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丰镇境内多山,自古以来是南北要道。《丰镇厅志》云:“丰镇远处塞北,其地雄博,廓乎无垠,自秦迄明,戎马战争,殆无虚日,胜国犹为荒服”。有数处隘口,在史籍中留下了记载,远起战国,近止明朝,在这里作一介绍,以飨读者。1.雁门汉代以前的雁门不是指如今的代县雁门关,而在今阳高县北部,即今守口堡一带,山口两侧的山脉原称雁门山,西起今丰镇元山子乡南部的大盘梁,东止河北怀安县柴沟堡南胡柴沟,东西延亘约一百五十华里。今代县的雁门山在西汉以前称句注山。今阳高县北部的山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青陂山、翠屏山、云门山等。梁元帝《横吹曲》:“朝跋青陂道,暮宿白登台”(见《太平御览·居处部六》)。青陂道即是今丰镇官屯堡到阳高开山口的那条山路,为古代出兵路,辽代属长青县,《辽志》:“长青县有青陂”;白登台即今大同市东北七里马铺山,古称白登山,冒顿单于曾困汉高祖于此。从青坡道到白登山是一天的路程。《唐地理志》云:“云州有青陂道,为出兵路”。《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又云:“高柳在代北”。高柳即今阳高县,《水经注》曰:“雁门水出雁门山,东南流经高柳县北,又东北入阳门山东省,谓之阳门水”。阳门水即今怀安县洋河,由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汇聚而成。发源于今丰镇市浑源窑乡的南洋河支流,流经雁门(今守口堡一带,唐代称葫芦峪,金代称墨谷口),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已有记载。金崇庆元年(年),奥屯襄为元帅左都监,率八十万大军救西京(大同),在墨谷口被蒙古军设伏全歼,战场就在今阳高县西北阳和口、开山口一带。无独有偶,明正统十四年(年)七月十五日(“土木之变”前),明军五万人也在此地被蒙古瓦剌部全歼。隆庆初俺答由此入犯,大同镇告急。此地的地理位置非同一般,自古以来是重要隘口。守口堡长城是阳高县与丰镇市的分界线(见附图1),北部是丰镇市浑源窑乡境,如今阳高县正在阳和口修筑大坝,在长城北形成一个大水库,蓄水后,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大有好处。附图1:明代的阳和口,今守口堡一带。雁门在明代称作阳和口,是重点防御地带,嘉靖三年筑柳沟堡,嘉靖廿五年经增修改称守口堡,驻守备、把总各一名,旗军名,分边十三里,隆庆六年在堡北长城处设马市。2.高柳塞  今浑源窑乡二道边村南有一狭窄的山口,在汉朝就称高柳塞,一直到唐代均沿袭了这个称谓,在高柳县北部;明代称“阳和后口”,南北向筑有石墙,高二丈八尺。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云:“汉高柳塞在阳和北八十里”。在老官坟东有一处障塞遗址,位于南洋河谷二级台地上。年乌盟文物工作站和内蒙古文物队进行了发掘考证,现残高两米左右,周长百米余,黄土夯筑而成。遗址发现有彩绘陶片、绳纹陶片等,筑堡时间应在西汉初期。那时就设立障塞,其实就是一处瞭望哨台。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五日,除阳和口发生大战外,阳和后口也发生了战事,左参将都督石亨率一万多人战阳和后口,败绩,只身逃回大同。那次大战,大同总督宋瑛、总兵朱冕均战死。宣德元年(年),高山卫迁到阳和城(今阳高城),与阳和卫指挥使同驻一城,阳和后口及迤东大边属高山卫防守,西部大边属阳和卫防守。高柳塞地形险要,塞口西部的山崖在明代称“抢风崖”。3.将军口守口堡迤北二十里,有浑源窑乡的一个自然村叫西施沟(清代称“西山儿沟”),村南的沟口变窄,在明代称此山口为“将军口”,将军口迤东北二十里是阳和后口(高柳塞),即今二道边村一带的狭窄山口。顾禹祖《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阳和口,在府东北。《志》(注:指正德《大同府志》)云:‘在阳和卫西北十五里,亦名前口,其东北二十里有将军口,又东北二十里曰阳和后口’”。将军口在嘉靖廿九年间亦筑有石墙。西施沟村西山上有一土墩,正是明代前期的“将军口墩”,为传讯墩,北接今大庄科盘羊山顶的“大尖山墩”,南传阳和口墩。嘉靖廿九年所筑的偃月边经过将军口南部,向东南山区延伸。4.威宁口即今隆盛庄一带的山口(附图2),金代称“银瓮口”(见《大金国志》),元、明时称威宁口,迤北有威宁海(今黄旗海)。在元代,威宁口北部属威宁县,南部是宣宁县境。《读史方舆纪要》:“…..又有威宁口,在卫西北七十里”。明初在威宁口大边筑有口子墙,“宽五十步,高一丈二尺”,是西部蒙古部落入贡的必经之处,阳和卫哨马营驻扎于此,南距猫儿庄(大庄科)二十里。附图2:威宁口,今隆盛庄一带。5.水口今丰镇旧城东南十五里饮马河转弯处,东部是东山岩,西部是三台道山,明代称这个山湾为“会宁湾”,这个山口就是水口(见附图3),为极冲也。明代前期在此修筑过一个土堡—“水口堡”,应与正统间红寺堡(宏赐堡)的修筑时段差不多,时守时弃,明嘉靖三年大同巡抚张文锦恢复了水口堡,因大同兵变又放弃。嘉靖二十四年在原址增修,改名镇羌堡。嘉靖廿九年在水口河东新筑一道偃月边,西起水口月牙六墩,东经将军口伸入云门山区,全长约九十华里,即“东西附于旧塞”。附图3:镇羌堡水口嘉靖三十年(年)三月廿四日,在镇羌堡边外设坛举行贡市仪式,俺答承诺了不少条款,可缺乏互信基础,这次互市不到一年就停止了(见《皇明经世文编·卷之》)。紧接着,俺答继续率部入侵,边境烽烟不断。“(嘉靖三十一年二月)虏大入,寇云中镇羌、得胜堡,围裨将孙麒军于洞儿沟(注:今潘家圪塔北头道沟)。游击将军吕勇、刘潭提兵赴之,望麒军而陈。虏分守麒,而以二千骑迎冲勇、潭。勇力战,溃围出,麒、潭仅以身免。虏还攻二堡,不下,乃遁”(见《万历武功录·俺答列传中》)。直到二十年后(年)的“隆庆议和”,才确立了稳定的互市关系。大同镇很重视水口的防卫,修建了得胜、镇羌二堡,得胜堡内的驻军达两千九百多人,驻参将一员。6.得胜口在水口西一里余。明代在水口筑有墙桥,即长城经此处有跨河石拱桥,桥上有巡逻道,防守甚密。“隆庆议和”后,与蒙古人的贸易路线经得胜口。得胜口位于得胜堡北二里,有一小山口,故名。在小山口南面长城线上筑有土堡,俗称“望城堡”,周长一里六分,有瓮城(见附图4),堡西北的山坡称望城坡。鞑靼人赶着牲畜由得胜口瓮城进入边内市场堡进行交易。得胜口外有致远店,供蒙古贸易者住宿。清代在得胜口设有税卡,是丰镇城通往大同的必经之路,年铁路修到丰镇,得胜口才萧条下来。附图4:民国初的得胜口关城和现今的同一地点。7.拒墙口在丰镇旧城西南十六里处,拒墙堡北面的小山口(见附图5),明代称作野口,为极冲,蒙古部落常由此入侵。边内三百米有拒墙堡,最早称宣宁堡,筑于嘉靖朝之前,嘉靖三年大同巡抚张文锦下令恢复水口、宣宁、红寺诸堡,因“大同兵变”搁置,嘉靖廿四年重新修葺,改名拒墙(羌)堡。此地最有名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嘉靖廿八年八月,指挥顾相率一千多人被鞑靼兵围于弥陀山茨林墩,几乎全部覆没,顾相战死,大同总兵周尚文率军前来解救,与俺答在野口激战,相持一月,俺答受挫后引兵退走。

附图5:拒墙口长城

8.拒门口在今丰镇市聚宝庄镇西南部,与大同新荣区郭家窑乡接壤。山口的西部是马头山,东部是弥陀山,边墙以南四里有拒门堡,最早称“乱草营堡”。至嘉靖朝前期,马头山被称为“黑山”,所以拒门口也称“黑山门”。嘉靖廿一年,鞑靼部头目吉囊犯大同前卫,被周尚文击败于黑山,杀其子满罕歹,即此。明嘉靖十八年新筑的边垣横亘于拒门口,边外有黑山墩,边内有大川墩,是有名的传讯墩,均靠近边垣。9.石岭关丰镇市与凉城县搭界处有一大山口(见附图6),北部是凉城县天成乡开山口村西的乌石岭,岭上有一墩台叫“石岭关墩”,南部是丰镇市聚宝庄镇天字村西的台子山(今属凉城县境),山顶有一墩台,明代称“周家岭墩”,主峰东南麓下数里有周家岭村,明代就有这个村庄。这个山口南北达八华里,明代史料上称“石岭关”,鞑靼部落经常由此关南犯。在清代,台子山属丰镇厅管辖,台子山西部的青永梁村,《丰镇厅志》上称“青椿子背”。

附图6:从巨宝庄水库远眺石岭关

还有几个山口,现已无法考证它们的名称,因证据不充分,只能粗略推测。元山子乡东南朱儿崖村南的山口,疑为金雁口,明初李文忠曾在金雁口击败蒙古军,朱儿崖北部二里的那个土堡,疑为辽金时期的“雁踏(塔)堡”(现称“朱儿崖堡”);红砂坝镇兴盛村南三华里有个土堡,现称“兴盛村堡”,明初大边经过兴盛村,这个土堡面积近平方米(见附图7)。还有永旺庄北的山口亦有一个土堡,在开花山(清代称“猴儿山”)东面山麓下,土堡面积与兴盛村堡相同,现称“张家湾堡”,北距明初大边三华里。这两个土堡八成儿是明代修筑,均位于明初大边山口南,现在已无法考证土堡的名称和山口的名称。

附图7:兴盛村堡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丰镇同乡会

我们都是丰镇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xw/138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