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穷之门,胡汉杂处 进入有史时期以来,张家口地区历来为汉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各民族政权交替频繁。 夏商时期,张家口地区分布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方类型。夏家店下层文化由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的发掘而命名,是北方草原地带 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学术界对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认识并不一致。过去认为它兴起于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为分布中心,在向外发展时向南越过燕山山脉深入华北平原的北部,在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为燕南地区夏商时期的一支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并为西周时期燕国在这一地区立国奠定了基础。这样,燕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就与燕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有较多变化,可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种地方变体,即将夏家店下层文化分为燕北型和燕南型,或者是划分为西辽河水系区和海河北系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学者将所谓“燕南型”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区分出来,作为夏商时期燕山南麓的一支独立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并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命名为“大坨头文化”。这一做法虽逐渐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但目前也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南类型(或大坨头文化),其分布范围,目前也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北界为燕山,西界至太行山东侧、张家口蔚县境内的壶流河流域(壶流河为桑干河支流),南至保定涞水、拒马河和永定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大抵涵盖京津和河北北部的唐山、张家口、承德地区。其南界比较模糊。过去有学者认为冀中地区龙山时代之后,北部分布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南部是先商文化,二者的分界大致在拒马河一线或易水和拒马河之间。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界线还要靠南,即白洋淀以南任丘市一带。有学者又将大坨头文化划分为大坨头类型和壶流河类型,大坨头类型与燕山以北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为邻,受到后者的影响要比西部的壶流河类型强烈,而壶流河类型则与太行山西麓的考古学文化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但从文化内涵的整体上分析,二者主体内容是一致的。 春秋时期,张家口地区北部(大体为坝上)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大体为坝下)分属燕国、代国(大体今蔚县、阳原、怀安、怀来、涿鹿南属代国,其余属燕国)。据史籍记载,代国为商汤所封,并赐姓姜。张家口市怀来县北辛堡、甘子堡春秋晚期古墓群,所体现的文化性质与燕文化有着明显不同,同时也区别于北方地区的东胡文化及匈奴文化,而与北京延庆军都山山戎文化墓葬一脉相承,展示了距今年前古代国独特的山戎(或称为北戎、代戎)文化面貌。今张家口蔚县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有一种众人击鼓起舞的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主要表演形式分为列队表演、排兵布阵、祭祀鼓、凯旋鼓等,节奏乐器以鼓为主辅以铙、钹等打击乐器,身形和队形不断变化,形式灵活多样,气势恢宏壮观。演奏锣鼓有多种,大致分为快、中、慢三种节奏型,分别表现喜庆激越、沉着稳健、庄严神圣的场面。锣鼓经,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接配套。传说这是代国战鼓,是为代国将士出征前所用的一种祭祀仪式,千百年来一直被民间所沿用,并发展到其他祭祀、庆典活动中,直到今天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节日庆典时自娱自乐的主要社火活动形式之一。我小的时候就常听到过这种热烈激昂的锣鼓声,并且还学击过几槌,当然那时我并不知它是代国战鼓。我以为其毫不逊于陕北的安塞鼓。战国赵国的开创者赵襄子,兴兵灭了北方的代国(事约在公元前年),设代郡(郡治今蔚县代王城)。他在原来代国的北疆建立了名为“无穷之门”的军事要塞。此事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记赵武灵王(赵襄子后一百多年其第七代子孙)追忆先君襄王(即赵襄子)功业时所说的一番话“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无穷之门’,所以昭后而期远也”(交地,接壤;城境,在边境筑城;封,加强之意。以此昭示后世子孙,希望利于久远)。“无穷”,寓意了赵襄子欲使赵国未来疆域广大无穷的理想抱负。另有学者考证,无穷,是战国时期对北方荒漠不毛之地的专称。《史记·赵世家》在叙述赵武灵王(十九年)事迹时亦提到“遂之代,北至无穷”;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自代北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曰无穷。”其实,当初赵襄子建门曰“无穷”,大概也有指出此门后就是“没有边际的未知世界”的意思。此无穷之门,有人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国门”。它既是赵国北部疆域的要塞,又是中原沃野与塞北大漠的分界,其意义在于防止三胡(东胡、西胡、楼胡)之一东胡的侵扰,保障边界安定。一百多年后的庄子著《在宥》篇,有云:“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一千多年以后,长春真人丘处机奉成吉思汗之诏赴漠北,经过今张北境内野狐岭时,曾对之感慨:“南望,俯仰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烟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 赵襄子所建“无穷之门”,其址何在?在谭其骧倾注三十多年心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赵国和中山国疆域图上,明确标注“无穷之门”在今张家口张北县南的野狐岭一带。王利器、何清谷等史家均考证“无穷之门”就在今张北县南部野狐岭这一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中原的天然屏障上。 赵武灵王时赵国的疆域大体有今陕西东北部、山西北部、太行山的东南山麓,北至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南至河南省南部。当时赵国北部疆域东北和燕国、东胡接壤,是一个直接与北方游牧民族毗邻的中原国家,今张北县战国时期是游牧民族东胡聚集区,而野狐岭一带正是中原燕、赵和胡人的天然分界线。 据考证,当年的“无穷门”就在西距土边坝口数百米的地方,其北大约1公里的地方为春垦村。当然,无穷门的遗迹早已荡然无存。当地学者根据地表生活遗迹实测,这座边塞封城南北宽75米,东西长米,海拔高度米。在无穷门遗址附近采集到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杵,夹砂红陶丸,黑皮陶、灰陶箅残件等陶片,还有一枚折断的青铜矛尖。遗址以东三百多米处还有处居住遗址,出土过青铜带钩和各种陶器碎片…… 西周的燕国,除召公封燕外,其他时期的历史并不清楚。战国时的燕国原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地处北方辟壤,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经常受到邻国经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直到燕昭王时,广纳贤士,任用乐毅改革政治与军事,燕国始强盛一时。燕将秦开大破东胡,拓地辽东千里,极界越过今鸭绿江达于朝鲜。之后,燕国沿北部边界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上谷(治今张家口怀来县)、渔阳(治今北京密云一带)、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市)、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右北平(治今河北平泉县)五郡。上谷是燕国北疆西部 郡,因其所在地为燕国国都蓟城以北,山谷之上,故名为上谷。上谷郡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怀来、宣化、涿鹿、赤城、沽源诸县以及北京延庆等地。上谷郡以西则为赵国范围。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对怀来县大古城村北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上谷郡遗址由大小相连的两个土城组成,这种结构与易县燕下都十分相近。由于官厅水库的修建,如今的大古城北墙和西墙已没入水中,只有东城墙和南城墙断断续续地部分保留,城址残存面积45万平方米。 秦时设三郡:渔阳郡(郡治沮阳,今怀来西南)、上谷郡(郡治旧怀来城)、代郡(郡治蔚县代王城)。大致上张家口南部属代郡,北部属上谷郡,东部属渔阳郡。汉初,刘邦北征失败,与匈奴和亲,划分疆界: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南,冠带之室。汉时张家口大部分地区属幽州地界,小部分属乌桓、匈奴、鲜卑。西汉,沿设上谷郡,先后设代国、代郡(辖今蔚县、阳原、尙义大部),并在宁城(今张家口市南郊宁远堡一带)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东汉,今张家口西南地域属并州代郡,后改属幽州地郡(郡治桑干县,今阳原县朝阳堡东北),其他属上谷郡。 今蔚县城东10公里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王城。夯土城垣保存较好,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米,辟九门,南墙有马面、角台遗迹11处,经考证为西汉初高祖刘邦所封的代国都邑。代王城周边,地势平坦,分布有墓冢26座,均存有高大封土,时代为战国至汉代,是代国或代郡历代贵族、戍边将官的墓葬。 魏晋时期,今张家口一带除张北以北属鲜卑外,其余属魏国。南北朝时期张家口一带为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的重要地区。原本在今黑龙江、嫩江流域游牧的鲜卑族拓跋部,后来西迁到漠北地区。公元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年,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魏道武帝征服十六国中的后燕,入主中原,继灭秦,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成北魏国土。同时,北方另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柔然兴起。为防御柔然族南下,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于常泰八年(年)修筑了东起赤城、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北)的长城。 北魏深受中原农耕文明、儒家文化的影响,马背上得天下的他们一旦进入中原稳定的农耕社会圈,也会回过头来把控住从草原南下的通道。为防止草原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农耕地带而修长城,更是一种已经深入骨子里的不自觉的汉化思维。此外,北魏还先后在北部军事要地东西一线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其中有三个在今张家口地区,即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张家口尙义一带)、怀荒镇(今张家口张北一带)、御夷镇(今张家口赤城、沽源一带);另三镇在今内蒙古: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土城)。这些军镇都由拓跋贵族出身的镇都大将军统领,镇戍兵士由拓跋部和其他胡人充当,镇戍士兵除了担负边防任务外,还兼有屯田生产的任务,战时打仗,平时从事农牧业生产。北魏孝文帝时(~),努力推行汉化,并迁都洛阳,使北方军镇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宣武帝(~)后,镇将从鲜卑贵族担任改为由普通军官担任,镇兵也沦落为依附性很强的府户(兵户),受镇将的驱使与奴役。随着肥田沃土都被镇将及其僚属占夺,镇民只能得到一些薄田和荒地,生活贫困。加之又有北方柔然人的侵扰,北方边镇成为北魏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年),在柔然大举入塞寇边、镇兵和百姓衣食无着的情况下,由怀荒镇开始,暴发了席卷北部六镇、持续两年的镇兵和人民起义。 隋朝废州置县,今张家口坝下东部属涿郡(原幽州,郡治今北京)怀戎县(县治今怀来旧城),坝下西部属燕门郡(郡治今山西代县)灵丘县地域;坝上为东突厥游牧地。 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今张家口市坝下各县区属河北道(道治今河北大名县)妫州怀戎县(州治、县治均为今怀来旧城),后设龙门县、怀安县、永兴县、矾山县、文德县和清夷军镇。 张家口地区北魏、唐代的古墓葬在基本建设中也时有发现。 辽时,张家口地区属西京道(治今山西大同)。契丹族是鲜卑的一支。他们最早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仑河流域过着游牧生活。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自立为帝,定国号契丹。年,五代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乞求辽国出兵助其反叛后唐,立为后晋皇帝,并向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将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献于契丹。这十六州中,今属张家口的就有四州,即新州(今涿鹿)、武州(今宣化)、妫州(今怀来)、蔚州(今蔚县)。从此,张家口南部地区纳入契丹版图。失去幽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在防御上没有了天然屏障,后来的宋朝不论是在和契丹的辽国还是女真的金国的对抗中,都始终处于下风,最终被蒙古所灭。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一事件却促进了契丹族的发展。辽太宗会同元年(),契丹完全获得幽云十六州后,面对具有高度文化的汉族地区,采取了新的政策,“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以招徕中国之人”,并以契丹发祥地辽水之名,改国号为大辽,还升幽州为南京,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十六州的封建经济成为辽国全境最为先进发达的地区,对其由牧业为主的经济向农牧结合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这一角度讲,幽云十六州成了一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带,而张家口是其中一个重要节点。 张家口宣化区下八里张世卿墓壁画“散乐图” 彩色壁画是张家口辽墓群的最精华部分。位于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处下八里村的张世卿家族墓地,共发现清理了11座墓,出土各种文物余件,壁画幅面积超过平方米,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丰富,国内罕见,其内容为研究辽代市井气象、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被专家评为“地下艺术殿堂”、“辽代生活画卷”。绘制在张世卿墓顶的天文图,是一幅把中国传统二十八星宿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两种记星法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合璧天文图,现已成为我国高校天文学专业必修课的重要内容。张世卿墓中的散乐图,被收录到全国中学生历史教材。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被评为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作为一代历史文化坐标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下八里辽墓群II区契丹贵族墓,位于上述下八里辽代墓群西北约米处,为两座大型石室墓,其中一墓的铜丝尸服和真容木雕像的葬式是新的重要发现。男性墓主是契丹人,女性墓主是信仰佛教的汉族人,为一辽汉通婚而各按其俗的合葬墓。这一发现在全国尙属首次。辽代,宣化地属京西路归化州,是汉人集中的地区,这种在一墓中采用两种葬式的做法,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墓顶彩绘仙鹤、祥云、花卉及十二生肖图案,墓壁彩绘中有反映墓主人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壁画多幅。另外一墓壁画中的打马球出行图、射猎图、打击乐器图、孝义故事图等,均为此前壁画中所未见。二十四孝壁画图体现了汉族的儒家文化对契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这两座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民俗、宗教、文化、葬俗及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两墓于年归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一度控制着南越长城、北绝大漠的广大疆域。今张家口地区曾属金之西京路。张家口也成为辽、宋、金之间争战的一个重要战场。 沽源县“梳妆楼” 元代,张家口属于中书省的直辖地。沽源县梳妆楼元代贵族墓葬,是国内目前为止发现的 一处元代贵族墓葬。它的发掘,不但证实了元代亲王墓葬地面享殿建筑的真实属性,而且证实了蒙古族历史上刳木为棺葬制的文献记载,对于研究蒙古贵族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墓葬位于沽源县城正东7.5公里的金莲川腹地。几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一直传说此楼为辽代萧太后梳妆打扮的地方。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巾帼英雄、女性政治家。萧太后名萧绰(-),乳名燕燕,契丹族,其母是燕国大长公主(太宗的第二个女儿),父亲萧思温家族在朝中世代为官。燕燕从小才华横溢,入宫以后从辽景宗的贵妃升为皇后。辽景宗体弱多病,常不临朝,由皇后协助处理军政大事,年景宗死后由12岁的儿子即位为辽圣宗,萧太后便临朝称制,总摄军政大权,尊号承天皇太后,她甚至还屡屡亲自率军出征。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萧太后还政于圣宗,不久去世,终年56岁。萧太后主政辽国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辽国实力大为增强。萧太后非常喜欢凉陉(今沽源县闪电河流域的统称)这块美丽富饶的草原。统和三年(),萧太后与辽圣宗西行,重阳节这天到达了今沽源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骆驼山,亲率群臣、各部首领猎虎。从此之后,大约有17年左右,萧太后与辽圣宗每年都要到闪电河流域避暑驻跸,一般在每年的四至九月,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在这期间,闪电河一带就成为辽国的政务中心。当时北宋使者出使辽国,一般是先到燕京(今北京),出居庸关,经今张家口赤城县到达闪电河上的行宫。此外,萧太后还看上了今张家口下花园区一带的秀美风景,将其辟为皇家花园,并经常到那里居住,下花园由此而得名。年经考古发掘,证明梳妆台其实是一座元代贵族夫妻合葬墓。在梳妆楼周围还清理了墓葬24座、建筑遗址两处,出土了一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梳妆楼建筑,既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色,又具有典型的西域伊斯兰风格,是研究元代蒙古民族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其“刳木为棺”的树葬形制,填补了我国墓葬考古研究中只有历史记载而未见实物的空白。梳妆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在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三集纪录片《梳妆楼揭秘》,讲述了对梳妆楼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从而揭开其中隐藏了几百年的秘密的经过。据央视有关统计,该片夺得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年收视率之冠。 随着明朝都城的北迁以及明与蒙古的争斗,张家口的军事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明代全市除蔚县一带属于山西大同府外,其它皆属京师(治顺天府,明初曾称北平府,今北京市)。 明初太祖洪武时期,为防御退居草原的蒙元残余势力的进犯,在东起辽东、西抵嘉峪关一带的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这九边或九镇是:辽东(总兵初驻广宁,即今辽宁锦州北宁,年改名北镇市;隆庆后东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蓟州(总兵驻今天津蓟县或河北唐山迁安、迁西)、宣府(治今张家口宣化)、大同(治今山西大同)、延绥(总兵初驻绥德州,即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即今陕西榆林市,故也称榆林镇)、宁夏(驻今宁夏银川)、甘肃(驻今甘肃张掖)、太原镇(以山西镇巡抚统驭,也称山西镇,又叫三关镇)、固原镇(以陕西镇巡抚统驭,也称陕西镇)。在后来沿这一线修筑起长城后,就将长城分段划归九边重镇管辖。嘉靖年间于北京西北增设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其中太原镇管辖的长城范围,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又叫偏头关,在今山西偏关县)、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 宣府镇是与辽东、大同、延绥一起最早设立的四镇(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有“九边要冲数宣府”之誉。当时宣府镇及各卫皆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被封为藩王,藩国定在宣府。这一带古称上谷,故朱橞称谷王。封藩于此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北部边防。洪武二十八年(),17岁的朱橞正式就藩。朝廷在此前一年就对宣府城垣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宣府城,南北长六里十三步,周长二十四里有余,城高三丈五尺,城四面开七门,并在宣府城为谷王早已修好了富丽堂皇的王府,今宣化仍有皇城桥等王府旧址的名称。谷王就藩后,朝廷又拨专款对宣府城池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四年后,建文帝登基,采取了削藩措施,受到包括燕王朱棣在内众多藩王的反对,朱棣公开起兵,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事变初起,朱棣在宣府的怀来一举歼灭朝廷方面的军队,谷王朱橞奔还京师。此后,夺得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七年()设置总兵官驻宣府城,总兵官挂“镇朔将军”之印,是省级 军事长官。宣德五年(),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设在宣府镇,下领诸多卫和千户所。正统年间设置总督一职,宣大总督驻宣府镇,是节制宣府镇与大同镇兵员与粮饷的官员,级别高于总兵。 清初,今张家口市北部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理事同知厅,治今内蒙古多伦;独石口理事同知厅,治今张家口赤城县独石口镇;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治今张家口堡。后将张家口厅改为直隶省抚民厅,同时废独石口厅和多伦厅),南部属宣化府(治今宣化)。 明清时期,给张家口这块土地留下了蜿蜒起伏的长城遗迹,四千多处城楼、寺庙建筑,还有很多戍边将士的墓冢坟垣。仅在处于边塞地区的赤城县发现的将军墓就有数十座,充分体现了当年其军事要冲的重要地位。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张家口古建筑共有处,按建筑形制和功用分为城堡、楼阁、寺庙、佛塔以及其他特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流,以明清建筑为普遍,元代建筑仅存蔚县释迦寺大殿一座。砖石结构建筑以佛塔为主,建筑年代以辽代至明代的为多。还有夯土建筑,主要是遍布全市的大小城池、堡寨,以明代的最多,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沿线的防御体系,以及军屯、民屯、互市和移民对张家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古建筑,或高峻雄伟,或小巧玲珑,其建筑风格,可以说既遵循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基本规则,也兼容了地方民间建筑的特点,在造型设计、用材筹划、结构处理、装修装饰上博采众长、兼收并畜,体现了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因材施用的灵活性。 宣化清远楼(钟楼)(“第二黄鹤楼”) 宣化古城城墙轮廓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城中的清远楼,俗称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建成于成化二十二年(),清乾隆九年()和年曾两次大修。台基南北长26米,东西宽28米,高8米。台基下部条石上部青砖砌,开十字门洞,四门通衢。楼阁重檐八角十字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外观三层,内部两层。前后抱厦,抱厦通至顶层,整体平面呈十字形。顶檐下四面各悬匾额,南、北、东、西分别为“清远楼”、“声通天籁”、“耸峙岩疆”、“震靖边氛”。楼内四根通天柱贯穿楼层,柁梁上悬挂明嘉靖十八年()铜铸“宣府镇城钟”,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传说钟声可达京城。清远楼既清秀挺拔,又雄伟壮观,风格独特,享有“第二黄鹤楼”的美称,是明代官式建筑中的杰作。 清朝的张家口,是与“察哈尔”一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察哈尔一词,源于波斯语(或说是古突厥语),随着蒙古军队的西征被带到草原上。关于它的最初含义,比较常见的有:白色的海、边界、近卫军(汗之宫殿前的侍卫)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察哈尔逐渐成了为一个专有名词。察哈尔在蒙古各部落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部分。其部民主体始于成吉思汗建立的怯薛军,即常备的大汗护卫亲军,由从蒙古贵族领主万户长、千户长以及自由人的儿子中挑选出来的武艺高强、品行端正、相貌端庄的人组成,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怯薛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为蒙古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明军攻占大都,元代灭亡,元顺帝逃往上都,以蒙古草原为立足点继续与明朝周旋,历史上称作“北元”,但有明以来蒙古高原地区一直处于分裂动乱状态。到明朝中期的达延汗时期(本名巴图猛克,成吉思汗第15世孙,其实际汗号叫“大元汗”或“大元可汗”,明人译作达延汗,又作歹颜哈、答言罕、达衍汗,此种误译不知是否出于有意),击败瓦剌等分裂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东蒙古各部。达延汗实行万户制,将以前的小领地合并为6万户,分左右两翼,左翼在东,右翼在西,每翼各设3个万户,分封诸子为领主。察哈尔为左翼3万户之一,由大汗直接统领并驻帐于此。因此,察哈尔部成为居正统地位的宗主部,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所以称察哈尔中央万户,它具有军事、行政和经济三方面的职能,职责是护卫大汗和守护汗廷,同时负责汗廷的日常生活给养。察哈尔领主世袭蒙古汗位,从达延汗开始到林丹汗抵抗后金失败,共经历六主大汗。明朝时期,察哈尔本部有8个鄂托克(部)组成,统称察哈尔八部。 明末蒙古进一步分裂。鞑靼即东蒙古分为漠南、漠北两大部分,漠西则是更为强大的瓦剌诸部。漠南蒙古的范围东起今吉林,西至贺兰山,南接长城,北临瀚海,大致与今内蒙古相当,其中察哈尔部名义上为诸部之首。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东起黑龙江,西接瓦剌,南临戈壁,北接俄罗斯,大致包括今外蒙古和俄罗斯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蒙古部落。喀尔喀部与漠西蒙古有密切关系。明末漠西瓦剌分布范围扩大。瓦剌中的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今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杜尔伯特部迁到今额尔齐斯河中上游地区,准噶尔部居于天山北路(即我国新疆北部和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和硕特部则进越天山而南,经塔里木盆地进入青海。还有一些和硕特部落与土尔扈特一起西迁伏尔加河流域,或散布到西域其他地方。总之,明清之际的瓦剌人分布的范围,东起蒙古杭爱山,西越伏尔加河,北抵额尔齐斯河中游,南临印度。 明末在关外东北地区,女真人兴起。明万历年间,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儿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猎组织“牛录”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初只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人平时狩猎、耕作,战时为兵。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年迁都盛京即今沈阳)。后金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公元年),经过三次大规模征讨,皇太极平定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后金,被封为察哈尔亲王,安置在辽宁义州一带。明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漠南蒙古16部49位贝勒集会于盛京,拥戴皇太极为统治者,漠南蒙古全部成为女真的属部。皇太极将察哈尔蒙古编为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同,惟地位略低。接着,皇太极又把旗的编制向整个蒙古地区推广,把蒙古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内蒙古24部陆续编为49旗、6盟。旗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本旗民事与行政,也有兵丁,就其主要性质而言近于民兵。各旗设札萨克(旗长),由蒙古贵族担任,多为世袭(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而且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向上对口是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和驻防节制军(而八旗中,则每旗设一都统,直对中央兵部军机处)。由若干旗编为一个盟(朝廷指定的会盟处),作为中央对旗的监督机构,盟长主要是各旗会盟的召集人,不能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发布行政命令。康熙时三十年(),又将外蒙古设为八十六旗。后来又在青海、和硕特蒙古以及降清的土尔扈特部中建旗设盟。这些内外蒙古各旗与之前的蒙古八旗是不同的,其颜色没有什么规定,因为他们无论如何善战,也是杂牌军。盟旗制度的建立使漠南、漠北和西域草原,与中央建立了固定了联系,对近代中国北部和西域疆域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康熙十四年(),时任察哈尔亲王、额哲之侄布尔尼举众叛清,康熙发兵讨灭,随后“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长城)外”,分口外八旗为东西两翼(今之左翼、右翼),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不仅如此,清廷惟恐察哈尔部东山再起,在改编时将原部众予以拆散分割,并入他旗,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的形式迁居于蒙古各地,因此,蒙古各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四十九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在18世纪50年代末,清朝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从内地派遣八旗兵驻防北疆。在这种背景下,察哈尔蒙古于乾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分两批西迁新疆。西迁的察哈尔蒙古在新疆长期居住下来,屯垦戍边,同当地其他民族一起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对新疆的开发与发展具作出了特殊贡献。 察哈尔蒙古西迁后,清廷于乾隆二十六年()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八旗都统为从一品大员,此前察哈尔八旗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从此,察哈尔就与张家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察哈尔一词也由部落名称演变为行政区划名称。察哈尔都统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都统总领旗兵,而不理政事。口外地方经济、政治、司法等事务,另由直隶省口北道所属口北三厅分别负责。 清时蒙古八旗(察哈尔八旗,口外游牧八旗)名称、大体地域保留到现在的,有四旗三名,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正镶白旗(正白、镶白二旗合名)、正兰旗;而右翼四旗(西四旗)已经不存在了,其地域当在今乌兰察布盟中东部的凉城、卓资、察哈尔右翼前中后旗、集宁、化德等各旗县之地。 清朝为巩固边陲在广大蒙古族游牧区逐步“招垦实边”、“垦荒开地”。从康熙至光绪二百年来,国垦、官垦、民垦、私垦不断,致使今乌盟区域的西四旗生态变异,逐步由游牧经济走向农业经济,且人口益繁,原来旗的行政已不能治,只好增厅(县)设治,与旗存于同一地域,辖以垦区村落。至此,西四旗域内增设了兴和、丰镇、宁远(凉城)、陶林(年撤销,并入察哈尔右翼中旗)等厅,形成“一地二治”旗县并存的局面。据此可见,今乌兰察布盟的大部历史上是察哈尔四旗游牧区增厅分治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的年,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时,四旗建制取消,同时调整相关地域解决旗县并存问题,改正黄旗为察哈尔右翼前旗,并镶兰旗、镶红旗及陶林县为察哈尔右翼中旗,改正红旗为察哈尔右翼后旗。至此,察哈尔西四旗广大地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垦荒、设县、变革,已由最初的游牧经济发展成为安居乐业的多元化经济。 张家口市察哈尔都统府旧址 辛亥革命后,民国三年()设察哈尔特别行政区, 长官仍称都统,为省级官员,都统衙门设在张家口,管辖今张家口市的张北、沽源、康保,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商都(原为垦务局,后改县)、兴和、丰镇、凉城、集宁、陶林(察右中旗),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宝昌(今为镇治,在太仆寺旗中部)等11个县。民国十七年(),绥远、察哈尔改置为行省,西四旗及共存的县(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凉城)划入绥远省,直隶省口北道宣化府坝下10县划入察哈尔省:宣化、万全、怀安、阳原、涿鹿、蔚县、怀来、延庆、赤城、龙关(年龙关、赤城两县合并,随后县政府迁往赤城,龙关为镇治至今)。其时察哈尔辖域相当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北京市延庆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的一部分。 日本侵华时期,察哈尔省成为伪“蒙疆政权”的一部分。1年,内蒙古民族分裂分子蒙古王公德穆楚克栋普鲁(简称德王,时为国民政府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在日本扶持下先后成立察哈尔公署(在张北)、伪“蒙古军”和伪“蒙古军政府”。年8月以后,日军先后占领张家口建立了“察南自治政府”、占领大同建立“晋北自治政府”、占领呼和浩特建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年日军将三伪政权合并后在张家口正式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定张家口为“首都”,下辖张家口、包头、厚和(今呼和浩特)3市和宣化、大同2省及5个盟,共32县36旗,总面积5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采用成吉思汗年号。其旗子为黄蓝白赤四色条旗,处于中间的赤色代表日本,分处两边的黄、蓝、白色分别代表汉蒙回族。年对内改称蒙古自治邦政府(蒙古语邦、国为同一词)。今对以上伪政权统称为“伪蒙疆政权”。日军在伪蒙疆驻有一个旅团,军、警、宪、特遍布城乡。年8月23日,八路军收复张家口,伪蒙疆政权宣告灭亡。张家口是抗战后中国共产党收复的 座省会城市。年8月晋察冀边区首府迁到张家口,同年恢复察哈尔省,省会设在宣化。年10月10日共产党撤离张家口,张家口为国民党占领。在共产党收复管理张家口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中共中央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到张家口工作,晋察冀日报社在社长邓拓率领下来到张家口,延安文艺界组织的华北文艺工作团在团长艾青的带领下来到张家口,还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文艺通讯团、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评剧研究院、东北文艺工作团等众多文艺团体和文化名人都陆续到达张家口,《兄妹开荒》《子弟兵与老百姓》《白毛女》等新编文艺剧相继在张家口上演,《北方文艺》《鲁迅学刊》《民主青年》《时代妇女》《长城》等革命文艺期刊相继在张家口创刊,中国首部《毛泽东选集》精装烫金合订六卷本在张家口出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复校,等等。张家口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诗人艾青在张家口期间曾写了一首诗来描绘歌颂获得新生的张家口——《人民的城》。美国记者柯来说,当时“张家口已成为文化城”,天津《大公报》记者子冈说:“如果从人口与文化人作比例,恐怕张垣是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城市了。” 民主人士李公朴则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有未来新中国雏形的性质,而张家口因此也享有“第二延安”的美誉。年12月24日,我党从国民党傅作义部手中解放张家口,奏响了平津战役胜利的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察哈尔省辖张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专区,共32县,省人民政府驻张家口市。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其地分别并入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后延庆县又划归北京市,作为行政区划的察哈尔随之结束,新成立张家口专区,归属河北省管辖,此后历经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张家口地区的行政划属名称的反复变动,直至年地、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至今。位于今张家口市桥西区明德北街的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德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依清水河,西傍太平山,南距张家口堡2公里,北距长城0.5公里。它是国内仅存的清代都统衙门,为清代一品衙门建筑规制,原分中、东、西三路,总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现东西两路建筑所存无几,仅存中路建筑南北长.25米,东西宽44.96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大小房间73间,整体四进院落。察哈尔都统设于清乾隆二十六年(),都统署先后为清代察哈尔都统、民国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国民政府察哈尔省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伪察南政厅、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德王官邸、中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新中国察哈尔省政府、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先后有百余人以都统、署都统、省主席、自治区主席身份入主这里。这里曾是察哈尔行政区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影响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承载地。都统署历经多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满清王朝的盛世与衰亡、辛亥革命的激荡、国民政府的起落、抗日战争的风雨、日伪政权的覆亡、晋察冀边区的辉煌、解放战争的烽火而走向新中国,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成为张家口所独有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地域人文物景观。 赤城独石口明长城 四、长城峰燧,要塞千古 长城,是中原农耕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产物,也是他们长期对峙与冲突的见证。 张家口是国内现存历代长城最多、境内分布最广、修筑历史最长、建筑形制最全的地区。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这里留下了战国燕赵、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等八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址,长城及长城附属物遍布全市各县区,被誉为“长城博物馆”。经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域内历代长城累计修筑长度.公里,现存可辨长城遗迹.公里,其中.公里存在历代长城叠压关系,已消失段落累计.公里。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年左右),北筑长城,史称赵长城。这是在张家口境内最早修筑的长城。赵长城的东起点在今张北县狼窝沟一带,沿阴山余脉西南行,经张家口坝上坝下几县的交界(张北和万全交界、万全和尙义交界、尙义和怀安交界),在怀安县渡口堡乡桃沟出境,进入内蒙古(兴和县),在张家口境内全长约公里。一般采用毛石垒筑、夯土板筑和土石混筑形式。 张北野狐岭西部坝头正边台村赵长城 在张北县的野狐岭一带,专家已考察出数段赵长城,也勾勒出赵长城东段的大致样貌:起行海拔米的张北黄花梁南半坝处,沿海拔约米的坝腰部西行,过土边坝附近,至海拔米的鱼儿山,继而向山西、内蒙古方向延伸。其中一段,就从无穷之门的城北贴墙而过。张北赵长城的外表呈断续的土埂状,有夯土筑成的,也有土石混杂的。 沽源县境内的燕北长城 战国燕北长城,修筑时间在燕国最强盛的燕昭王在位(前~前年)期间,并置上谷五郡以拒东胡。今张家口市东部广大地区以及北京延庆区、昌平区均在上谷郡辖境。张家口境内存有两段燕长城。一是北线:位于沽源县东北部,呈南北走向,北由内蒙古正蓝旗向南进入沽源县,然后向南偏东又进入内蒙古多伦县境内,在张家口境内全长约15公里,由于风沙淤积,呈土梗状,部分段落已不甚明显;二是南线:西端起于张北、崇礼和赤城县交界处的桦皮岭一带,向东经沽源县进入承德市的丰宁、围场县境内,东行一直到辽宁东部地区,在张家口境内长约70公里。这一段长城,风沙淤积严重,偶以土梗状和独立烽燧出现。 在张家口境内,秦长城主要是把赵北长城和燕北长城连接起来。从今张北县油篓沟乡黄花坪、狼窝沟赵北长城东端起,向东进入崇礼区,攀越桦皮岭,与燕北长城西端相接,这段长城为秦始皇新筑,长约80公里,其中约有20公里遗迹不清,保存较为明显的一段在崇礼区坝顶一带,底宽8米,高2.5米,为土石混杂的大埂状。 张北东滩村秦烽燧与明墩台 先秦长城还没有形成非常有规律的防御体系建筑,因而烽火台发现相对较少。自秦汉以后的长城遗址屡有烽火台发现。烽火台,秦汉时称“烽燧”、“亭燧”、“烽堠”,唐宋以后改称“烽台”、“烽火台”,明代又有专称“墩台”或者“烟墩”。明代墩台与长城密切地结为一体。 毛石干砌的汉长城 张家口境内的西汉长城,修缮时间在汉高祖刘邦六年至汉武帝元光六年间(前~前年)。修缮利用了连接赵、燕长城的秦长城,并在沿线加固了城障和烽燧,进一步加强了防御功能。这段长城约长公里左右。 张家口境内的东汉长城,修建于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东起北京居庸关下口一带,向西进入张家口境内,沿涿鹿县、蔚县南山一带,西行进入山西省界广灵县境,全长约80公里,整条长城多为碎石砌筑,保存较好的地段由片石干插而成。该长城东汉时期仅具雏形,尙连不成完整的防线,后经北魏、北齐修缮加筑完整。 张家口境内的北魏长城,修建于公元年~年之间,有南北两条。其一,魏北长城,修筑于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泰常八年(年),东起点在今赤城县,向北、向西进入沽源县,汇入燕北长城,又依秦汉长城向西,从怀安县渡口堡乡桃沟出境,进入内蒙古兴和县。整条长城多处被明长城叠压,全长约公里,大部为土石混筑或干插石墙,现基本呈埂状;其二,北魏“畿上塞围”长城,修筑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七年(年),位置走向基本与东汉长城一致,在境内绵延80公里。 北齐长城。修筑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年)。基本是在北魏“畿上塞围”长城基础上修缮而成,其后天统元年(年)后主高纬又进行了修补。 唐长城,修筑于唐玄宗开元六年至八年(~年)。位于赤城县南部,东起东卯镇古子坊村,西南和西行到雕鹗镇,然后西北行至龙关镇,长约70公里。雕鹗以西平川地带多为土夯,雕鹗以东多为石筑。该段长城在明弘治年间重新修筑利用,在嘉靖、隆庆年间被用作宣府镇下北路内边长城,但部分地段仍留有明显的前朝痕迹。 康保县境内“金界壕”遗迹 在张家口境内还有一条特殊的长城——金界壕。其始筑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完工于金章宗承安五年(0),经历前后三次修筑,跨时19年。这是由深浅不一的壕堑和隔三差五的戍堡构成的军事工事,如今已被正式认定为长城的一分子。在张家口的这段,东西横贯于康保县中部,俗称“三道边”,是金界壕的南线,其向西北入内蒙古化德县,向东北入内蒙古太仆寺旗,全长65公里。金界壕内(南)侧堆土为墙,并设置马面(战台),其内分布屯军戍堡。由于坝上地带多年风沙淤积,现已呈大土埂状,可辨马面遗迹个,相距在米左右,均坍塌为石土堆状。 金界壕防御的对象,乃是草原上崛起的新贵——蒙古人。铁木真于6年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年2月,成吉思汗率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统兵数万,从漠北出发,3月兵临金王朝的西北地区——抚州境(今张北)。张北以北在金章宗时期筑起的金界壕防线首先被突破。当年7月,成吉思汗军的先锋哲别突袭乌沙堡(今张北西北方的金代边堡),进占抚州,旋发兵野狐岭。据《元史》载,金将完颜承裕放弃抚州后,曾到宣平(今怀安)与大同留守的军队合军,然后领金兵三十万(加之机动部队,号称四十五万),再上野狐岭。成吉思汗方只有中、左二军各十万人。完颜承裕不够了解地形,他机械地将军士分散于附近各个山口,不能灵活调动和相互驰援,而蒙古大军来势迅猛,以中军一路抢杀过来,金军很快被各个击破。蒙古军一直追杀到会河堡(又作浍河堡,今万全区孔家庄附近,一说在今怀安县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蒙金大战野狐岭。这一战,金兵“死者蔽野塞川”,“精锐尽没于此”。蒙古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下宣德州(今宣化)、德兴州(今涿鹿)、弘州(今阳原),并攻占居庸关,直指金中都(今北京)。野狐岭之战,金国虽然没有灭亡,但也从此一蹶不振。年,蒙古攻陷金之河北、山东广大地区,金由中都燕京迁都汴京(今开封),以后黄河以北地区陆续被蒙古占领。直到年金被蒙古和南宋联合所灭。对野狐岭蒙金大战,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曾写道:“这是一次很大的仗,很出名,直到如今,成吉思汗野狐岭之战还为蒙古人所知,并引以为荣。” 兴起于草原的蒙古人建立起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元朝当然也用不着再建什么长城了。 张北汉淖坝上的明长城墩台 元亡后,残余蒙元势力退回到北方草原。明朝于张家口地区设置重在军事防御的九边重镇,并于坝头又开始修筑长城。据明代史料文献记载,张家口境内的明代长城,早自洪武,晚至崇祯历朝均有修筑,而成段落的大规模修筑工程分别在永乐、成化、嘉靖、隆庆、万历诸朝。经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张家口境内明长城共计.74公里,实存段近公里,其中大部分为包砖墙和石墙,少段为土墙,利用山险31公里多,山险墙近2公里,现存敌台座,烽火台座,马面战台座,关堡座,相关遗存21处,涉及全市各县区。 大部分明长城都缩于秦长城的后方,几乎不敢在坝头的北缘修筑。到了张北狼窝沟一带,更加转而向南修筑,放弃了更多坝头上的地盘。明长城的墩台也没有秦汉长城雄伟有气势,但是更加密集,当年每台上都设有台兵。 张北坝头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更是千古用兵之地。这里存有赵、燕、秦、汉、北魏和明朝的长城遗迹。它们有的彼此依偎,有的相互叠压,有的南辕北辙。中国多个县内存有长城遗迹,但像张北坝头这样,有如此多不同王朝所建的古长城汇聚的现象绝无仅有,所以张北也被誉为“长城博物馆”。 有当地学者评价,张北长城最壮观的不是明长城,而是秦汉长城。在桦皮岭附近分布着众多烽台,每一座都被土石混杂的巨大围坞环绕。围坞直径达到40多米,烽台高6米以上。它们高居山脊,遥遥呼应,十分壮观。在苏蒙烈士纪念塔西侧的东滩村附近,有条宽阔的乡间土路,显得特别平展结实。它实是一段东西长近千米的秦长城夯土墙,残留顶宽6米、底宽11米、高达3米。土石混杂,且大部分带有围坞是秦代烽燧的特点。汉代烽燧,大多是以秦代烽燧为基础,又有自己的两大特点:一是在大烽燧附近排列许多小烽燧,通过小烽燧来调整燃点烽烟的数量,区分来犯敌人的数目。在油篓子乡东坊子村背儿梁南端,就可以看到这种“一烽五燧”的制式;二是以毛石干砌的形式在秦长城基础上叠压。 张北有多道挡墙的明长城 张北的明长城走向清晰,认定并不困难。在绵延的山岭荒坡上,总能发现荒草覆盖的夯土隆丘或石块堆垒的明长城烽燧残迹。张北的明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尽量取直,以便获得较短的防御线。多数取用现成的石块垒砌(也可能是扒掉前朝长城用作石材),没有夯土城墙的类型。张北长城沿线烽燧的布置均因地制宜,有的在城墙以外,以监测敌人来犯的动向;有的在城墙以内而与关隘、镇所相连,以便及时组织作战反击;也有的紧靠城墙,以利于迅速调动长城上的戍边官兵。河北文史学者乔玉参照《张北县志》、《宣化府志》等,一一确认了张北县境内明长城墩台的位置和名称,查得近边有89个墩台。这些遗迹在卫星图上清晰可见。墩台有两种修筑方法:一是毛石砌体,外部包砖;二是夯土做芯,外部包砖。 张北野狐岭一带历代多道长城并列 在桦皮岭和野狐岭一带,可见明长城与多道古长城比邻排列。桦华岭上有三道城墙并列:右侧的一道底宽2米,高不足1米,从东边刀楞山入张北境后与桦皮岭东山长城交会,一直修建在山腰处,此为燕长城;中间一道居于峰顶,宽大完整,威武雄伟,伴随着这道长城的是土石混杂的高大烽燧,当是秦汉叠压的长城;左边一道与秦长城反方向西行的是北魏长城。在土边坝以西的正边台村南,有两座圆形石块垒砌的高台,北台是“一烽五燧”式的秦汉长城,南台是明朝烽台。在野狐岭一带的东坊子则可见五代长城并存的痕迹,即秦、汉长城,从东坊子下坝的赵长城,高踞山顶的明长城,以及叠压于这段明长城底下的土石混杂的北魏长城。 元代皇帝实行“两都巡幸”。每年从上都返回大都时,都取道张北,并且一定要经过土边坝。到元朝第三帝元武宗海山,还在这条必经之路上建起了一座“元中都”。本来就是草原南下交通要道之一的张北,其重要性更是陡然提升。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的明清都城北京,相比以往各个中原王朝的都城都要靠北、靠东。张家口,成为首都的西北门户,军事地位极其重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张北的整个坝头,再没有比野狐岭狼窝沟这条路更重要的南北通衢,也就是今天的张石高速一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张北在远东战场中很 ,一度是战争中的火药桶。据说,当年许多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都由“吃了吗?”改成了“张北那边怎么样?”。当年,侵华日军妄图占据张北,以掩护关东军侧翼安全以及作为向北进击和防御苏蒙的前沿阵地。从年起,强征近万民工在狼窝沟一带构筑工事,沿坝顶修起各种明碉暗堡和明暗交替的战壕。 张北狼窝沟一带日军的反坦克混凝土三棱锥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张北一带的日军,利用狼窝沟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仍负隅顽抗。最终,爆发了 的“苏蒙联军对日之战”——狼窝沟之战。在张北县城附近集结的苏蒙联军,利用炮火延伸,辅以轻型坦克、摩托车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多次在日军设置的反坦克战壕前受阻。经过反复的冲锋、恶战,付出很多代价,才突破日军防线,占领狼窝沟一带的全部阵地,残余日军向张家口撤退而去。这时,苏蒙联军按照事前与八路军的口头协定,应协助我军拿下张家口。但苏蒙联军实际并未入坝乘胜追击,只是安营扎寨、驻守坝头。两天以后,八路军收复了张家口,见到乘车而至的苏军上校库兹尼卓夫,向他问起“爽约”原因,这位苏军上校回答说,他们的上级有规定,部队不能越过外长城——也就是张北长城。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长城已显不出什么防御作用了。但张家口的军事要塞地位却依然。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后,身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军事封堵下,百业待兴,发展步履维艰,而在六、七十年代因为与苏联关系的破裂,我们 的威胁仍然是来自于北方的大漠草原之地。过去,游牧民族依靠胯下快马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无度,随时威胁着中原农耕民族的安全。如今,现代化机械装甲部队穿越这片大漠草原,更是毫无险阻,迅捷无比。翻越坝头而下,张家口首当其冲,成为保卫首都北京的 道要塞。张家口被称为“山城”,其东、北、西三面环山,向南为渐趋开阔的平原地带。站在张家口城北的长城关口大境门上,东西而望,清晰可见石头垒砌的明长城在崇山峻岭上蜿蜒而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张家口的这些崇山峻岭中,还有无数条错综复杂的“地下长城”,即当年我军为防御苏联大规模装甲部队以及核战威胁所挖筑的战略防御设施——山洞坑道。这些山洞地道绝大部分至今仍是不公开的,而在市北长城以外的山林旅游公园——水母宫中,有一段长约七、八公里的“地下长城”已对游人开放。炎炎夏日,你登陡峻的山上长城,必是大汗淋漓,酷热难耐;再游这幽邃的“地下长城”,却是寒凉透骨,需裹以防寒衣服,真是别有洞天。不光是市区,坝下的绝大多数区县也都挖有备战地道。我儿时的记忆,好像只有两道风景:一是阶级斗争;二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在那样的历史形势下,作为首都北大门的张家口,以军事为 要务,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工业,基本都是一些轻型军工或者是服务于军队的地方工矿企业。而当历史发展、时过境迁后,原有军工企业多未能成功转型,成为影响张家口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今天的张家口人,仍然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军事大演习记忆深刻。年9月14日至21日,张北坝头一带方圆多公里的区域,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铁甲轰鸣,炮声隆隆,战机呼啸,火光冲天,爆炸迭起,震耳欲聋。这是由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决策的建国以来我军历史上 规模的一次现代军事条件下多军种、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代号“”,一般俗称“华北军事大演习”。参加演习的部队有空军歼击、轰炸、强击、运输机和直升机等,地面部队有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通信兵、防化兵等,其中不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的英雄部队,参演兵力共计11万4千余人,装甲车、坦克等各种车辆00余辆,火炮门,飞机架。亲临观摩这次演习的党和 有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李先念、华国锋、王震、韦国清、耿飚、万里、廖承志、杨尙昆、薄一波等。这次演习,在当时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给全国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张北苏蒙联军纪念塔 如今,当你游览完美丽的草原天路,从野狐岭下来后,还可以到附近不远的野狐岭要塞军事旅游区一游,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当年野狐岭蒙金大战的壮观惨烈,缅怀苏蒙联军对日之战的艰苦卓绝,感受演习的震撼场面,“演习纪念馆”也是目前为止国内建设的首家以军事演习为主题的纪念馆。同时,也请铭记,张家口人民为此所作的奉献! 作者:贾洪波 排版:高玉娜 贾洪波赞赏 长按哪家白癜风能治愈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