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科之殇 追梦 丰镇东部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大庄科,隆盛庄在年底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而大庄科却默默无闻,像一个受委屈的少女向隅而泣。要说大庄科的历史,没多少人知道,金代的史籍上已有记载,那时不叫大庄科,称作“猫儿庄”。《大金国志》载:“可墩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里,……。”“可墩城”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部;“云中”即金代云中县,辖大同西部,县治在大同,元代至元二年并入大同县;“银瓮口”即是今隆盛庄一带的山口,元明时称作“威宁口”(见附图1)。我们姑且认定猫儿庄产生于金代中期,距今也有年左右的历史了,而隆盛庄在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后才有人定居,距今也不过年的历史。 附图1 猫儿庄的产生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战事频繁,先有辽国与宋朝对峙,最初大同属宋朝的版图,后被辽国夺去,燕云十六州等大片国土丧失。后起的金国更是锐不可挡,金灭辽后,南下入侵宋朝,把徽、钦二帝掳到东北,宋朝迁都临安。战争归战争,占稳了以后,民众该干啥还得干啥。猫儿庄一带处于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汉民的许多生活用品,草原民族是生产不了的,他们用牲畜及皮毛与汉民交换,猫儿庄一带的山口成了贸易点,久而久之,定居的人多了,一个村落形成了,叫“猫儿庄”。把猫儿庄的商业做强做大,我认为是在元代,元朝近一百年的稳定时期,为猫儿庄商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一直到明代,猫儿庄的市场还是很兴盛的,蒙汉关系最紧张的时期,也有汉民买通守边官兵,携货到猫儿庄做买卖,利润是很大的,各民族生活的需求决定了猫儿庄的存在价值。 南来的商旅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大同经釆凉山西麓和红娘山西侧的古道到达猫儿庄;另一条是从阳和口(今守口堡一带)经高柳塞(今浑源窑乡二道边一带)到达猫儿庄。 我们似乎看到了猫儿庄市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大明皇室也不时派人到猫儿庄釆购从西域传来的奇珍异宝……。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位叫贾来所的村民在大庄科西北的胶泥坡上发现一处古钱币窖藏,他报告了大队干部,挖出的铜钱装满了三辆胶轮大车,全部卖到收购站,大庄科公社用所得收入购回了一辆东方红28马力拖拉机。据看见过的老人讲,大铜钱居多,像“咸丰重宝”那样大。至于是那个朝代的钱币,没留下样品,无法推测,那个破旧立新的年代,铜钱都进了冶炼炉。可以看出,猫儿庄的贸易量是很大的,商人们很有钱,很可能是因为战乱,商人把钱埋掉逃命去了,再也没回来,不少的商人梦断猫儿庄! 烽烟 猫儿庄及周边战事不断。公元年,成吉思汗大破金军于墨谷口,即今守口堡一带,金军全军覆灭,奥屯襄元帅只身逃脱。 明代洪武末期,修筑了一道边垣,经过今隆盛庄,故元势力被拒之到边墙外。边垣迤南有传讯墩,大庄科东南七里盘羊山顶有一墩台,成化《山西通志?卷三》称作“大尖山墩”,北接望海墩(在今狼头山顶),南传将军口墩(在今浑源窑乡西施沟村西)和阳和口墩。一有蒙古兵入侵,传讯墩可迅速将警报传到阳和卫城(今阳高城) 明永乐元年(年),阳和卫指挥使舒真创设猫儿庄堡,堡周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墙,宽五十步,高一丈二尺,这个口子墙在今隆盛庄镇内偏北,早已不存,当时阳和卫哨马营驻扎于此。猫儿庄堡是明代前期大同镇三十一堡之一(见正德《大同府志》),就在今大庄科村内,二十年前,堡墙的断垣还能看出来。由猫儿庄这个山口顺山沟可达阳和口,阳和口距阳和卫城只有十五里,这个军堡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明正统十四年(年)发生了“土木之变”,最初的战役是在猫儿庄开始的。是年七月十一日,瓦剌部入侵,大同参将吴浩率七百余骑北上御敌,在猫儿庄遇伏,全军覆没,吴浩战死。七月十五日,明军三万人在阳和战败,明成祖的女婿西宁侯宋瑛和总兵官朱冕战死;石亨战阳和后口败绩,僥幸逃脱。八月中旬,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被也先带回西北大本营,所走路线是:大同——猫儿庄——九十九泉——苏武庙——李陵碑——黑松林。 明成化十六年(年)二月下旬,明军两万人在王越率领下从大同出发,昼伏夜行,经猫儿庄潜行到威宁海(今黄旗海)畔,大破鞑靼部营地,缴获颇丰。 嘉靖三十一年(年)四月,平虏大将军仇鸾出兵经镇川堡到猫儿庄,遇到蒙古军伏击,死伤二百三十人。 嘉靖二十九年,在猫儿庄南部二十里筑起一道偃月边,猫儿庄在边外了。 年2月中旬,邹凤山、冀文广、程仲一率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绥南骑兵一大队远程奔袭丰镇县大庄科伪区公署,扩大了八路军在丰东的影响。 猫儿庄及周边发生战事最多的时候是在明代,在明代前期,猫儿庄是大同县最北部的一个村庄(见成化《山西通志》),史料中对猫儿庄及周边遭受入侵的记载挺多,对该地的商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尽管烽烟不断,可猫儿庄的商贸没有终止,它是一朵奇葩,在血与火中绽放。 古迹 大庄科的堡墙在二十年前还有遗存,听当地老人讲,每堵堡墙正中都有一个大门,共四个门。在明代,应该没有这么多的门,土堡本身就不大,与镇川堡的大小差不多,没必要设四个门。清乾隆三十二年(年),大朔威远堡巡检司移驻大庄科,直到光绪十二年(年)巡检司移驻二道河(今兴和县城),历年。巡检是九品官,共有二十七位巡检先后在此任职。 统治阶级为了教化民众,在大庄科兴建庙宇,堡内有一处庙宇群(见附图2),庙群对面有三座阅楼,同时可唱三台大戏。中间那座月楼规模最为雄宏壮观,构造很复杂,榫卯结构,人们数不清上面的椽,没有两次清点的数字是吻合的,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佛寺前有一对石制旗杆,三节两斗;庙群南大门外有一对石狮,稍南有一对木制旗杆。民国时期,周围几十里的农民还来大庄科庙群“祁雨”,一跪好几个时辰。围墙四个角上有钟楼和鼓楼,可惜晨钟暮鼓再也听不到了,这么精致的古庙群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初毁光了。马志平当大庄科公社革委会主任期间,就一个字: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没有马志平,还有牛志平,古庙噩运难逃。 附图2:作者手绘大庄科庙群示意图 大庄科的古迹还有: 金龙大王庙,在堡东; 观音庙,在堡内南门附近,建于民国后期; 五道庙,有五座,堡内南门有一座;西沟、北沟、崔令沟、东沟各有一座。成人亡故后,孝子们偕同鼓匠依次到五座庙前报庙,观看的人群磨肩接踵,也算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古院落,留存下的极少,民居几乎全是现代建筑。 好歹隆盛庄的古迹没拆光,还有清真寺、南庙(只是神像、牌匾、石碑被毁掉不少)和古民居等,为以后评选传统村落增光添彩。如果大庄科的古迹都保存下来,那我市境内的传统村落就不是一处了,可历史没有“如果”,我没有贬低隆盛庄的意思。 后记 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丰镇(当时无建制)一带只有一个村庄,那无疑是猫儿庄,到了乾隆年间已增至五十八个村庄。升科和起科的“科”指课税,大庄科应该是丰东最早的课税征收点,原来就是一个大村子,故名大庄科。清代是个大一统的国家,蒙古部落被降服,没有了战争,从大同到草原的商路畅通无阻,随之威宁口产生了一个村落——隆盛庄,是南来北往的货物积散地,历史选择了隆盛庄。光绪三十一年,张皋巡检司移驻隆盛庄,大庄科被边缘化了。最近几年撤乡并镇,大庄科乡并到元山子乡,乡政府设在元山子村,又一次被历史冷落了。大庄科的老人们有点伤感和无奈,当年的辉煌已逝去,留下的只是记忆。感谢大庄科的古稀老人们给我讲述哪些遥远的旧事,再不整理面世,一个八百多年的村庄就有可能永远湮没了。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阅读原文 丰镇同乡会我们都是丰镇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