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经注》?水支流如浑水(今御河)上游所涉是研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最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之一。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earth等工具着重空间维度的校验考析,而微观层面则以实地踏勘及相关文普资料为据进行细别探究。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如浑水上游流域所涉史地疑问如:漩鸿县、漩鸿池、独孤孤城、乞伏袁池水与如浑水的关系等进行全新考析。 ?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 崞川水(今浑河)在今怀仁县新桥村西注入后,桑干河继续东流,经过了班氏古城南。因其后如浑水又流经班氏故城东,故班氏古城位于?水、如浑水交汇处一带,但由于海子洼村一带海拔太低,若城邑建于此处则受洪水威胁颇大,故班氏故城位于今怀仁县古家坡村西的可能性较大(此处已经全国第三次文普确认有汉代文化层遗存);而北魏则据班氏故城修建了去留城,意为送客到此为止,去者自去,留者自留。 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 旋鸿县,北魏置,属梁(凉)城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而结合《内蒙古文物地图集》作进一步的方位考量疑与位于丰镇市红坝乡的土城子城址[1]有关;但此处距离如浑水源出的今凉城县县天成乡约有37.8公里之遥,与注文“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的距离描述不符;故此旋鸿县的具体位置姑且存疑。 从googleearth鸟瞰古如浑水源出今凉城县县天成乡一带之山岭,此后自西向东流经了独谷孤城。 独谷孤城,按注文“东流迳故城南”结合文物地图集综合考量,疑与位于凉城县天成乡的天成城址有关;该城址曾出土有灰陶绳纹大瓮、壶及五铢钱等汉代遗存,故《内蒙古文物地图集》将该城判定为汉代雁门郡(严格讲应该是西汉雁门郡)的属邑[2];而附近汉代城址符合如浑水“东流迳故城南”描述的目前而言亦仅有天成城址;故初步推证凉城县天成汉遗城址即独谷孤城。 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经独谷孤城南后与旋鸿池水汇合;而注文中的“巨沼”亦即指漩鸿池而言。 漩鸿池的具体位置颇为模糊,目前而言能够较好满足注文方位校验的大约是丰镇市烟墩营忻州营附近的一处大沼泽,但这处沼泽也有问题,就是其形状为东西长、南北短,不大符合注文“东西二里,南北四里”的描述。 乞伏袁池即今乌兰察布市区南偏东15公里处之黄旗海,其位置正当旋鸿池之北;“乞伏”与乞伏鲜卑有关;“旋”为“袁”音之讹,“鸿”为“浑”音之讹。故旋鸿池的称谓与乞伏袁池和如浑水有着密切关联。 而“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则是描绘乞伏袁池水而非指漩鸿池水。 图表6Googleearth鸟瞰图(如浑水上游流域)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 如浑水在汇合了旋鸿池水之后向东南流经永固县东(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村附近);而永固县的名称则源于方山永固堂。之后如浑水汇合了从西而来的羊水。羊水(今淤泥河)源出外武周塞(从Googleearth鸟瞰位置约今内蒙古凉城县马头山下曹碾村附近),先向北,后又转东流迳了燕昌城之南。 燕昌城,按殷宪考证燕昌城在今大同市新荣区下甘沟城路地故址一带;(殷宪先生在《燕帝富贵瓦当考》一文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按《燕书》,建兴十年(年),慕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 参合陂的具体位置颇有争议。 笔者以为后魏与后燕的参合大战所涉颇广。西涉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参合陉地望即今凉城县永兴镇西北之石罅沟(疑系慕容麟殿后部队奔溃处),东涉《魏书》等典籍明确的参合陂东、蟠羊山南地望即今丰镇市官屯堡乡至阳高县长城乡之间的宽阔山谷地带。(详拙作《参合地望新考》) 建燕昌城对慕容垂而言,除军事上对峙平城外还有两个原因:其一则是为祭奠那些在参合陂之战中惨烈阵亡的大燕将士们;其二则是寄托了他企盼大燕后继有人能够重新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但这样的期盼逐步为现实无情粉碎,北燕帝国最终还是灭亡了;其后燕昌城也被更名为老公城,寓意应为慕容垂老迈垂暮之年所筑。结合Googleearth初步考证燕昌城约今大同市新荣区新荣镇一带。但有意思的是在附近不远的永固陵中,作为北燕帝国皇族后裔(备注:北燕与慕容垂的后燕帝国没有多少血缘关系)的北魏冯太后则在冥冥之中实现了慕容垂对大燕帝国后继有人的期冀。 冯氏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女中豪杰;就对中华文明乃至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似乎迄今为止也无人能与她的功德相提并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她的确是我们一向推崇备至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真正幕后推手。(献文帝时,冯氏杀死专权大臣乙浑,开始临朝听政。孝文帝时,冯氏以祖母身份继续执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政治改革,制定汉化政策,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等都是她临朝时颁行的。) 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 羊水(今淤泥河)经燕昌城后继续东流与如浑水汇合。水量的骤然增多导致水脉乱流纷呈,经过了北魏文明太后之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镇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即著名的方山永固陵)。在方山永固陵的东北不远处还有高祖陵(疑为孝文帝之衣冠冢)。 永固陵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历时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整个地宫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砖就达二十余万块。永固陵封土堆高约22.7米,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如今上的方山“之”字型路,据说便是当年孝文皇帝和太皇太后冯太后上山的御路。 方山永固陵 [1]内蒙古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年11月,第页 [2]内蒙古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年11月,第页 赞赏 长按中国白癜风名医堂专家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