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7/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www.bdfzkyy.com/

周人最初在大河之东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其历史深远且丰富多彩,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享国运近八百年。

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后稷。关于周人(先周部族)初兴之地,一直以来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主要的是陕西和山西两地。

周族为姬姓,而姬姓之国在山西特别多,包括晋国、霍国、魏国、韩国、虞国、虢国、芮国、黎国等。而且,黄帝正是姬姓,为周人先祖。

史学家钱穆先生曾提出,周人起源于山西省稷山县和闻喜县一带。

后稷,原名弃,是中国农业始祖,被尊为“农神”、周族的始祖。在运城市的稷山县和闻喜县,后稷的传说和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稷山县建有稷王庙(后稷祠),它始建于元朝至正五年(年),现存的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他建筑多为清代。

闻喜县的后稷庙位于该县阳隅乡吴吕村,建于元代,后经历多次修缮。

在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也有一座稷王庙,创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年),现存建筑包括正殿和戏台,其中正殿为无梁殿,是全国唯一的北宋庑殿顶木构建筑。

关于周人的发祥地,一般都认为在陕西,即武功县境内。《史记·周本纪》引《括地志》说“……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

但是,经过实地调查之后,邹衡先生“未发现先周文化遗物。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传说完全出于后人的附会。”

《山海经·海内西经》云:“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流沙出鍾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

这些地名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史念海(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主要的创建人)在《中国的河山》一书中提到,《山海经》中所说的“高柳,于汉时为县,隶于代郡,在今山西阳高县”;“所说的雁门,应该在阳高县北西洋河上源处,和代县勾注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现在阳高县北就是内蒙古丰镇县地,汉时高柳县当兼有这两县的部分地区”。

那么,“代北”又是指哪里呢?这里指汉朝、晋朝时期以及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的地区,也就是今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

而今天的忻州市代县境内的雁门关,古称“勾注塞”,早在《吕氏春秋》中有相关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

笔者认为,“氐国”与古地名“雁门”“高柳”“昆仑”相关联,“后稷之葬”大致位于晋西北。

先秦史研究专家李仲立经多方论证认为“后稷始邰之说不可信”,他指出,按照《史记·周本纪》载先周世系表,后稷当为周人第一世祖,《史记》中有多处记载,其中“《五帝本纪》说弃为舜的农官;《夏本纪》云:禹治水,后稷负责后勤供给工作;《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他说,从先周世系表看,“后稷到文王,仅十五代,经历了陶唐、虞、夏、商一千多年时间,不合情理,早已被人指出。”

此外,周人自称为夏族子孙。《尚书·君奭》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尚书·立政》“乃伻我有夏”。《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说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即今山西中部和汾水流域晋西南一带。徐中舒师在《西周史论述》中证明“周人出于白狄”。

从“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来看,说明当时至少是在父系与母系社会交替之际。

最终,随着晋西南地区(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治水的成功,后稷的子孙后代在山西省运城市境内以及隔河相望的陕西关中地区繁衍生息,皆尊后稷为祖先世代供奉。

“泾、渭地区在周太王从邠(bīn)迁岐以前,虽然有古遗址,但不是先周文化,而是商或其他部族的文化居于主要地位。”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王玉哲先生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宾四先生就曾提出,先周族最初根据地不在陕西,而在山西大河之东。”

先周族与太原光社文化有关?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光社文化”的——

“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年发现于山西太原北郊光社村而得名。时代相当于夏代后期,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陕东北到河套的范围内……有学者认为是一种与商文化平行发展的文化,与先周文化关系密切。”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过:“光社文化是解放初期在山西太原地区新发现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光社文化区域是戎狄杂处的区域,而早期的姬周文化也应该包括在内。”“《诗经·大雅·绵》记明,周之先人曾经‘自土沮(徂)漆’……我们认为,土即卜辞所见土方,也就是今天山西西南部的石楼县。据此,更可直接证明周人来自山西省。”

从文物考古等方面可以看到,先周文化与太原光社文化存在关联。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认为:“钱(穆)邹(衡)之说的结合,当可指出周人入陕西以前,原在山西汾水流域发展。其地密迩北方的草原文化发展的地区,是以先周文化中有草原文化的色彩(如蛇形匕首、马头铜刀之属),而周人祖先在不窋以后与‘戎狄’混合及古公亶父受戎狄压迫而迁徙的传说,也因此很易解释了。”

先秦史专家沈长云教授通过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周族并非起源于关中或晋南,而是出自居住在今陕西东北部及山西西部黄河两岸一带的戎狄,即后来文献所称的白狄。此观点认为,周族祖先可能来自更北的地区,并在迁徙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戎狄文化。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杨子荣告诉笔者:“邹衡先生经过对太原光社遗址(今太钢附近)出土陶器的研究,认定是‘先周文化’。现在学界普遍认可周朝的祖先居住在汾河中下游,到古公亶父时,因受戎狄族侵扰,率族众迁徙到今陕西一带,到周文公时正式建立周朝。”

古昆仑可破解周人迁徙之谜

《国语·周语》记载了祭公谋父(即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儿子)的一段话:“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邹衡先生认为:“周人之所以‘自窜’,是因为受到薰育(鬼方)、狄人的侵犯……”

由此可见,周人最初的活动范围在山西汾河流域,后来由于受到戎狄的压迫,开始向西迁移,最终到达陕西。

那么,从尧所处的年以前,到年前的西周,之间相隔千年左右,其间他们大致是如何迁徙的呢?

一旦确认古昆仑在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的芦芽山,再结合“周人起于晋”,便可以很自然地拂去眼前迷雾,豁然开朗。

现在终于可以揭晓了——我们已拿到第六把“通关密钥”以及“秘密地图”——周人起于晋的迁徙线路:

先周族人的先祖离土不离河,沿着他们挚爱的汾河,从晋北宁武(古昆仑)向南迁徙后,或留在太原,或停驻或途经古冀州之“梁山”(今吕梁离石),其中一支在古“岐山”(今介休洪山)长期定居,后来又因戎狄所扰,逐渐往南迁徙至晋南的稷山、闻喜一带……

可见,在这千年之间,先周人的迁移并非一次性的,而是经过了多次的迁徙。这些地方均可与古昆仑串联成线,一脉相承,清晰“绘制”出中华先祖从昆仑走下来、开枝散叶的迁徙发展路线。

在《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一书《谈“晋文化”考古》的章节当中,笔者看到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讲过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晋南)陶寺是中原的文化,但又不完全是中原的文化。陶寺的斝、鬲很发达,有朱绘、彩绘龙纹陶盘,有彩绘黑皮陶器,从中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北方的因素,根与北方有关系。”“从冀北、陕北、河套地区的情况看,晋北的古遗存一定很有特色。遗憾的是,目前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还是薄弱环节,我想,只要在汾河和桑干河源头地带做点工作,准会有所收获。”

从《它可为帝尧建都太原佐证》

《“燕京戎”“楼烦古国”寻踪》,

到《姜太公是山西吕梁人》

《古“岐山”在山西介休》,

再到《周人初兴在晋地》,

“昆仑之人”系列以五章的篇幅向大家展现了

古昆仑文化传承源流,

下一期,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

汾河和桑干河源头所在地——

神奇的芦芽山(古昆仑),

一起仔细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一番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223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