通常约在迎娶一月前进行。行礼之日,男方家要置备礼洋数十元至百十元,衣服单、夹、棉三套,饰物为手镯、戒指、簪环等物,开具礼单由媒人送至女家,照礼单点告女方,并决定迎娶日期。叫“过大礼”,本地人谓之“下茶”,也叫“探话”。行礼之后,女家要将出嫁时间通知亲友,其亲友除送嫁助妆外,还要备酒席请出嫁女子吃“离娘饭”,本地人称“梳头饭”。男方结婚前也一样叫“上马饭”。女儿出嫁前,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为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筵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本地民俗,女儿一上头,就是认为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一般都很丰盛,女儿也被安排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一些尊敬公婆,伺候丈夫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娶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迎亲的队伍,讲究很多。一般大户人家,都有各种仪仗队,即炮手、开道锣、开道旗、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等,官宦人家还要有“肃敬”、“回避”牌子。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本地习俗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坐轿或骑马。新娘则坐轿。去的时候,新娘的花轿不能空行,要放花糕和馍作为镇物。有的人家则选一个父母健在的小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官”,也叫“压轿官”。在娶亲队伍中,还要从年长的亲友中选择二人叫作“娶亲的”,另外再从新郎的侄辈中找一名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作为“伴郎”,也叫“引婿”。女方也选一女二男相陪名曰“送亲”,女方送亲的人选也有讲究。本地俗语:“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就是说,除了这些辈份的人不能送娶外,其余亦可。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叫“送客”,女方“送客”之外再去男方参加婚礼的人则叫作“吃客”。本地还有人家姑娘出嫁时“哭嫁”的习俗。据民俗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在被掠夺时的哭诉逐渐演变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生悲,而是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都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是借题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每遇这种情况,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们也要陪哭一场。迎娶队伍来到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弟弟、妹妹或亲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也故意捉弄娶亲者。迎亲的怕耽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进入女家,男方要备燔肉一方、白面馍五十至百枚纳于女家。俗称“离娘肉、馍”。并有新娘红色装新服套,名曰“嫁妆”。娶亲到家后,女方要备以茶点,款以酒食,热情招待。男方娶亲的还要趁机“偷”女方家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具,本地人谓之“得富贵”。席罢,女婿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然后由新娘嫡弟为新郎插金花于帽上,以绿绸与新郎原披红绸十字披扎于身上,新娘则以红纱蒙面,由亲人抱入轿内,新郎在天地神位前行礼,鼓乐启行。女儿临行时,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三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丰镇人讲究迎娶路线不走回头路。依据新郎家位置,一般为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迎亲队伍还要随带红毯或红布,除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娶亲队伍时,双方都要换“针线”。相互消灾。在乡村,娶亲时新郎、新娘有骑马和骡子的,其他一切习俗基本与城市相通。娶亲这一天,新郎和新娘的装束因地因时而异,不尽一样。在清时,新郎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新娘则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如戏台上的皇后娘娘形象。到了民国年间,有的新郎改穿制服,新娘也改穿红棉袄或者身着时装了。 婚礼迎亲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男方门前都要搭彩棚,棚中放一八仙桌设天地神位。前置一斗,内放五谷,插箭五枚,上横一弓,下放剪刀、戟、镜,左右燃花烛。新娘花轿到家,轿口向喜神方位放平。新娘在索取“下轿钱”后,新郎之母及姊妹掀起轿帘,新娘由一“全福人”相搀,踏着红毯走至花堂。门旁束谷草燃之。傧公(即代东)持五谷、红枣、胡桃、制钱挥洒,口中念诵吉祥之语。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就已流行,早先叫作“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变,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新郎、新娘走门后,紧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设在洞房门前,置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对拜礼。此时,还要拜家庭亲戚,名曰“拜人”,族戚于叩拜时须赠拜礼。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灯烛悬挂高墙,通霄不灭,本地人称“长命灯”。之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在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新郎掀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新娘的嫂嫂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鞋,为她另换一双,即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晚上还要“闹新房”,本地人称“闹洞房”。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丰镇人还有俗语说“新婚三天无大小”。所有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分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婚礼的筵席有的在饭店,但丰镇城内大部分人家都在自家院内或门外搭彩棚,大宴宾客。其间,亲友和宾客均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 回门 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但回门的时间不大一样。有的是婚后第二天,有的在婚后的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朋好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出嫁成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新郎在女方家除要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俗称“认大小”。对于新郎说来,还有一件不轻松的事情,这就是本地习俗,新女婿有女方众亲友面前倍受“品头论足”。特别是新娘的姊妹们,可以任意耍笑新郎。有放肆的女孩把烟灰或炭黑往姐夫脸上抹,还有的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戏闹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便手足无措,极其尴尬也还得满脸笑容,听凭发落。岳父家设筵以款待,名曰“回门”。 彩礼与嫁妆彩礼是指男女双方完婚之前,由男方付给女方作为婚姻关系成立条件的财物。女方接受彩礼后,婚事乃定。彩礼在本地又称为“下财”、“过礼”、“行聘礼”等。彩礼多少一般由家境的贫富而定。行聘之前,往往由媒人代替男方开列彩贴,写上:首饰、衣服、布匹、绸缎等若干,送于女方协商。男妇双方往往因彩礼的多少而争执不下,常常需要媒人往返数次才可以定下来,还有本来议好的婚姻,就因彩礼多少双方不尽一致而各奔东西的很多。行聘礼之前,男方要开呈礼物帖,一并放入红漆木盘等器皿之内,请专人手捧肩挑,排行成队、鼓乐相随,送到女方家后放在堂屋中央供女方亲友、邻里观赏过目。以显示排场和富裕。 嫁妆是指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和。这是女方家中支付的。丰镇习俗,有的是专给新郎及新郎家庭的,也有专门为女儿婚后准备的。嫁妆多少也是视其家庭财力而定。本地人讲究一般是“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梳妆台”等等。 此外,本地还有收童养媳、寡妇改嫁、招女婿、换亲等习俗。 童养媳童养媳即贫困之家养不起女儿,娶不起媳妇。常将十岁左右的女儿养活在别的男家作妻,称“童养媳”。待女子长到十六岁时完婚,俗称“上头”。 招女婿有女儿没男孩的人家,招女婿作为儿子继承家业,传宗接代。招女婿有“死招”、“活招”两种。死招即男子要改名换姓当作女家儿子,永承家业;活招即不改姓氏,待岳长谢世后,仍回原家,所生子女双方开门应世,女婿不继承家业。 寡妇改嫁
寡妇改嫁首先要承受社会舆论,认为不一而终,有失贞节。原婆家要索取高额的身价费,霸其衣物及陪妆,故议婚一经决定随之过门,又多在夜间行之。还有因原夫妻不和及各种原因离婚再嫁者,本地人称“活人妻”。 换亲一般在贫困乡村,男女双方家境均属贫困,无力为儿子娶媳妇,经媒人说合,双方各以自己的女儿互相许给对方的男子为婚,这样一切财礼全免。丰镇东山乡村流传一句顺口溜“哥没老婆哥不愁,哥有妹妹能兑流”。“兑流”即“对换”的意思。 回族婚嫁订婚回族称为“盖格尔”。如果男女双方的父母同意结亲,女方则通过媒人向男方要“碰门羊”、“喜茶饼”和彩礼十至百十银元。女方也要准备相应的陪送。然后,履行订婚手续,互换结婚证书,结婚证书由“伊斯兰协会”领取。再择吉日举行“盖格尔”仪式。由男方请阿訇当证婚人随同媒人将订婚的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女方设茶点待客。并赠于他们每人四色糕点。 下茶当男女双方结婚事宜准备就绪,男方父母要请媒人到女方家“道话”,并选定迎娶日期。下茶这天,男方将订婚时所要的“碰门羊”、“喜茶饼”及新娘上轿时的穿戴与首饰送到女方家。送聘礼时,要请两位阿訇随同媒人到女方家证婚祝贺。阿訇念贺词,女方要将“海捉叶”(即喜钱)连同糕点分别赠给阿訇以敬意。下茶的第二天,男女双方要下请帖邀亲友按择定的结婚日期参加婚礼。女方亲友要给新娘添妆,男方亲友要给新郎家送礼钱。 摧妆就是送嫁妆。在新娘出聘的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的箱、柜、桌椅、日常陈设及衣物列出来供亲友观赏,再由男方派人前来搬妆。衣物及首饰由女方派女青年送去,男方要热情接待并按人赠送喜钱。 婚礼回族称婚礼为“伊扎布”。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婚仪式。一般都在结婚前一天与摧妆同时进行。当女方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后,男方要把新娘的父兄、伯叔父、舅夫、姨夫、姐夫等男亲戚请到家里参加婚礼,并邀请二到四位阿訇做证婚人,男方要设摆茶点,并在一些碟子里放上核桃、红黑枣、糖果之类,在靠近阿訇座位前放一张炕桌,上铺红色毛毡,新郎的父兄和长辈们在门外列队迎接女方的亲戚互道“赛俩耳”,即问好,按辈份大小排好座位,男方的父母便依次向女方来客道“费心”致谢,并引见姑爷,接着阿訇念“证贺词”。新娘的父亲要向新郎念“改必勒土”(即我把女儿许配你为妻),新郎接着说“达阿丹”(我接受了)。随着阿訇将碟内的核桃、枣及糖果投向新郎,这时孩子们争抢,青年们便去拍打新郎,表示祝贺。男家摆筵招待。结婚这一天,男家要在院内搭喜棚,并备有丰盛的回族传统食品,筵席以各种炒菜为主,禁饮酒。亲友坐完席,由男方雇一乘花轿,挑选一名男童坐轿前往迎亲,取意新娘过门后早生男孩,新郎不去迎亲。新娘在婆家不拜天地,临上轿前要吃饼,名曰“翻身饼”。 圆饭圆饭就是在新娘出嫁当天,男方邀请女方亲家和亲属作见面礼,也是一种团聚祝贺的聚餐礼仪。 回门婚后第三天上午,女方要雇一辆轿车,由一名少女先将新娘接回,再派一名男青年接新郎。新娘到了娘家要先拜见各位亲友,新郎到岳爷家要站在院内向岳父及亲戚施礼。这时女方家的青年男女便戏闹新郎,新郎还要对给新娘添妆的亲友致谢。回族有“回九”、“住对月”的习俗。 作者:张勇,曾先后在县档案局、县志办、县委办、城建局、国土资源局、丰镇市政协任职。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丰川诗社》社长、《丰川诗苑》主编。参与了《丰镇市志》、《丰镇人物志》、《丰镇纪检监察志》的编撰工作。主编《丰镇政协志》、《丰镇市革命老区志》。先后出版了《张勇短篇小说集》、《文苑拾零》、《三友吟》(合著)、《张勇诗词选》、《百年沧桑丰镇城》等著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张勇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长按哈市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