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913-1.html点击上方“水墨河东艺术公园”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依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进行,通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起公布。
我国目前共公布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第二批: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第三批:年5月31日公布,共36个;第四批:年10月30日公布,共36个;第五批:年07月22日公布,共61个;第六批:年3月11日公布,共个。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宜居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名村,全省国家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量达到40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2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晋城市18处,晋中市6处,阳泉市3处,吕梁市2处,临汾市4处,运城市2处,大同市1处,太原市1处,忻州市1处,长治市1处。晋城市18处: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第四批) 镇区历来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自古为晋城、高平、阳城、沁水4县边区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境内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手工制针作坊比屋皆是,产品远销绥远、蒙古、新疆、浙江、福建及沿海一带。东大阳关帝庙碑记有:“……昔传汉家故县,今濩泽名区,户分五里,人聚万家,生意兴隆,商贾云集……”,重修关帝庙中院碑记载,乾隆三十年(公元年)境内出名富商大贾有“世隆号”、“享昶号”、“滋盛号”等12家。 道光三十年(公元年)创修关帝庙照壁和重修万楼碑记载,境内出名的富商大贾有“泉生钱庄”、“合顺钱庄”、“大有典当”、“嵩林银楼”、“悦来商店”等整60家商号。大清光绪十三年至抗日战争前,境内有钱庄1座、当铺2家、银楼4家、杂货铺16家、京货铺7家、布店9家,药店8家、皮坊6家、油房2家、肉店5家、板店3家、烟房1座、茶庄1座。除此之外,还有“医院”1所、书店1家、起火大店7家、醋房2家、槽房1家、染房4家、照像馆1家、镶牙铺2家、铁匠铺5家、蹄炉1家、油漆铺2家、麻铺3家。街上总共有店铺家,小摊小贩20余处。出名的店铺有“晋鸿昌”盐店、“白玉堂”杂货店、“万聚永”油房、“黄鹤楼”车马旅店等数十家大商号。镇上还有专门为“红、白”大事搭棚、音乐服务的“吹打”。集贸市场以粮以主,逢农历单日在东市,农历双日在西市,邻近村民及高平、阳城、沁水周边村民“赶集”者,摩肩接踵,每日上市粮食约二百石,商品货物交易居全县十大镇之首。抗日战争时期,境内经商店铺仍有数十家,经久不衰。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第五批)润城村是明清两代太行山中的一个工商业巨镇,居民稠密,商贾辐辏,重修润城东坪玄武庙碑中所列捐金的店铺字号就有个。据阳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润城村是泽、潞、平阳、河东、豫北一带最大的集贸市场。”至20世纪30年代,润城村东河两岸仍字号林立,店铺相连,作坊无所不有,各种饭店、地方小吃自然很多。其中有不少饭店以卖煎饼和油馍等食品为主,所使用的炊具就叫“鏊”…… 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第六批) 周村镇原名长桥镇,据《泽州府志·陵墓》记载,西晋平西将军周处墓葬于镇西,并修有周孝侯祠,故将长桥镇更名为周村镇沿用至今。周村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行山重镇”、“丹水名区”之美誉,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上著名抗金义军首领梁兴、近代著名教育家郭象升等皆为镇人。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第二批)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庄,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称皇城村。 皇城相府是一座城堡式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皇城相府开城门9座,城墙总长米,城墙平均高12米,大型院落16座,各种房屋间,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皇城相府又分为内城和外城,分别建于明、清两个朝代。 皇城相府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明清两朝陈氏家族在中国科举史、文化史上出类拔萃创造了奇迹。被称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陈廷敬是这一家族的杰出代表。顺治十五年(年),年仅20岁的陈廷敬考中进士,成为康熙皇帝的老师。此后54年间,陈廷敬平步青云,先后封官进爵28次,历任除兵部以外的其他五部尚书、侍郎。辅佐康熙51年。他还负责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称其为“全人”。 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第二批)
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位于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的历山腹地。这里是我国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后裔聚居地。西文兴村是一个至今只有56户人家、余口人的小山村。除了五户杂姓外,其余都姓柳。西文兴村柳氏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是同族同宗。 从族谱可知柳氏家族东迁以来,先是居住在翼城县南关,后才定居在沁水县西文兴村。柳家沉寂了多年之后,到了明代永乐四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同进士出生,至此柳氏又复兴起来。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重新步入官场,明清两代柳氏家族有文、武状元各一人,举人六人,使人们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相看。柳琛为光宗耀祖,在西文兴村大兴土木。一直到沁水柳氏六世世代多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不断在西文兴村陆续修建,直到明隆庆四年才建造成了规模宏大、门庭森严的一进十三院府邸。然而到明末崇祯年间因天灾与兵祸,西文兴村遭受到破坏。不过,到了乾隆年间,柳氏再次兴旺起来,此间柳家出了两位理财大师——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靠经营盐业和典当业发家。西文兴村又一次得到兴盛。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第三批) 郭峪村历史久远。据说最早是因姓氏命名。郭峪村的行政建制在明代为里,清代初为郭峪镇。民国六年(年)始称郭峪村。 现在的郭峪是明崇祯十一年(),为了防御流寇和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高12米,阔5.3米,城周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郭峪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墙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墙”。 晋城市高平原村乡良户村(第三批) 良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相传唐代中叶,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村,故古称“两户”。从宋代初年开始,陆续又有王、李、秦、赵、张、高、邵、宋、宁、苏、窦等外姓人家迁居此处,人口不断增加,村落逐渐扩大,至元明时已很具规模,村名也由“两户”改称“良户”。良户村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先后出现过6名进士,十几名举人。 最出名的是清代高平号称“三阁老”之一的田逢吉。田逢吉,字凝之,号沛苍。顺治十二年(年)进士,累官户部左右侍郎、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朝经筵讲官,顺治十五年副考官,康熙九年主考官,巡抚浙江时,为平定清初三藩之乱立下卓越功勋。村内至今留有一副颂赞其历史功绩的对联门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户,德惠浙江史汇长平”,横额:“来骥天南”。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第四批) 沁水县嘉丰镇窦庄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庄。 窦庄的故事总是和女人缠绕在一起。从东汉的沁水公主、窦皇后,到宋朝时期的肃穆夫人、明朝末年的霍氏夫人,窦庄无不被女性的色彩渲染着、萦绕着。“夫人城”的称谓也因此而更加悠远、神秘。 窦庄村历史悠久。窦庄最早的主人是窦氏。《后汉书》上记载的与沁水公主、窦皇后密切相关的“窦宪还田”的典故就发生在窦庄。 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北宋之前,窦氏已迁入沁水端氏。窦庄村西窦将军墓,存有清代康熙年间窦斯在撰写的《窦将军墓碑》记载:窦庄“始祖讳璘,字廷玉,宋哲宗朝以女肃穆夫人贵,赠左屯卫大将,配祖妣罗氏,赠宜春郡太君。初居本县端氏镇,后赐葬于此,子孙依冢而居,遂家焉。”由此可知端氏窦璘有女被宋哲宗纳为妃子。窦氏因此兴盛荣耀,在朝为官者几十人,逐渐成为当地显贵。窦璘死后,宋哲宗亲赐墓地于沁水卧牛山下,窦家为守墓而筑庐,世代居住了下来,便形成了窦庄。据光绪《沁水县志》,在仕途方面,窦氏甲科绵延至清不绝。宋代以来窦氏共有2人中进士,12人中举人,另有1人中武举。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第四批)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位于县城东北的可乐山下,是一个群山环绕、溪水穿行、风景优美,以明清官宅建筑为主的古村落,是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的故里。 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第五批) 西黄石村古代叫金玉村,始建于唐代。现村内的成姓家族祖上是金玉村最早的定居建设者。在建村初期,西黄石村与东黄石村合称金玉村,后改称黄石村。后来又因村中的昌沟河经常夏季发洪水,将黄石村逐渐分成两个村落,故河东侧叫东黄石,河西侧叫西黄石。明代赵、张姓氏家族迁入后,村中人口渐多,规模渐大,至明末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村落。明末清初杜氏家族迁入,经几代经商,在清中期超越成氏家族,成为名噪一时的晋商大户,至此西黄石村发展至鼎盛时期。时至今日村中主要姓氏仍为成、杜两姓。 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第五批) 湘峪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古城堡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年)。城堡的修建由村人孙氏兄弟倡议并由孙鼎相亲自主持,因孙鼎相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又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因此湘峪习惯上又被人称作“三都古城”。 湘峪村中的建筑规划布局为“棋盘式”,东西向三条大街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有序分割。因为年代久远和缺乏维护,现在古城内“九纵三横”的街巷格局已不明显,但是,中街和一些小巷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条石或磨盘石铺路,两侧是一座座紧紧相邻的院落。街巷两边“四大八小”的双层或高层民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大多保持完好。 晋城市高平河西镇苏庄村(第五批) 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西靠牛山东临丹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富甲一方,村内民居星罗棋布,古街老巷旧貌犹存,其中仅清中前期的院落就有近百处,这些民居从建筑工艺到数量均为高平之最。自古就有“苏庄民居冠全县”的美誉。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第六批) 郭壁村西距沁水县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地处沁河西岸,隶属嘉丰镇。古时,这里曾是沁河的渡口之一。由于它背山临河,村人遂在河边高筑堤坝,远望如郭,实仅一壁,故名郭壁。郭壁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居建筑遗存。除了韩氏进士第之外,还有三槐里和青缃里古建筑群落。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第六批)晋城市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第六批) 冶底村的古寨明末清初时建造。寨内有一座佛堂。从寨内现存的碑记来看,好像是佛堂建在先,而寨立于后。康熙年间该佛堂进行过鼎新修复活动,而现在已分给村民,佛堂早已被改成了现代化的住宅,估计是考虑到寨墙强大的防御功能,所以幸得完整保存下来。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第六批)晋城市高平马村镇大周村(第六批)晋城市高平寺庄镇伯方村(第六批) 伯方村古名叫黑方,此称早于战国后期就有之。它和周边的箭头、王报、后沟、谷口等村名一样,皆因长平之战而得名,所以该村古来就有“先有车辋谷,后有伯方村”之说。 晋中市6处: 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 灵石县静升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有灵石“小江南”的美称。“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就坐落在镇北的黄土高坡上。 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梁村(第三批) 平遥县岳壁乡梁村,是一个由一街五堡组成、布局呈凤凰展翅之状的古村落,人称“凤凰村”。 梁村一街五堡的凤凰展翅状布局结构是古式民居珍贵的范本。总长米的古源街北广胜寺如凤头高昂,东和堡、西宁堡雄居东西似凤展双翅,中有南乾堡、昌泰堡,则为凤凰之腹,村南天顺堡如凤尾高扬。 晋中市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第四批) 夏门村的兴盛,与史称“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关系。夏门梁氏的始祖梁福山于明代嘉靖年间由陕西渭南迁入夏门村居住。梁家初以佃耕为生,渐渐自耕兼商,后靠办粮店发家,家境渐趋殷实。梁氏家族崇尚诗书,仕宦传家,明清两朝族中先后有人在朝为官,其中五品以上官员66人,三品以上官员18人,成为当地历史上显赫的名门望族。 夏门古堡虽经历了余年的风霜雨雪,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 晋中市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第五批) 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是著名晋商曹家的大本营。曹家大院“三多堂”位于村落的东北角。 明洪武年间,曹家始祖曹邦彦由太原华塔村迁居太谷北洸村。到明万历年间曹家第14代曹三喜迫于生计去闯关东,在热河的三座塔谋生,开始时以种地、养猪和磨豆腐为生,后开设“三泰号”经营酿酒业,家业渐渐发展起来之后,回北洸村修建曹家大院东院。到清顺治年间曹家十五世曹玉台在关内广设商号,并修建曹家大院中院。清康熙年间,曹家十六世曹北远使曹氏商业发展到鼎盛期,修建曹家大院西院和西花园。到道光、咸丰年间,曹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余座,资产高达万白银,雇员有人,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曹家又跨出国门开始经营跨国生意。从清代光绪开始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走向了衰败。 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第五批) 相传冷泉关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所以起名“阳凉关”。 宋史记载为“阳凉北关”。后因关中有一冷泉出名,后来逐步变为冷泉关。 晋中市祁县贾令镇谷恋村(第六批) 谷恋村不仅是文化名村,还是晋剧之乡、秧歌之源。在谷恋村诸多的名人中,说到中路梆子和祁太秧歌,有一个人一定绕不过,那就是乳名叫狗蛮的高锡禹。他是中路梆子的一代宗师,对晋剧艺术的唱腔和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阳泉市3处: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第三批) 娘子关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娘子关的军事历史至今已有多年,始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年)。它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此地原有妒女祠,为晋人介子推之妹而立,俗称娘子庙,关以是得名。一说唐代时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从此改名娘子关。 阳泉市义井镇小河村(第三批) 小河村始建于明初,因村前有小河而得名,最早的居民主要为石、窦两姓,均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而来。清朝时,小河村商业发达,仅石家在京城及各地就有多处商号。 小河村群山环抱、依坡建村、小河穿村而过。山势落差使小河村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村中街巷结构和古建筑依然保存完整,呈现出一派古村落气象。 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第五批)吕梁市2处: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 西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它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据《家谱》载,始祖陈先模、字师范,于明朝末年从方山县岱坡山迁于西湾,艰苦创业,靠经商起家。到第四代陈三锡,利用黄河碛口码头水运便利搞货物转运,渐成一代富商。于是在西湾大兴土木,以后又历经数代人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吕梁市临县碛口镇(第二批)临汾市4处: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第三批)临汾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第四批) 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是碛口古村落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古村落。 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后因李氏家族迁入并逐步繁盛改为今名。据《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当时碛口商业繁荣,李家涉足于商业,就此兴旺发达。 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第四批)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第六批)运城市2处: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第五批) 阎景村现存历史街道与建筑有小西门巷、大西门巷、宁家巷、后沟巷、贾家巷与结义庙、送子娘娘庙、老爷庙以及李家大院。阎景村是晋南唯一晋商大院李家大院的所在地,李家大院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晋南民居典型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及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见证。其建筑特色、建筑风格、院落布局、房屋结构适应当地的气候、材料等自然条件,充分反映了晋南人民的建造智慧和宗教理念。 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光村(第五批) 光村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村落形成于东周战国时期,据说是蔺相如后代居住的村落。村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村内的遗址、寺庙、舞台、祠堂、民居等建筑都十分独特。 大同市1处: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第五批)太原市1处:太原市晋源镇店头村(第五批)忻州市1处: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第五批)长治市1处: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第六批)介休市1处: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第二批) 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城堡式村落。 在这个占地仅0.1平方公里,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堡墙周长米的袖珍城堡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完好的城墙、街巷、民居、寺庙群、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迹。这些背后又留下了众多耐人寻味的千古谜题。 本文搜索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水墨河东联系—8826666—水墨河东开始招商啦!长按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95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