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973513169695713&wfr=spider&for=pc北魏和平三年(年)4月7日,农历二月二十二,二十四节气清明后第二天,癸酉日,文成帝拓跋濬“畋于崞山,遂观渔于旋鸿池”,这是旋鸿池第一次在历史记录中亮相。拓跋濬是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改革官制,恢复佛教,并于和平年间(-年)始建云冈石窟,为雁北地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拓跋濬于和平六年五月癸卯日(年6月20日)病逝,年仅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云中金陵。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北魏凉城郡下属的旋鸿县,因“旋鸿池”而名,“漯水又东径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径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径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对照《水经注》记载,以及明初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古地图,并结合地形地貌卫星图进行大数据比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几条结论。一、旋鸿池就是丰镇市红砂坝镇的盐淖海(沟),盐淖海东侧的几个古城,当属旋鸿县城故址;二、凉川城当属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土城村,“南池”亦即“乞伏袁池”就是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干涸的“呼和乌苏”,凉川城的北池可能就是今天的黄旗海,呼和乌苏与黄旗海呈“南北池”分布,在康乾年间满汉双语内府所藏地图中,显示的非常具体形象;三、旋鸿县东山,应该就是今天的大尖山、大脑包山一带,鱼水、鱼溪,当属今盐淖海东面山坡的正北沟、南湾一带,红砂坝东山的泉脑村、泉子沟等地名都能折射出历史上的水源状况;四、旋鸿池与凉川城南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相隔千年,与卫星图对照,基本上亦相符。有学者认为凉川城南池指的是黄旗海,旋鸿池在今丰镇市新五号、忻州营一带,但此说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湖泊的地形地貌不符,相对距离相差甚远。《水经注》上记载的非常明确,旋鸿池南北走向(按照当地方位学理解,属西北-东南走向),长方形,“东西二里,南北四里”,长宽比为2:1,呼和乌苏到盐淖海中间隔着山,直线距离约8.5公里,虽有淤积,直到我们今天这种地理特征依旧非常明显。新五号、忻州营一带海子的地貌轮廓,有点像躺在地上的葫芦,东西宽南北窄,黄旗海距离此处的直线距离约为31公里。二者相较,盐淖海的特征,综合来看更显完美。在魏收的《魏书》当中,旋鸿池与崞山成对出现,有两次,除了年的这次外,还有太和八年(年)四月十八,公历5月28日,二十四节气芒种前第七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行幸旋鸿池,遂幸崞山”的记录,说明这个“崞山”与旋鸿池的距离不是太远,而且非常适合打猎,北魏帝王休闲度假,“观渔打猎”一体。我们今天一般认为,“崞山”地望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北二十里,但此处距离丰镇红砂坝多公里,距离丰镇新五号公里,中间还夹着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市),一日之内,很难又观渔又打猎,从容游走于两地,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旋鸿池不是太远的地方,当时也有名叫“崞山”之处。古往今来,地名重复本是平常之事,尽管“崞”的地名非常罕见,但在历史长河中还是排除不了这种可能。拓跋鲜卑命名地名,常采取“地形地貌形象化表达+谐音雅化”的方式,并喜欢遵从《诗经》的传统命名汉语地名。按照这种思维逻辑进行推断,北魏时期旋鸿池一带的“崞山”,可能指的是今天黄旗海东南方向的孤山(今属察哈尔右翼前旗),孤山取谐音为“崞山”,此处孤山明代中期到今天一直保留此名。这个孤山距离红砂坝的盐淖海直线距离约25公里,这边环境适合打猎,而且两地之间的距离适合一日之内渔猎联动。对于旋鸿池之得名,可以有三个方向的理解。其一,古代黄旗海、呼和乌苏一带湖泊众多,是《山海经》中描述的大雁、鸿雁栖息之地,“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此处的“雁门”指的是先秦两汉时期的雁门关,即今天丰镇、兴和、阳高、天镇连界处的一带的大南山,其主峰是苏木山,“大泽”窥其方位与面积,结合当地方位学理解,当属今天的黄旗海、呼和乌苏,“旋鸿”就是鸿雁飞起升空,“南渡北归”之地,其自然景观的特征鲜明,《水经注》中的“鸟道不远”,也能形成一定印证。其二、旋鸿属于湖泊形状的传神描述,鸿雁展翅南飞,南北走向,长宽比大约为2:1。其三、这里本身亦水鸟众多,大雁、鸿雁在水面狭长且水比较深的湖泊中捕鱼而食,这倒是也与附近鱼溪、鱼水的河流名称相吻合,据当地老人们说,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盐淖海的大鱼还比较集中,最大者有门扇之巨。#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xw/223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