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电视里正在播一期乡愁主题的节目。 9岁的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乡愁是什么意思?” 我看着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稍后我说:“你还小,现在你还不能理解,等你长大离家后就明白了。” 儿子仰着头对我说:“其实,我有点明白的,就是故乡让人发愁的意思对不对?” 我笑了,捏了一下他的胖脸蛋:“差不多是这意思吧。” 乡愁是什么?每个人的感受各有不同。 在余光中先生的诗里: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在诗人席慕容的笔下: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在词作者黄石的歌词中: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在我的心中: 乡愁是远亲不如近邻的大杂院 发小伙伴院里玩 乡愁是家长都不让去的小池塘 摸着泥鳅塘里钻 乡愁是从中秋吃到过年的月饼 排队挤着围炉盼 乡愁是从除夕烧到初一的旺火 放炮接神熬夜窜 而今大院变楼房 平房独门也独院 小河池塘都不见 月饼可以买全年 碳垒旺火变木燃 乡愁只在梦里现 惦恋…… 百科里说:乡愁是怀念家乡而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说的没错,每一位游子,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正如年,刚刚毕业成为一名北漂的我,一晃至今在京已是第18个年头。早些年里,每年能回两次老家;后来成家后,变为每年回一次;直到疫情开始,三年未回。年前疫情放开,终于能回乡过年,思乡之情颇浓。然而,如今的家乡的已经找不到乡愁! 丰镇古宅蒙晋交界的小城——丰镇,自古是蒙汉商贸的交通要塞,历史古建甚多。老街、胡同、四合院、大杂院,从小生活其中。儿时自家的屋顶是青瓦,屋檐兽面瓦,屋脊有神兽,院门有砖雕,还有上学路上每天穿过的青石路……都让人念念不忘。除了被保护下来的大王庙、牛王庙和南阁钟楼,所有古宅大院都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成为历史。 饮马河印象《故乡的母亲河—饮马河忆》 原本河水丰沛,滋养青青田地, 夏日河中游戏,冬天冰车追击; 后因园厂汲取,河水渐流渐细, 如今干涸见底,再无河边青绿。 可气可泣! 丰镇月饼土炉烤制唯有地方特色吃食,味道且算保留。荞面饸烙稍有变化,丰镇熏鸡的祖传店家多开分店,丰镇月饼成为非遗文化,还建起了月饼文化博物馆。事物发展向好,但是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尤其是中秋节前各家各户拿着面粉、胡麻油和糖,排队“打月饼”,等着泥土“大烤箱”变戏法似的把手工面团变成美味的月饼,大人孩子同样高兴、热闹的场景,只能停留在记忆中。 高跷秧歌表演“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段顺口溜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儿时春节前全家人备年货和正月看秧歌的场景。尤其正月里的“闹红火”,大街两边是两堵人墙,路中央是秧歌、高跷、抬阁脑阁、花灯花车还有最后的锣鼓队,从初一到十五,几乎每天都有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墙随着表演队一路前行,人群中有很多小孩是骑在大人肩上的,当然我也曾是父亲的“抬阁脑阁”。这就是对于过大年的乡愁,而今,三十晚上放鞭炮仿佛就是走个过场,听个响,看个花;旺火也不再用碳垒,省时省力的“木篝火”取而代之。 丰镇旺火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到:“有时候,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他们却始终对心中的故土满怀乡愁;从童年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巷,或者曾经玩耍过的拥挤街道,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驿站。他们仿佛身处异地,举目无亲,孤身一人。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 每个游子都有自己成为游子的缘由。我像被毛姆言中,对故乡满怀乡愁,但现在身处家乡却找不到乡愁。这不单是我一人如此感觉,其他常年身居外地的同乡、朋友都有同感,这就是现实。所以,乡愁可能只会停留在记忆中,亦或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存在,但需要时间寻找,谈何容易。 对于自我,享受乡愁在记忆中的美好,当他乡的事物如果也能够激起乡愁,岂不更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205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