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城东一公里处的饮马河畔有座山,叫薛刚山。它不仅是古城丰镇的标志,更是丰镇人心中的圣地。 薛刚山,又叫石元山。山形浑圆,山底如盘,孤峰突兀,古人谓之为:“平野独秀”,极有神韵。据《丰镇厅志·山川》记载:“石元山西距厅治里余。盘距二里,高六十丈有奇,平野独秀,如擎芝盖。新城河北来经其右,亦名新城山。其左灵泉出焉,东南注于新城河(今饮马河,俗名东河湾)。巅有古寨址,相传是五代周德威屯兵处,又云是薛刚避难处,俱无证实。旁有古井,深不可测,以小石投之,铿锵振荡,良久乃寂。”清人王祯写诗曰:“峰头古寨旧遗痕,唐将声名今尚存。马道半留旧射迹,陈云元复战兵屯。英雄堪壮山河色,姓宇空传父老言。岭外夕阳回照处,寒流日夜听潺湲。”诗中所说的“唐将名声”到底是周德威还是薛刚,抑或是二者兼有,我们无从考证,不得而知,但就其传说由来已久,深入民间却跃然纸上。 周德威,历史上确有其人。五代名将,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人(今山西朔州城区),勇而多谋,随晋王李克用久在云中(今山西大同),屡建战功。说他在这里屯兵,亦有可能。石元山巅屯兵遗址为正方形,长约75米。有东、北两门。各通教场。遗址正厅基础曾出土过汉唐时期绳文砖、素面砖和布纹手印迹砖等;同时也出土过辽代沟纹砖。年(民国二十六年),驻丰国民军的一位连长私自带兵偷挖薛刚寨址,挖出了唐代贵妇人棺葬大量物品。出土的文物有:盘、碟、盅、盏、豆钩和带钩等。头饰主要为金银宝石,十分精致。金器的含金量都在七成以上。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这里的寨址是唐代以前修筑的,后来一直沿用。不过,作为兵寨,也只能设立中军大帐或指挥机关。所在之处,弹丸之地,不可能屯驻千军万马。尽管这样,古人却仍旧相信其真有。清朝丰镇举人范大元吟诗《周德威屯兵处》:“昔日屯兵处,苍苍乱石横。如今风雨夜,犹作战场声。”可谓想像之丰富大胆。 另一说是薛刚避难处,更让人迷茫。翻阅《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均未发现有薛刚其人。即便是评书《薛刚反唐》中的薛刚,也是逃出京都长安后,向西北方向的西凉国借兵攻入长安。而西凉国大约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离我们这里千里之遥,相去甚远。可见薛刚确实是民间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有关薛刚和薛刚山的传说在民间却众口相传,世代不绝。相传唐将薛刚,正月十五闹花灯,踢死太子,惊动圣驾,逃避塞北。这一日来到长城脚下,丰川之地。抬眼望去,水天相连,汪洋一片,无路可走,无船可渡。他躺在沙滩上自叹命苦。因多日逃奔,疲惫不堪,不一会儿就鼾声大作。没曾想到惊动了正路过此地的八仙之一铁拐李。铁拐李看到薛刚,爱他是一位武艺高强,忠肝义胆,可担大任的英雄,决定助他一臂之力。此时天色已亮,铁拐李潜入天庭,急请月神将曙光压住。于是,夜幕四合,天空再度暗了下来,他趁夜色悄然进入天庭御膳房盗得一口铁锅,出了南天门,挥手将铁锅扔向凡间薛刚身边的水面上。薛刚猛然惊醒,定神一看,一口铁锅漂在水面上,他用力一跃,身体落在了锅里。正要划水,哪知铁锅忽然翻转过来,口上底下直往下沉,将薛刚翻入水中,薛刚大惊,连忙扑腾,直呛口水,叫苦连天,以为一命休矣。就在他拼命挣扎之时,奇迹出现了,身边的水极快地退去,出现了水底的山丘和平原,同时,铁锅也越变越大,倾刻间变成一座突兀的山峰,方圆有二里许,高千米。山边清泉流淌,四周草木葱葱,真是天赐的福地。之后,薛刚便在这里驻扎下来,取名石元山。他广纳四方豪杰,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率兵操练,积蓄力量。他娶当地女英雄红娘为妻,把大帐和亲兵设在石元山上,又分设九堡十八洞,派重兵镇守丰镇门户,官屯堡和二卜洞等要塞。薛刚妻子红娘则率重兵占据张家湾堡和红娘山与石元山三点一线,遥相呼应。经过几十年卧薪尝胆般苦练和精心谋划,薛刚夫妇终于带兵攻入长安,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恢复了唐王朝李家天下。后来人们为纪念薛刚和红娘就把石元山叫作薛刚山,把距薛刚山以东六十多里的红娘峪,也叫五严图后山叫作红娘山,一直到今。优美而又神奇的传说,虽然是文人墨客们笔底升华,士人巷议的口舌圆润,但多少年来传承不衰,且愈传愈真,足以表明丰镇人民崇拜英雄,追求美好,善恶分明的精神和豪气所在。还有,薛刚山上还留有许多极形象的脚印岩、马蹄印岩、旗杆岩和试鞭岩石,也都和薛刚的传说紧紧连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多年来风雨驳蚀,水滴石穿,大自然神刀鬼斧的杰作。 流经薛刚山下的饮马河,是丰镇最大的河流。《水经注》称为如浑水,丰镇人叫东城河或东河湾。它发源于丰镇境内的三义泉镇小天村南。清泉喷涌,集周边小溪,向东流入九龙湾至永旺庄又向南经丰镇东,再向南入大同御河,然后进入桑干河,汇于永定河,归流渤海。饮马河在丰镇境内71公里。河水涓涓流淌,倒映着薛刚山时隐时现,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更增添了薛刚山的神奇与秀色。据《丰镇厅志》载: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从马邑突围,在丰镇境内饮马河边赋诗一首,并立石碑一块,刻于其上:“塞外悲风切,层峦引高节。胡尘净玉塞,将军施马邑。”相传很早以前,饮马河水经常泛滥,淹没村庄农田。特别是丰镇以北地区土塘村一带,深受其害。为了求得神仙保佑,人们便在河边建起了一座小巧玲珑面山依水的小庙叫河神庙。“河神庙在城东北隅大东门外。倚留云山前濒新城河,创建无考。同治三年(年)雷震山崩,毁损庙壁神像,固同知文山重建。”(《丰镇厅志》)。留云山即今城北山,新城河亦为东河湾。河神庙建筑很小,只有40多平方米,庙门也特别简单。置一石牛于门前,为镇洪水,让其监督水情。以防水患。石牛被丰镇人十分看重,视它为神物。范大元诗曰:“石牛镇东门,寻常带水痕,牧童何处去,千古卧黄昏。”据说,有一次洪水又起,石牛也被淹没,沉于泥沙之中,不见踪迹。洪水过后,人们费尽周折才在河的上游百米处泥沙中挖到石牛。石牛被洪水冲击,逆流而上。人们都认为石牛不负责任,想要逃跑,所以才引来洪水,而后丰镇遭灾,应受到惩罚。于是将石牛又放回原处,但砍掉其一只犄角,以示惩治。为此,丰镇人张风翔还专门吟诗:“何日化为牛,寥寥旷代留,怪它心不专,空向水东流。”后来,饮马河慢慢地开始平静,也很少侵害地方百姓。沿途人们或挖渠引水,或河边取水,灌溉良田,种植园圃。于是便出现了“万户有鸡皆报晓,四周无树不含秋。东园场圃全依水,北部人家丰住楼。”的安谧详和的景象。 薛刚山左面的“烟灵泉”则是丰镇又一胜景之一。“石元山左,其地有泉,甚清冽,深不见底。天旱祈雨,投瓶其中,似有神物倾瓶,水满即雨,无不应者”(《丰镇厅志》)。由于泉上飞来峰顶建有金龙大王庙祠,四时香火不断。“早晚天晴风静,泉中似有呼吸之者,满城炊烟趋起,如云雾复其上,将石元山围绕,如盘捧珠,久而不散。”(《丰镇厅志》)。古人遇此,无不赞誉。清人范大元题诗:“石元山下海楼前,寻得丰川第一泉。夜静浮沉边塞月,朝来呼吸满城烟。龙蛇有感随萍出,鸥鹭忘情傍石眠。莫谓荒陬无胜地,此处灵异已多年。”还有一位叫吴宗周的人也写诗称赞:“烟浦微芒古刹前,清泉不竭水涓涓。流来画本无双地,泻出丰川别一天。云雾酿成三日雨,波澜溉遍四周田。会看人庆丰年乐,灵异能参造化权”。“烟浦灵泉”就是薛刚山东侧,大王庙西南好几股温泉,平地泉涌,清澈甘冽,四季不竭,汇集为浦,广有数里之多。古人迷信,因使干旱时祈雨,投瓶泉中,如神倾瓶动,水满即雨,非常灵验,故将这里的这些泉称之为灵泉。实际上,这些泉都是温泉、寒冬不冻,热气腾腾,数里之间如云如雾,环绕于大王庙和薛刚山之间,蔚为壮观。春夏之季,碧波粼粼,鸥鸟飞鸣,游鱼凭跃,绕岸杨柳垂阴,水光山色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如遇雨天初霁,烟雾朦胧,阳光折射,薛刚山和大王庙隐现漂忽,山庙海楼似有似无,恍若篷莱仙境,范大元先生还有一首诗曰:“依依垂柳复重渊,一勺能参造化权。础结灵根三尺润,瓶潻仙路十分圆。几经酷暑炎风日,倏作翻云覆雨天,自有甘泉神庙祀,边城无岁不逢年。” 站在薛刚山顶朝西北方向望去,穿过饮马河二里之遥,又一胜景叫“山寺朝覆”,即在城东灵岩寺上。因为灵岩寺殿宇倚山拔起,正对着旭日东升的太阳。每当东方破晓,太阳犹如火球冉冉升起,金光万道,霞光满天。四周的山川、村庄、树木金光灿灿,面前的饮马河金波粼粼,犹如置身于童话世界。难怪古人杨子华不无赞叹:“山寺楼台近碧空,晴明风景望无穷。远山遥送千层翠,旭日初临一点红。河抱晓光来塞北,树含秋色入园东。倚栏最是宜人处,万丈飞霞射彩虹。” 薛刚山独立寒秋,纳福吐祥,禆佑桑梓。造化万物,伴随着丰川儿女度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薛刚山的传说,饮马河的石牛,烟浦灵泉的云雾,灵岩寺的朝霞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丰川大地一处独特而又神奇的胜景。它承载了人们多少情感,又给人留下多少无尽的遐想。 作者:张勇,曾先后在县档案局、县志办、县委办、城建局、国土资源局、丰镇市政协任职。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丰川诗社》社长、《丰川诗苑》主编。参与了《丰镇市志》、《丰镇人物志》、《丰镇纪检监察志》的编撰工作。主编《丰镇政协志》、《丰镇市革命老区志》。先后出版了《张勇短篇小说集》、《文苑拾零》、《三友吟》(合著)、《张勇诗词选》、《百年沧桑丰镇城》等著作。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张勇赞赏 人赞赏 长按治疗白殿疯的最好的药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