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我的高中时代

一九八四年我跨入了高中校园的门槛,可惜的是我没能考取县里(那时丰镇还是县城)最好的中学——丰镇一中,而是上了刚成立职业高中不久的丰镇三中。刚上职高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校长李秉刚经常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讲职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好像每次讲话都是长篇大论,那是我自上学以来聆听的最多的校长讲话。学校当时开设了许多专业课,有农牧、机电、会计等等,我最终选择了喜欢的摄影烹饪班。那时我们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习专业课,我们先学的是摄影,记得我是第一次接触到了照相机,认识了它的原理,摄影老师还带我们去县里的风景点进行实地拍摄,大王庙、薛刚山、巨宝庄水库……留下我们青春欢快的脚步,之后我们还学习了冲洗相片,在暗室里进行操作,记得我把家里人照的底片拿去进行放大沖洗,效果还挺好。

由于是职业高中,学生们学习文化课的劲头不是很足。有一次暑假二姑从集宁回来探望奶奶,看到我整天玩耍不学习。很是担忧,说这还能行,上高中了也不懂得学习,二姑就准备托人把我转到一中去。当时一中不接受退班生,为了能跟上一中学生的学习,我在摄影烹饪班上了一年半后,先在职中退了一年级,退到土木建筑班,时刻准备着转往一中去。在土木建筑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文化课,在我的努力下,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我竟然考了全班第一,这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土木建筑班我还学习了建筑图纸的设计,还被派遣去集宁学习锅炉水处理。在职业高中专业课的学习也有受益的,后来许多学生从事了相关专业的工作。

在土木建筑班学了一年后,在二姑的帮助下,我终于转学到了梦寐以求的丰镇一中求学,那时已是高二后学期,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班(我脑子不灵活,对数字很迟钝,不喜欢数理),刚到一中,由于我是新转来的,被老师安排坐在最后一排(虽然我的个子不高)。在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浓浓的学习气氛,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安静认真地学习,不像职中的学生爱打闹。老师们授课也很精彩,记得地理老师闫春富上课时总是很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班主任历史老师张宏瑞的课也是栩栩如生;语文老师富守义每次上课前都是提前就站在了班门口,胖墩墩的身影留在记忆里。富老师字写得很漂亮,我喜欢他写的作文评语,很精彩独到,记得我有一次没交作文本,富老师还专门督促我交,可见他对我的作文是颇为重视的。

虽然我很努力地学习,后来座位也从最后一排提前到第三排,并且和生活班长是同桌,但是由于我底子差,在高考的时候还是名落孙山了。再开学的时候大姑夫帮我联系到了补习班,但我还是听取了二姐的意见,在外贸企业下属的厂子上班担任出纳工作,准备考取成人院校。第二年五月我很轻松地参加了全国统一成人院校的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如果二姑不把我转到一中,考成人院校也会很吃力,多亏亲爱的二姑给我创造了机会)。

记得刚离开高中校园那会儿,我还时常梦到宽敞的操场和低矮的教室(那时学校只有一幢普通的教学楼),还有那些求知欲旺盛的同学,真是魂牵梦绕呀,我那青葱的高中时代。

业余体校记忆

一九九五年春我有幸从农村借调到城里业余体校任教,业余体校位于北山上,离我家不远,每天我步行十分钟就到了山脚下,沿台阶拾级而上,到达山顶离学校也就不远了。业余体校不大,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学校毗邻北山体育场,是得天独厚的训练场地,还有一个室内篮球场,是理想的打球场地。

初到业余体校,我被分配担任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那时也有小学班,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但是小学生少,一年之后小学就被撤消了,继而我又担任初中历史教学。

记得每天清晨,训练老师就带着学生在台阶上或是在体育场做各种体能训练,学生们个个生龙活虎、体格强健,在这样专业水准的训练下,许多学生后来都报考了体育院校,成为体育方面的人才。学校除了专业体育老师外,许多文化课老师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大多数也热爱体育活动。每到下午课余活动时间,老师们会和学生一起打一场高水平的篮球赛,我们在旁边给呐喊助威,场面很热烈。

业余体校的老师们个个身怀绝技,有乒乓球高手、太极拳高手、书法高手等等,都使我大开眼界,受他们的影响,在此期间,我的乒乓球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还利用业余时间练习硬笔书法,字也写得越来越好。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是业余体校结婚的年轻女教师们,几乎都是挺着大肚子还上山下山地上班,至到临产呀才休息,所以孩子也都是顺产,这其中也有我。

两年业余体校的教学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那些敬业勤勉的老师们,那些身高体壮的学生们都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

新城湾中学记忆

二OO一年春季开学时在二姑夫的帮助下我有幸调到城边的新城湾中学任教。新城湾中学位于城东的薛岗山脚下,也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孩子。记得第一天我去报到,一进校长办公室,满面春风的杜少春校长风趣地说:“哪阵儿风把你吹来啦”?我也笑着说:春风呀”,杜校长和我以前就认识。

刚去新中生物老师空缺,我担任了一年初二生物课,之后体育老师空缺,由于我爱好体育,又担任了半年体育课。那时学校正在建教学楼,当我担任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那时也正是学生最多的时候,大约有多名,初一新生就有8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也有七八十,孙喜旺开始担任校长,学校搞得红红火火,浓浓的教学风气慢慢形成,那时新中逐渐成为人们争相送孩子上学的好学校,有些城里的孩子也来新中就读。

学校有一帮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是教学骨干,记得小田、艳新教老师们跳的新一套广播体操,印象深刻。新颖的广播体操做起来就像在跳舞,大家都爱跳,在两位体育老师耐心地教授下,大家都学会啦,课间操的时候,老师们跟在学生后面也做,那盛大的情景深深埋在记忆里。

两年后,由于孙校长出色的领导才能被调往丰镇六中担任校长,新来的周继国校长是我们新城湾学区的,他对这里熟悉,工作兢兢业业,我们的校园依旧一片生机,欣欣向荣。新中的老师们相处得很团结融恰,如同姐妹弟兄,大家在一起共事心情愉悦,充满浓浓的情和爱。

我在新中担任了四届历史课的教学,第一届8个班,每周16节课,平均一天3节,虽然有些累,但看到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苦再累也值得。第二届减到6个班,第三届4个班,最后一届2个班,学生人数的减少是新中最后解散的主要原因。

年夏新中解散,老师们大部分分流到实验中学,还有一些到了一中和小学,新城湾中学不复存在。老师们在一起共事多年,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留在记忆深处,结成的浓浓情谊成为我们永久的怀念。

乒乓情结

我自幼喜欢体育运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参加了校体育队,每天早晨都要提前到校进行训练,因此我还代表校队参加过县运会。与乒乓球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县里体委组织乒球训练班,你二姐会打球,你也去训练班打球去吧,咋样”?我当然愿意了,欣然应允。之后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到体委去练一会儿乒兵球,那时县体委的乒乓球队办得有声有色,练球的学生也挺多,热闹非常。只是这样的活动我没参加多久,五年级时由于学业加重,我就淡出了体育活动,这样一扔竟然就是十年,直到我上了大学,学校有乒乓球室,我才开始重拿球拍,重拾儿时就热衷的乒乓球运动。后来参加工作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参加这项运动,球技也在不断提高,人们都说我打球时动作标准优美,这与小时候的培训是分不开的。

随着居民社区文体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久福小区设立了乒乓球室,从去年开始每天我都要去那里练会儿球,与球友们在一起切磋球技,谈论人生,感觉惬意而快慰。二姐也是这里的常,她球打得酒脱、剽悍,极具观赏性,我们姊妹花是久福社区乒乓活动室的靓丽奇葩,深受大家的欢迎,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的奶奶

昨天看到86岁的大爷和两位姑姑的合影,大爷长得酷似奶奶,忽然间想起离开我们快三十年的奶奶。

奶奶有六个孩子,奶奶五十岁的时候爷爷就撒手人寰了,撇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尽管生活很困苦,但奶奶很坚强,独自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成人。那时大爷、父亲都已成家立业,叔叔也在铁路上工作了,大姑考上了师范学校没去念,到乡村教书帖补家用,二姑才14岁,老姑只有9岁,尚未成年。后来二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集宁当了一名中学教师,老姑赶上上山下乡,返城后在呼市也找到了工作。

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艰难困苦的岁月也过去啦。晚年的奶奶很快乐,虽然和我们住在一个院里,但奶奶一直自己独自生活,我和二姐、大哥先后陪伴奶奶在一起睡。奶奶是小脚,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拄着一条拐棍,那时二姑、老姑每月都准时给奶奶邮递生活费,奶奶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邮局取钱,走起路来很精神。那时还是吃供应粮,每人每月粗细粮加起来27斤,我经常帮奶奶去粮店领,奶奶小九九算得好,每斤粮多少钱,加起来多少,分毫不差,领回粮奶奶会把零钱给我作为奖励。奶奶为人谦和,总是笑嘻嘻精神抖擞的,街坊邻里也很羡慕。

奶奶做的饭很香,记得我放学回来饿急了,正好赶上奶奶的饭先熟了,奶奶会给我留点儿,让我垫一垫,记忆中的搁锅面片真香。那时家家户户自己蒸馒头,面虽然黑点儿,但吃着特别香,我的早点就是奶奶蒸的大馒头。

奶奶79岁那年冬天得了一场感冒后,仅半个月就离开了我们,没有拖累儿女们,临终前几天奶奶还把自己积攒的钱分给我们,每人一份,虽然不多,但也代表着奶奶对我们的爱。

愿奶奶安息!孙儿永远怀念您!

作者:杨红兰,丰镇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喜欢写文章,乐于文学讨论。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rk/10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