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文人走笔写集宁

冰心郑振铎沈逸千朱自清方大曾范长江

虽然集宁县建立了起来,但火车站仍沿用“平地泉”站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中国现代作家、学者郑振铎与冰心、文藻夫妇旅行于平绥路上,一路上他们对沿途的社会、风情、地理风貌等作了详细的记述。这在冰心的《平绥沿线旅行纪》中有记载,我们不妨走进《平绥沿线旅行纪》跟着冰心看看当时的集宁城。

七月十七日

“平地泉……午前我们又到傅氏行辕回拜,也会见了傅夫人刘芸生女士。(说明傅作义当时在集宁县城)

后出城登老虎山,山上有一小庙,大约是平地泉唯一的庙宇了,自岩下望,看见山上纵横的战壕,和城内外十三条平阔的马路,是当时冯玉祥氏在此屯兵,训练骑士时的旧迹。

四顾茫茫远山如线,中间一片平坦浩荡的平原。牛马千百成群,远远的走来,如绿海上的沙鸥万点。倚仗当风,心旷神爽!这种无边高朗的天空、无限平阔的草原,无尽清净的空气,是只有西北高原才能具备的,我愿个个南方孩子,都能到此一游,一洗南天细腻娇柔之气。

入城走经街上,苍蝇极多,据本地人云系冯军马匹所带来者。路经一蛋厂,(当时蛋厂是城内唯一的一家工厂)入内参观,有女童工数十人,正在做破黄凝粉的工作,手段极为敏捷。

晚餐后信步出站,出怀远门。晚霞艳极,四山青紫,起伏如线,萋萋芳草,平坦的直铺到天边。

而四天的晚霞,由紫而绯红,而浅绿,而鱼肚白,层层的将这一片平原包围了来,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者,始于今日见之!

在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处女地上,此时心情,是欢喜,是惆怅,也分不清了,晚风飘飘的吹起衣袂,我们都相顾默然无语。抬头时却远远的看见白光万点,缓缓流来,原来是羊群罢牧。羊群过尽,有两三牧童游暇的拄着鞭竿,低头行走。落日的金光中,完成了这幅伟大静穆的黄昏图画。

大家心上的黄昏,也有几十百个,却谁亦忘不了这最深刻,最宜人的‘平地泉的黄昏’。”

我想这是冰心最难忘也是看到的最美丽的黄昏之夜了,今天读起来还是让人合书难忘。

?????

让我们再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西行书简》从丰镇到平地泉,一文是怎样描写平地泉的。

“夜里,车开到平地泉。……二时许,游老鸦嘴(一名老虎山)山势极平衍。青草如毡,履之柔软无声。有方广数丈的岩石,突出一遇,即所谓老鸦嘴也。岩上有一小庙,一乞丐住于中。

登峰顶四望,平野如砥,一目无垠,一阵风过,麦浪起伏不定,大似一舟漂泊大海中所见的景象。平地泉的名称,确是名符其实。塞外风光,至此可见一斑。……这是西行以来最愉快的一个黄昏。古人所谓‘心旷神怡’之境,今已领略到了。”

郑振铎先生看来和冰心的心情当时是一样的,他们都被平地泉美丽的黄昏迷住了。

?????

随后,一波接一波的各界文化人相继来到了集宁县,当时的集宁县,东西210里,南北180里,辖地面积6800平方公里;划5区共59乡,人口59412人。

爱国画家沈逸千于1936年来到了集宁县城,当他看到好多的牛板车,由乡下成群结队的把粮食拉到平地泉火车站,感到震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场面,他画了一幅《平地泉粮车》的国画,让我们有幸看到那个年代的粮食运输车辆——老倌车。

平地泉粮车

1936年集宁城里还出了一件事情,集宁商人解汝秀开办捷利汽车行可谓轰动一时,引进美制道济牌汽车2辆,应该是集宁城最早开办的私营汽车行。

还是1936年应该是11月了,红格尔图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北平,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老师学生组织联合赴绥慰问团,11月18日,朱自清先生,就是发表过《背影》《荷塘月色》的那位著名文化人,代表清华教职工,随慰问团一行前往,来到集宁城,他将所见所闻写成《绥行纪略》记载了下来。

其中一段是“平地泉本只有二三人家,铁路通后,始渐有粮店;但出门一望,平沙莽莽,犹是十足边塞风味也。……早饭后,至第二师范,适平地泉各界自卫会在此开会”。文中所指到的“第二师范”即今集宁师专。朱自清先生一行还在第二师范校门前留了影。

朱自清在集宁

?????

1936年12月5日,世界知识杂志社记者方大曾来到了他日夜惦念的集宁县,看来1936年的集宁城是中国文人们公认的名县城。

方记者是来为绥远抗战到红格尔图做报道的,12月14日返回集宁写了报道《绥东前线视察记》。1937年1月6日在集宁写了报道《兴和之行》。

第二天,又匆忙赶往陶林,在赶往陶林的路上方记者路过了集宁县城边上今天的煤窑村,他在《从集宁到陶林》一文中记录了一个地方叫马莲滩煤矿的事“北行二十里,至马莲滩,从老远就望见两旁边的山坡上现出一块块的黑点,这一带地方出产煤炭,因为炭质里含有多量的硫磺,所以烧起来常发出一种强烈的气味,本地人因此名之为臭炭。”这是集宁地区的第一座煤矿,当时叫永宁煤矿。

1937年新年刚过,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又匆匆赶到了平地泉,心情复杂的范大记者记录下了红格尔图战争后的平地泉火车站,“黄昏时候,车到平地泉站。站上是冷清清的,冷风在每个人厚厚的皮衣上吹过,连站上服务人员在内,人们的脑袋似乎都向肩架里缩了几分。上下的旅客是寥寥几个,车站附近的大广场上更是空空如也。只有被朔风偶尔卷起的黄沙,在空场上刹那的飞舞,是打破寂寞的唯一的景物。……我记得一个半月以前,红格尔图战争的时候,我在平地泉亲眼看着我们的战士出发的情形。……剩下来的只有塞外二等车站原有的空寂!”

?????

今天,再一次读到这些文化人写下的有关集宁的文章,绘下的集宁图画,拍下的集宁照片不知集宁人观后有何感想,是他们的文章、图画、老照片让我们恍然了解了那个年代集宁城里城外发生的,并且慢慢变老的,快要消失了的事件。

今天听起来、看起来似乎还是津津有味,感谢郑振铎、冰心、沈逸千、朱自清、方大曾、范长江们。是他们让我们抓住了集宁历史的尾巴,更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集宁城里,有时感到烦躁、烦闷、烦心的上班族、打工族、游手好闲族们对老集宁有了一星半点的了解。也让这些不死的历史事件、故事有个相传。

据说,当年的平地泉车站,南侧公园里有一幅楹联,上联是“此地好山川,徒埋荒烟蔓草,望汉室秦关英雄何在?魏都元省王气俱销:大漠辟奇观,任我来看千里明月。”下联是“名园新结构,更掩映白石清泉,把呼鹰走马野俗潜移,晓角秋茄悲歌顿改,流风传韵事,与民同乐四时春。”这幅长联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笔,用区区二行82个字,竟将集宁地区的历史山川、刀弓剑影、壮士悲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完」

版权说明:转载须务必注明来自“健康卫视乌兰察布,否则将追究版权责任,务必知晓!

来源:网罗乌兰察布、集宁百事通等

关于我们

健康卫视乌兰察布是全国广播电视领域领先的新媒体新闻单位,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今日头条联合权威发布的年中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健康卫视乌兰察布蝉联中国广播电视领域新媒体影响力前10位。

健康卫视乌兰察布是拥有超过50万粉丝的社交矩阵,健康卫视乌兰察布与中国网、中国商务新闻网、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百度等国家新闻媒体和知名互联网公司均有深度合作,拥有网站、论坛、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ms/125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