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禄 在2014年马年(甲午)到来之际,翻阅《行吟乌兰察布》诗集(刘俊、石良先主编,远方出版社2009年出版),看到一首清代长诗《丰镇观马市歌》。仔细品读,感到长诗犹如一幅多彩画卷,不仅全景展示了清代丰镇马市的盛况,而且细致描绘了马市交易的细节,歌颂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友好往来,表达了对外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对内要重视农业等观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也为丰镇和乌兰察布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诗歌的作者和写作年代 民国初年所编《清诗汇》收录此诗时,对作者有35个字的简介:“汤贻汾,字若仪,号雨生,武进人。袭云骑尉世职,历官乐清协副将。殉难,谥贞愍。有《琴隐园集》。”《辞海》(1979年版)介绍得略微详细:“汤贻汾(1778-1853),清画家。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江苏武进人,居南京。祖及父均以死效忠清王朝,他世袭云骑尉,做过三江守备等地方武官。太平军攻克南京,投水死。善画山水,亦写墨梅、花卉,笔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汤戴’。有《琴隐园集》、《画荃析览》等。” 汤贻汾“祖及父均以死效忠清王朝”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查阅史料进一步得知,汤贻汾的祖父汤大奎和父亲汤荀业都阵亡于台湾。汤大奎(1728-1787),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授福建台湾府凤山县(今高雄市凤山区)知县,其长子汤荀业随侍父任。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在彰化起事,派兵南攻凤山。汤大奎率同僚招募乡勇,日夜守御,战殁于乱兵之中,汤荀业同时遇难。时人为汤大奎父子立“忠节流芳”碑,《清史稿》将其列入《忠义传》。 1795年(乾隆六十年),18岁的汤贻汾荫袭云骑尉世职(清代用于封功臣的一种爵位,相当于正五品)。他除了做过江宁三江营守备外,还做过广东抚标右营守备、山西灵丘都司(武正四品)和代州参将(武正三品),浙江乐清协副将(武从二品),历官江苏、广东、山西、浙江。1832年(道光十二年),汤贻汾55岁时因病辞官,寓居南京。 汤贻汾多才多艺,诗文书画俱精,绘画水平与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杭州戴熙齐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其代表作品。此外凡天文、地舆、百家之学咸能深造,弹琴、围弈、击剑、吹箫诸艺靡不精好。寓居南京后焚香鼓琴,修然尘外,海内名宿多与之游。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攻陷南京,他赋绝命诗,投池自尽。咸丰皇帝以其三世死事,特诏优恤,谥贞愍(意为忠于朝廷,事君尽节)。时人有挽联云:“孤忠祖父子 三绝画书诗”。 说完作者,再说丰镇。丰镇即今乌兰察布市所辖的丰镇市。早在辽代初期(辽世宗时),丰镇就是辽八大官营牧场之一的“浑河北马群司”浑河北群牧场的属地,主要为辽与北宋、西夏的战争养育战马。明中期后,丰镇为蒙古土默特部属地,与明山西大同府以长城为界。1571年(明隆庆四年),明王朝在大同得胜堡边外晾马台(今丰镇境内)举行敕封仪式,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用内地茶叶、布匹、粮食等物资与蒙古部落交换马匹(史称“俺答封贡”),丰镇马市开始繁荣起来。万历初年曾任大同巡抚的郑洛写有《晾马台次韵诗三首》,从“自俺达款贡以来,九镇安谧,边尘不惊,牛马牣牧,年谷屡丰”的序言和“狼烟寂寂龙沙静,马阵重重虎帐深”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丰镇一带农牧业的兴旺景象。 到了清朝,长城内外成为一统。康熙年间,丰镇为察哈尔蒙古部正黄旗、正红旗及太仆寺牧场。1735年(雍正十三年),在高庙子(今兴和境内)设立丰川卫,衙门口(今丰镇市区)设立镇宁所。诗人王桢在《丰川行》诗中写道:“近年边地果如何,荒城业已成芳甸”、“行人莫道黄云戍,居民鳞密如棋布”,可见当时丰镇一带草场茂盛,人口大量增加。1750年(乾隆十五年)丰川卫和镇宁所合并,各取首字设丰镇厅,属大同府管理,这是丰镇设置之始。丰镇地处内蒙古与山西、河北交界,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马市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形成很大的规模。从至今仍在使用的马桥街、马路街、马场梁、饮马泉、马家圐圙等地名,就是当年马市留下的痕迹。 通过马市贸易,各民族人民频繁接触,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 这首长诗没有注明写作年代,但笔者推测是汤贻汾在山西任上所写。作者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从广东擢任山西灵丘都司,四年后转任代州参将,1825年(道光五年)离任,在山西共8年。除了负责当地的防卫外,他常常奉檄巡边,沿长城驰驱于风沙之中,往返一二千里。他还善于相马。传说他于道旁遇一老马,矮小瘦弱,他却廉价购买,果为神骏。汤贻汾在山西任上时,丰镇设厅属山西省大同府管辖已经二三十年。他在奉檄巡边过程中,在丰镇观看马市是非常自然的。加之他爱马懂马,因而为我们留下了这篇难得的诗作。即使按他1825年离任前所写此诗,距今也近200年了。 《丰镇观马市歌》全文和解读 《清诗汇》所收该诗共62句。全诗如下(《行吟乌兰察布》书中缺"薾云歕玉困辕下,老乌啄疮血淋漓"两句,玄熊作元熊,隐可疑作讔可疑,用粗体标出): 斗鸡台北盘羊西,眼中青海与月支。 骓駓骃骆骝騵骐,沙平草软十万蹄。 穹庐月落光熹微,点点草头同敛棋。 碧眼赤髯环不离,黄皮靴阔毡裘肥。 鞍鞯精铁玄熊皮,翻身上马作马嘶。 一人马前作奔敌,万马飞逐云烟移。 一人殿后长竿提,口中马语无人知。 天明霜露犹未晞,尘埃已塞谷与蹊。 前群上桥后群继,万炮飞击蹄声齐。 桥姚但用谷量马,一群一谷纷排挤。 三駣八马八杂牝牡,九良五驽兼黄骊。 健儿入群马惊突,绳竿掣首施鞲羁。 左腾右逸额尔敏,一堕不愁成肉麋。 纷纷驵侩牵人衣,手指黑白呼与骑。 默者凤臆鸣麟鬐,步者发电奔逾辉。 千金百缗值不一,一顾再顾十倍奇。 安能钩距得其实,以手作口讔可疑。 氐郎割券乐其羡,连尾不足书成嘻。 世无薛公与非子,筋肉不识由人欺。 乌孙突厥有谁致,致亦不过驽与疲。 有唐八坊七十万,张公能事惟蕃滋。 绳钩直曲谁能识,但取立仗何愁稀。 薾云歕玉困辕下,老乌啄疮血淋漓。 镊箠刻烙厮养虐,速死不得徒歔欷。 我虽相马腾董子,不明此中谁駃騠。 荒山嵯嶫愁鸡栖,只求款段寻幽宜。 垂鞭亸控穿花堤,幸免折髀即庶几。 自朝至昃所见非,十驾九蹶无高低。 殷勤剪刷是何意?帝闲方此征雄姿。 神奴却笑王湛痴,我痴已矣将安之。 空将天马歌西北,不诵田家秧马诗。 该诗有不少生僻字和专有名词,而且用典很多。只能做大体解读。 斗鸡台,在今丰镇市区南四城洼村望城坡下,南距明长城10里,距山西大同40里。盘羊山,位于斗鸡台东面,高出地表100-300米,南与采凉山之间是一条西——东偏北走向的沟谷,大部分宽度约在5-10里,东西两口各有河流一条流出。月支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分布在今甘肃、新疆一带的游牧民族。骓(音追),青白杂色的马;駓(音丕),黄白杂色的马;骃(音因),浅黑杂白的马;骆(音洛),黑鬃的白马;骝(音留),黑鬃、黑尾的红马;騵(音原),白肚子的红马;骐(音其),青黑色犹如棋盘格子纹的马。 穹庐,指游牧民族所住的毡帐,后俗称蒙古包。熹微,天色微明。敛棋,收拾棋子,泛指收拾东西。赤髯碧眼,发红的胡子,发绿的眼睛,旧指北方游牧民族,现在一般形容白种人。环,指衣服上的玉环等饰物。 鞍韂(音坚),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衬垫。精铁,指优质的铁或用其所制的器物。玄熊即黑熊。 晞(音希),意为晒干。桥,指马桥,即牲畜交易市场。 桥姚,指桥伢,牲畜交易时的中介人。駣(音桃),三岁或四岁的马,马的平均寿命30~35岁,使役年龄3~15岁,三四岁的马是年富力强的马。马八,老马。牝(音品),母马;牡,公马。良,指良马;驽,指劣马。黄骊,分别指纯黄色的马和黑色的马。 鞲羁(音沟机),用皮制成的马笼头。额尔敏,蒙古语音译,意为未套马笼头的马,俗称“生个子马”。 驵(音脏上声)侩,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市场经纪人。凤臆,姿态优美,麟鬐,抖动马鬃。发电,发出光亮;逾辉,闪耀光辉。 千金,形容价值很高;缗(音民),本义为穿铜钱用的绳子,作为量词时指一串一千文铜钱为一缗,形容价值低。钩距,相互讨价还价。讔(音隐),隐语。 氐郎,交易中介人的佣工;割券,办完买卖手续;羡,希望得到的结果。连尾,款项的尾数、零头;不足书成嘻。薛公,指时春秋时秦国的薛烛,善于相剑;非子,非子即秦非子,秦的开国君主,善养马。以这两个人比喻识货的人。筋肉,指肌肉。筋肉不识,指分不清良马和劣马。 乌孙,汉代西域的游牧民族国名,位于今新疆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部;突厥,隋唐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驽,指跑不快的马;疲,指瘦弱的马。有唐八坊,指唐朝八处养马的地方;张公指唐代著名边将、朔方总管张仁愿。蕃滋,意为繁殖。 绳钩直曲,用绳量直,用钩量曲。立仗,指做仪仗的马。薾(音尔),疲困的样子;歕,同喷。 镊(音聂),用镊子夹;箠同捶,用棍子打。刻烙,用烧红的铁烙。歔欷(音虚希),叹息。腾,超过。董子,指古代善相马的人。騠(音决提),骏马。 嵯嶫(音蹉业),形容山峰高峻。鸡栖,比喻狭小的住处。款段,指马行迟缓貌,比喻普通的生活或悔悟之情。亸控(音朵控),放松马勒。折髀(音毕),大腿。 朝(音召),早晨;昃(音仄),日西斜。非,不满意。驾,驾车;蹶,摔倒。帝闲,皇家的马厩或御马场;雄姿,指好马或战马。 神奴,唐代的马伢,王湛,晋代善相马驭马者。天马,西域给朝廷进贡的宝马,也是骏马的美称,用作战马。秧马,用于农业的马匹。 《丰镇观马市歌》的今译 丰镇马市位于斗鸡台之北盘羊山以西, 青海和西域的众多客商也来这里交易。 白、黄、红、黑、青不同毛色的马群, 有数万匹在丰美的草场上汇聚。 从蒙古包外望月牙已落,东方露出晨曦, 人们已经起床在草场上收拾器具。 那些碧眼赤髯的游牧民族身佩玉环, 蹬上阔绰的黄皮靴,套上宽大的裘皮大衣。 他们的马鞍精铁装饰,衬垫黑色熊皮, 翻身上马后,骏马嘶鸣朝前奔去。 有一人骑马驰骋在最前面 紧接着万马奔腾云烟四起。 还有一人挥舞提着长竿殿后, 口中喊着别人听不懂的马语。 天刚明亮,草上还挂着白霜露气, 尘埃已在山谷和山路扬起。 一群群马匹涌入马市又一群群跟进, 马蹄声响犹如万炮轰击。 桥伢用谷物同马群主人交易, 一群马一堆谷人马相互拥挤。 交易分壮马、老马,公马、母马, 还分良马、劣马,以及不同的毛色、等级。 突然一骑健儿冲入马群,马匹四散惊起, 他要用长竿给马戴上笼具。 那匹“额尔敏”(生个子马)左跳右跑, 套马手稍不小心就会摔成肉泥。 一个经纪人牵住客商的上衣, 手指不同毛色的马呼喊或乘骑。 那些沉默的马姿态优美,嘶鸣的马抖动马鬃, 那些慢行的马身发光亮,奔跑的马光彩熠熠。 千金难买的马和百缗可购的马价值不一, 有的一顾再顾最终出价十倍有余。 还有的双方反复讨价还价 中介人在双方袖筒里互捏手指促成交易。 佣工促成了买卖高兴地得到了佣金, 抹掉款项零头双方都十分欢喜。 可是世界上真正识货的人少之又少, 良马和劣马分不清楚难免被人所欺。 要知道乌孙、突厥这些马背民族有谁来这里, 就是来也带的是劣等的马匹。 当年盛唐八处马场就养战马七十万匹, 著名边将张仁愿曾亲自主持良马的繁育。 一般测马方法是用绳量直用钩量曲, 但只要以仪仗马为标准就不愁选出良骥。 但即使是好马也会被困在辕下疲惫不堪气喘吁吁, 再遇上乌鸦飞来叼啄伤口,马的身上就会鲜血淋漓。 如果主人还对马抽打烫烙加以虐待, 马求生不得只能白白叹息。 我的相马水平虽然超过古代的董子, 但也不明白中间哪个是真正的良骥。 山峰高峻也发愁自己能否有狭小的住处, 只求过着普通的生活寻找清静安逸。 能够提着鞭子放松马勒缓缓穿过花堤 而又平平安安,我就称心如意。 从清晨到傍晚所见的马我都不满意, 许多马乱转乱踢分不出高低。 又见马主人殷勤剪毛刷马是何缘故? 原来御马场来这里征购马匹。 记得唐代的马伢曾笑买马人发痴, 想不到今天我也发痴不知道将到哪里? 白白地将良马用于西北的战事, 而对农田用的役马无人问津。 诗歌的思想、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 作者汤贻汾爱马懂马,深知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之文学功底深厚,所以他对丰镇马市兴趣盎然,挥笔写下了在马市的所见所闻。同时,他历官江苏、广东和山西,对内忧外患有较深刻的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表面上看一派歌舞升平景象,实际上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嘉庆年间,国内曾爆发白莲教起义,川、楚、陕农民起义。到了道光年间,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统治危机加剧。作为几代效忠清王朝的汤贻汾,观看马市时触景生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两者构成了长诗的基调。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四句。写出了丰镇马市的位置、参加的客商和准备交易的各种马匹。马市位于斗鸡台北盘羊山西,远自青海和西域的客商都来参加,可以想象周边的客商数量更多。交易的马匹各种各样。 第二部分从第五句至“万炮飞击蹄声齐”,描写了客商们从四面八方赶赴马市的情形。晨曦初现,牧民们便起身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作者先是截取了西域少数民族前往马市的具体画面。他们碧眼赤髯,身佩玉环,脚蹬阔绰的黄皮靴,外套宽大的裘皮服,马鞍精铁装饰,衬垫熊皮制作,矫健的翻身上马。驱赶马群时,一人跃马当先,一人扬鞭殿后。马群奔腾时扬起的尘土,好像移动的云烟。接着作者描写了各个马群前往马市的宏大场面。天还没有全亮,尘埃已塞满了山谷与山路。一群群马匹进又一群群跟进,马蹄声响就像万炮轰击。 第三部分,从“桥姚但用谷量马”到“连尾不足书成嘻”。作者细致刻画了马市“以物易物”的具体场景,使人如临其境。牧民与内地民众用马交换谷物。马的价格相差巨大,中介人在袖筒里捏手指讲价钱,说和成功后得到可观的佣金。有的内地人购马时“一顾再顾”,最后花出十倍的价钱。 第四部分从“世无薛公与非子”到最后,作者通过使用典故,委婉地抒发了观看马市后的几种感想。一是作者认为,传说中春秋时期秦国善于相剑的薛烛,善于养马的非子,世间实际上是没有的,一般是看不出马的优劣的。盛唐时依靠自己养马,自己繁育良种马。与汉朝对峙的乌孙,与唐朝对峙的突厥,难道肯把好马拿来交易吗?就是来交易,拿来的不过是老马和劣马。表达了繁育战马要靠自力更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作者描写了马的不同命运,能够成为仪仗马的毕竟是极少数,多数马要驾车拉辕。那些疲惫不堪困在辕下的马,乌鸦还趁机啄食,如果主人不但不加以照顾,反而鞭打铁烙,马求生不得只能白白叹息,曲折地表达了要爱惜民力的思想。三是作者在篇末描写了傍晚皇家马场征购战马的情况,发出“空将天马歌西北,不诵田家秧马诗”的感叹,委婉地提醒朝廷不能一味地靠武力统治,而要重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十分有特色。一是意象壮美。作者登高望远,运用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描写参加交易的马群“沙平草软十万蹄”、马群前往马市时“万马飞逐云烟移”、进入马市时“万炮轰击蹄声齐”,使人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马群的壮观。二是刻画生动。如“碧眼赤髯环不离,黄皮靴阔毡裘肥。鞍鞯精铁玄熊皮,翻身上马作马嘶”四句,把少数民族相貌、服饰、鞍具和娴熟的马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称颂了各民族在马市上的和睦相处和友好往来;又如“默者凤臆鸣麟鬐,步者发电奔逾辉”两句,把马市上马的不同姿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三是动静结合。天色刚明马群前往马市时,作者描写了“一人马前作奔敌”“一人殿后长竿提”的生动场面;马市交易开始后,作者又描写了“健儿入群马突惊,绳竿掣首施鞲羁”的紧张场面,使全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三是夹叙夹议。在对马市交易情况描写后,作者阐发了自己的许多感想。在诗歌的最后,作者平中见奇,又描写了皇家马场征购军马的情形,对此发出“空将天马歌西北,不诵天家秧马诗”的感叹。四是语言明快。“一人马前作奔敌”“一人殿后长竿提”等诗句,脱口而出,不加修饰,但自然清新,生动形象。诗中夹杂使用蒙语“额尔敏”,反映了蒙汉民族语言的相互影响。诗中运用了不少比喻句、对偶句、设问句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