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读了赵和平发表在《北京丰镇同乡会》的《永远拆不了的新房》一文之后,很有感触,于是提笔一口气写下了多字的留言,留言提交之后,还不尽兴,于是又写了这片《西阁外边》的随笔。 西阁外边就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准确地说,西阁外边是从过去的西阁阁楼以外,到铁道以內的大街两边多米之内以及南巷和北巷(大巷廊儿),还包括平顺巷甚至清明巷都得经过西阁才能进入城里的这些地方,从小到大,每当人们问起我在哪里居住,我就会顺口而说,西阁外边,尤其现在远离故乡,当涉及到居住地时,更是脱口而出,丰镇西阁外边。因为,尤其在外地,凡问你的人,大体都知道丰镇,也许知道西阁,但你要具体到街巷院落,也许人们就不知道了,所以游子的口头禅,"西阁外边”,就成了我们回答故居的代名词。 赵和平先生实际和我在保险公司通过我的忘年之交四毛见过一面,但赵和平记得不记得我不知道了,我是记得。但他在平顺巷居住过,我是看了他写的《永远拆不了的新房》之后才知道的。没想到赵和平几乎和我做过邻居,我在平顺巷7号院从小住到了年,几乎住了近40年,7号院也叫孟家院,是一处大四合院,原来有高大的砖瓦结构的院门,但在文革时期被拆除掉了,6号院是大全忠院,大全忠爱养鸽子,我们和他是隔壁院,所以,他的鸽子常常到我们的屋顶散步,而且,每天都能听到天空上鸽子飞翔的鸽哨声,从五号(崔扎根)院到2号院实际都是前后院,一号院的西墙和二号、三号院之间是一条贯通巷,从平顺巷能到后一条巷清明巷,所以平顺巷十四个院子只有二号三号院的院门是朝东开的也就是朝向这条贯通巷开的,贯通巷是没有名号的,二号,三号院的院门虽然偏离方向,但他们都属于平顺巷。从贯通巷走进清明巷向右一拐,就是丰镇很出名的小四合院——瓦房院,瓦房院是一座标标准准的古典式的老式建筑,古色古香,森严壁垒,院里院外的一些古典依存几乎都有,门外的门墩,古式阁楼门庭,院门里的照壁等应有尽有,目前这儿就要拆迁了,不知人们留下影像资料没有,以备后人了解查询和回忆。 平顺巷一号院东边就是福兴马店,和平顺巷、清明巷全部是封闭的,挨着一号院东墙外,原来毛小一二年级在过的一个小院子,南边也就是一号院的东墙外边,是一片很大种植地,那个时侯我们叫试验田,试验田往南的墙南边,过去是车马二店,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宾馆,宾馆后来扩充,又把试验田也占用了,原来宾馆西边有一条小巷,大约有一米五宽,是西阁牌楼外通向平顺巷东部的通道,后来建宾馆把这条小巷占用了,从此这条小巷在人们的眼内消失了,所以平顺巷的人尤其七号院往东的人,后来出入马桥街,都的从我们七号院前通向马桥街的一条大巷进出。原来的牛奶站就在大巷和小巷之间的东半部,大巷过去叫大巷廊儿,小巷叫小巷廊儿。还有赵和平提到的李华我认识,他比我父亲小,中等身材,四方脸,说话掷地有声,硬硬朗朗,梳着背头,穿戴的好似干部模样,给我映像很深,可是父辈那一辈的人早己作古,留给我们的只是回忆。平顺巷文革时期被叫做红光巷,珍藏了我近四十年的生活岁月和要满足一生中的美好记忆。 平顺巷的西出口,就是火车道,火车道过去不封闭,现在封闭了只能从马桥街的地道口出入,过去我们只需跨铁道就到了城外,铁道是单线铁道,后来又修了去一七零的铁路,两条铁路之间还空有五六米宽的地方,也和两条铁路垫的一般平,实际是给铁路预留复线做准备的,就在这个铁路之间,过去每天都能看到有晨练的人和早晨出去散步的人,我们有些年每天都在铁路之间晨练,踢腿,压腿,蹲马步等活动,下乡期间我从新华书店买了简易太极24式,简易剑术自己学习,后来认识了两个学武术的朋友,学了一些初步知识,但映象最深的是和我的朋友郝永峰的学习,他教了我一套完整的花拳,他打出的那套花拳非常漂亮,动作麻利,我十分羡慕,就和他学了。当北山建起了体育场,我们就转移到北山体育场,后来我们又玩起了羽毛球,除了锻练身体就是打羽毛球,过去我们打羽乇球的时候,北山体育场就我们一付拍子玩,过了一两年才有增加,丰镇羽毛球的兴起还和我们有关,大概到我参加工作,又结了婚以后,慢慢就顾不上晨练了。 平顺巷的西半部的前边,也就是马桥街离铁路地道口约五十米远有一个清真寺,人们习惯地叫礼拜寺,礼拜寺的门经常是紧闭的,给我们的感觉非常森严,也许礼拜寺对我们来说属于禁区,我们从来沒进去过,只是知道它的进出的门是一座很漂亮的古典门楼,寺院里都是瓦房,几颗参天古树是西阁外边仅有的绿荫。礼拜寺往东二、三多米也就是现在宾馆偏西的地方就是西阁的位置,西阁在我的记忆中是横跨马路两侧的石雕牌楼,非常古典秀丽,中间的高大两边略低,前边还有石座旗杆,马路两边一边一根,高高地刺向天空,过去的马路是石条铺就的路,石条上留下历史碾下的深深车辙,以西阁为界,居住在西阁以外的人,人们习惯了自己的居住地,每每回答人们问询就自然而然地说是西阁外边。牛奶站就在阁外50米的地方的北畔,后门就是平顺巷四号院,每天上午,牛奶站的奶牛穿着着黑白相间,黄白相间的花色漂亮外套,在放牛馆吆喝驱赶下,经过铁路地道口出了城,被驱赶到大西滩草地放牧,一路上一声接一声的哞哞的奶牛叫声簇拥着向道外出城,到晚上又一声长一声短的哞哞声进了城回到牛奶站,是西阁外边每天的靓丽风景。现在的五0后、六0后、七0后的人,过去在孩提时凡奶水不足的都是喝牛奶站的奶养大的,八十年代个体户养牛的多了,牛奶站就慢慢的没落下马了。过去出入铁路桥洞哪有现在这么宽广,和热热闹闹的车水马龙,有的是有两米多高三米宽的石砌桥洞,改革开放后,大西滩的快速建设,桥洞成了旧城和新城人们往来必经之地,为了交通畅通,改善交通拥堵后来修建了现在的新道口,构成了上有三条铁路线下有双向现代情结的立体交通格局。 在铁路上玩,我们还经常看到经过的火车上,有时有人坐在货车车内探出头张望,我们知道那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现象,一些人为了省钱,偷偷地爬上火车,往返铁路线上,尤其是农村的一些人,下大同换粮食,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细粮拿到大同煤矿换一些粗粮,诸如玉米面小米面的粮食换了回来养家糊口,因为拿细粮能多换回一些粗粮,试想生存都如此艰难的去打闹,他们那有闲钱坐火车。所以那个时候火车常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我们在铁道旁边玩,有一次亲眼看见一次意外事故,有一趟火车出站到了大园地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已经站在货车车厢外,准备跳车,火车走到这的时侯,是上坡路,速度降了下来,所以跳车人选择在这儿跳车,只见那个人先把一个袋子扔下,然后他往下一跳,但在落地吋随着火车被拉了七八米,我们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因为他离放置在道旁的备用轨只有两米远,如过撞上去,后果不堪设想。就是这也摔的不轻,火车走的很远了他才慢慢爬起来,艰难地走到丢下的布袋旁捡起布袋,之后好像看到他才像清醒了过来,着急地在道两旁了望,然后着急爬上铁道,我们明白了,他还有同伴,于是我们也上了铁道,看见铁道外边也有一个人,他己滚在了铁路的路基钭坡下,才刚刚站起来,拍打身上土尘,看到他两个人牵手搭伴颤颤巍巍地着急走了,命是保住了但他们又担心爬火车怕被抓住啊!阿弥陀佛,艰难的生活,艰难的人,为了生存有时会把性命搭上,现在回想起来,才了解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加快速度大干快上,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人们生活尽快改善,踢除诸如此之类弊端和现象,让人民步上幸福生活快车道。 原来,西阁的阁外就是进入小巷廊儿的西把头,有一家小铺,我们小时候叫做二孙栏柜,里边经销一些生活日用品,诸如烟酒、酱油、糖醋以及学生用的铅笔本本纸张之类的用品,所有西阁外边的居民都得到二孙栏柜买东西,因为偌大的一个西阁外边的地方,就这么一家小铺,你到哪儿去买东西物品。小时候每到过年,我们燃放的小鞭炮,两响炮也都是从二孙栏柜去买,二孙栏柜坐落在一套砖瓦结构的两间房大小的店铺内,紧靠街面,看来过去就是开栏柜做买卖的店铺,石条台阶,实木门窗,除此之外西阁外边的街面几乎都是土木建筑,歪歪斜斜的土墙,坑坑洼洼的土路街面,几乎看不到砖瓦建筑的痕迹,试想过去年月人们生活的条件,质量和现在相比,不就是天地之差吗,人们生活的窘迫和艰难一眼就会看得明明白白。 如今西阁外边车水马龙,平展展的柏油路和马桥街连城一体,百业兴旺,商贾如云,光工商,农业,建行等银行就有好几家,人们的所有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副食粮油、生熟肉铺、蔬菜水果、饮食饭店超市等等应有尽有,街面道路宽敞,交通规范,旧时的砖瓦土木建筑的痕迹早己荡然无存,很难觅到旧时痕迹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大部分人都到大西滩住了楼房,原来的居住条件大多数都是老人和租房的居住,老旧歪房也到了必须去旧图新的变革时代,所以西阁外边,北巷、南巷以及很大的范围,和整个旧城区己经开始大规模拆迁,但是这也才是刚刚起步,丰镇更大的建设规模正在实施,弃旧图新的的战略建设吹响了进军号,一个美丽的丰镇,一个青山绿水的丰镇,一个展翅飞翔的丰镇和一个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丰镇,就要逐步展示在人们的眼底,铸就在人们的心中。 祝愿丰镇幸福富强,祝愿丰镇人民幸福富强,生活安康。 后记:我根据赵和平一文起笔,从平顺巷的东半边开始向西半边再向南转到马桥街的尽头铁路道口,之后又向东绕回了西阁,整整饶了一圈。西阁外边在丰镇有着它的特殊的地域意义,但就是没有另外规划过一个行政区域或街道,这里一直被南毛店街和马桥街分割着,但在丰镇人的心理一直是一个整体,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区域和特殊区域。平顺巷马上就要拆迁了,南毛店街就要拆迁了,没有别的,作为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在丰镇故居很快就要消失的时候,给我生活过的故乡,生活过的儿童和青春岁月的记忆,留下一点文字材料和一个文字地图,也由衷的感到高兴,为家乡祝福。 作者:孙建金,文学爱好者,诗歌、散文、小小说及精品论谈散见于报刊,九十年代末下海,近期作品见著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行走散文作家联盟》、《作家美文》、《北京丰镇同乡会》、《黄河塞纳》、《大中专生》。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