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混糖月饼朔源 北山盛开秋海棠,土塘飘出月饼香 混糖月饼合道妙,一水调和面油糖。 圆如明月庆中秋,九孔莲蓬喻吉祥。 上下烘烤色金黄,茬口层层进嘴香… 巍巍的北山下,清清的东河湾边,一座古老的城边村,原名海棠村(后改为土塘)是丰镇城的卫星村。旧社会,更是各种手艺人集居的地方。因此,也是丰镇月饼源头的一大支流。 为什么只有北方才有混糖月饼?而且,又数丰镇最为盛行呢? 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妙法炮制,更符合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另外,混糖月饼由于是高温滚油和面,因此,储存时期长,八月十五打的,能够至细地吃到过年,是待客送礼的上等美食。尤其是晾冷后存放在瓷坛当中更是潮沓沓地好吃。储存方法是~先在坛底放一盅丰镇白酒,用碗把酒盅扣住,再往坛里立着码月饼,码好后,顶上再放几个用酒擦过的槟果(八月十五的红果子),然后盖上坛盖即可,放上几天后,开盖扑鼻芳~吃着潮润香。 另外,混糖月饼便于携带,适合劳动时作为干梁食用——是积生活需要与自然条件一体的最佳制作妙法——应该叫作“浑糖月饼”更为贴切。 追朔起源:首先,与正北方特产的胡麻油分不开,湖麻油最适合滚油熟食其味更香。还有,就是与北方人浑然大气的性格有着蜜不可分的关系。油糖面混合,是一种看似形式简单,其实内奥无穷的制作妙法,就像咱们的大烩菜,都是北方智慧的大融合。混糖月饼各种材料的配比,最佳的滚油温度,使碱量和使碱时机,和面手法,揉剂功夫、揉剂次数,收剂手发等等……成品看似简单,工艺制作复杂,是妙法无痕,浑然天成的大手艺。 再就是民间野史的有关传说:“七月十五送面人儿,八月十五sdz”——相传在元朝时,北方被蒙古民族所统治,每院派住一位“达达”以监督大汉子民。聪明的汉族居民,便于农历的七月十五,在捏成的面人儿里藏有造反的信息相互赠送,约定下八月十五月圆时统一造反——成功后,人们有油的拿出了油,有糖的出糖,有面的出面,大家一高兴,混合着都倒在了一起,和成了象征着解放与和平的混油糖面,捏圆烙熟,就诞生了最初的混糖月饼。因为时置秋收,后来每年的八月十五,就逐渐演变成了庆祝丰收的中秋节了——这样,就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与大团结了。 二 丰镇月饼传承 为什么丰镇的混糖月饼最著名呢?关键是丰镇的水好。水是混糖月饼四大要素之一,只有四水相合,才能够升华混糖月饼之不凡。 还有,丰镇有众多的晋商老字号。他们的掌柜的和高级店员,都很讲究吃喝,尤其是过年过节更为重视。每年的中秋节,大的买卖字号都要烙一个车轮大的月宫圆足有几十斤重,供完月亮后,给每一位员工一人分得一细牙儿就有二斤多。 我的父亲就为他们制作过满出烧炉一个的超大月宫圆——那是很精美和讲究的。月宫圆正面中央绘有“犀牛望月”、“嫦娥奔月”或者是楷书中空大写的“月”字。两边用香菜或者芹菜叶贴成桂花树,再用煮红的杏仁儿装饰牛眼睛和桂花瓣。大月宫圆的边缘,还要走满白芝麻。这样,烤熟后就是一枚又大又圆表面白亮,图案精美的月宫了。 这样的超大月宫圆,一年一盘炉只能在最后一天收摊儿前烘烤一个。因为,得用老火慢烤,然后晾凉翻起炉底才能够出炉月宫圆的。由于月宫圆内包有八宝沙糖馅料,必须等内部陷料晾凉了,才不会变形并能够保持其完美的。出炉前,得做好一块大小适合的木板拖儿,将木板盖在炉底口,再与搬出来的炉底用绳子交叉帮牢,才能够翻扣炉底,将彻底晾凉定型的月宫圆翻出炉来,而后,解开绑绳,搬开扣着的炉底,便会呈现出一轮地上的明月来——正面,镶嵌有红宝石般的红杏仁、白芝麻、绿树、更有那食用色彩绘画的美丽神话图案、祥云、星星等……这样,现真真一幅天上月宫的美好景象,就呈现在了凡人们的面前了。真的是天上一个月亮,地上也有个更美的月亮…… 到了中秋节的傍晚,搬出供桌,将月宫圆立在印有祥云的月宫圆码子上,供奉在十五的月亮下。桌子上还供有各种水果和剜好的西瓜,而后,敬上香,焚上黄表(叠成对开四折的黄纸),放炮叩头,进行祭月仪式。不论店铺还是居家,都要由主要成员主祭,全体跟跪祭典,合家团圆,共庆中秋佳节! 三 丰镇人月饼情 中秋佳节月最圆,千里亲人共婵娟。混糖月饼供明月,广寒宫里也欢颜。嫦娥闻香舒广袖,吴刚拿酒抵饼钱。谁不夸我家乡美,丰镇月饼比蜜甜… 每逢农历七月过半,丰镇的饼儿匠们就开始忙乎了。辛劳了大半年的劳动者们,在这丰收之季,也都翘首以待地期盼着吃上一口香甜油酥,顶饥顶饿的混糖月饼,一是靠劳自己,二是庆祝丰收。 半个世纪前,一出大东门,刚进土塘村,第一座迎街的院子里远远地便飘来了现烤月饼的油香—— 这是尚家饼儿匠开炉了。从家里到院中,直到街外,排满了前来等待打月饼的人们。每家三斤五斤,最多十来八斤面的,大都是散户,油多油少,面干面湿,家家都不一样,严苛地考验着和面师傅的功力~必须都和出软硬适中的混油糖月饼面来,而且,要求一次性便下准水量。有的人,为了少花两个加工费,(那时打一斤面收二分火钱);也有的人是背着老婆多加二斤面,是给父母亲偷打几个月饼的;不论是那一种,都不能够捅破,也就不可能过秤了,只能够说多少,算多少就是。但,实际操作时,就必须得心中有数才行。好的面案师傅一伸手,就知道面干面湿,面粗面细,份量多少;一抬眼就知道油糖是几斤几两,足还是不足。因为,这些都决定着你的一次性下水量,是保证和好混油糖面的前题。 和面时,先把面倒入和面的大铁锅内,转锅边刨出一个中间圆坑,成待和状。 然后,将糖倒入另外一口稍小一点的铁锅内,添水加温化开(这时的用水量就得严格按照面量、干湿、粗细程度以及油的多少,糖的干潮等因素来灵活地掌握了)。过去,大多是三油糖月饼——十斤面三斤油,三斤糖;(也有二油糖或更少的)正常情况下,是十斤面下两碗半水,另外用半碗水来化碱水(后改用苏打)。油越少、面越干,用水量也就得相应地增加。等糖彻底融化后,才可以倒入胡麻油继续加热到油锅开。然后端起油锅,稍晾几分钟,九程热时倒入面坑中。这时,和面师傅便十指紧闭,双手相对,手贴锅帮兜底对攉,以保证手上老有面裹着,不至于被热油烫伤。攉给几下后,就将碱水洒入。赶紧再彻底迅速,三八两下地把一大锅混油糖月饼面完全和好。只有这样和出的混糖月饼面,才会既抓得起(入炉后能烤得鼓起来)又酥香可口的。和好的混糖月饼面,看上去像素糕一样。然后,将一锅面团捧出在案板上,大体分揉成若干块面团,码在大黑瓷盆中醒上个把小时…… 之后,才可以抓出每一块面团来撅剂子。那时的捏月饼,是很讲究的——要做到“一撑,二揪,三揉,四收”,即先把面团揉抓带拉地撑长,再揪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双手开工,三几下就柔成圆馒头壮;再把底部的揉茬口三四下之内就收好,而后,再一行行地摆放在面案子上踏着。案板上就出现了横竖整齐,个个浑圆揉好了的月饼圆胚子,下炉前才擀平镊花牙,以保形状完美,不至于拖醒得变形走样。 但是,现在这些工序都丢失了,才出现了和现代伪劣产品一样的粗制乱造,歪瓜劣枣变形走样的月饼来…过去的工艺为什么要那么繁琐与严格呢?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只有通过几柔几收,才能使烤出来的月饼掰开后会有层层茬口竖立,到嘴酥脆即化的口感来。如果柔得时间过长,是会把混油糖面揉死的,但柔不到,也没有茬口。因此,捏饼子的,就得有很好的经验和手艺才行。 作者:尚全旺,丰镇人,自由写手,人性良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尚全旺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花多少钱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