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丰镇月饼的加工与销售有个独特的规律,一年的销售集中在中秋节前的40天时间里。这40天里,大大小小的月饼作坊、加工厂通宵达旦地加班,以获取丰厚的收益。清朝末年丰镇隆盛庄的丰镇月饼扬名在外。如今多年过去了,丰镇月饼搭上了电商快车,很多企业走上规模化生产道路,年销售额逼近2个亿,从业者达多人。中秋前夕,记者来到乌兰察布丰镇市,走访了隆盛庄的传统月饼非遗传承人,月饼产业园区、月饼加工厂等地,梳理多年前延续至今的丰镇月饼的发展。

 丰镇月饼的起源

  9月19日,记者来到丰镇月饼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月饼为主题的博物馆,丰镇月饼博物馆记录着丰镇月饼的悠久历史。

  丰镇地处塞外边地,月饼的制作方式传承了北方胡饼的制作方法,原料只选用面粉、胡油、食糖和少量碱面。其做法和其他地方不同,分为满油糖以及二油糖、四油糖等。每斤面,油糖各用30斤,变成成品货共斤,此为满油糖;每斤面,油糖各用25斤,叫四油糖;用20斤油糖称为二油糖。

  烤制时,上下火铛合盖。上面的火铛火在上,由三股铁索拴吊,用杠杆原理起合,翻看火色;下铛即是大的平锅,火在灶内。烤制的成色全凭火师傅对火候的掌握技术是否恰到好处,要达到微焦而不糊,内外通热,无一点夹生。因将水分消尽,这种月饼放在瓷缸中耐久不霉。

  清朝时期,丰镇月饼就已经成为当地细糕点行中的上品,许多大字号的老板经常安一瓷缸,缸底放1斤多酒,上扣瓷盘,然后装满月饼,早晚充作点心。酒味烘托起来很有玫瑰的香味,丰镇月饼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山西、河北等地十分畅销,每到八月十五前夕,各铺门前都是车辆,成车地往外地拉月饼。

  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多糖多油的丰镇月饼满足着人们对食物饱满浓烈的渴望。因此,中秋节一定要有一块丰镇月饼是很多人家的愿望,丰镇月饼也因此流传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如今,作为一种不带馅的月饼,丰镇月饼满足着市场越来越细分的需求,也找到了新时代的市场增长点。

  手工制作技艺传承

  追根溯源,丰镇月饼的起源地是在隆盛庄。只是如今的隆盛庄镇,早已不能比拟市区繁盛的加工规模。19日上午,记者又来到隆盛庄镇的丰镇月饼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常三文的作坊,探寻丰镇月饼的手工传承。

  此时的隆盛庄,街道两旁也是摆满了各个作坊制作的月饼,满街都是烘烤的香味。常三文的小作坊简陋狭窄,门面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挂着介绍自家的条幅,外人很难看出这是一家卖糕点的店铺。常三文正在忙碌地做着月饼。

  一名帮工的姑娘用一种类似木质小水瓢样子的模具,将塞进五仁馅的面团进行塑形,扣出一个个寿星形状的月饼。常三文说,这就是隆盛庄月饼的一种,被当地人称作“糖老人”。此外,根据月饼皮的酥硬程度,还有提江、上红、翻毛等品种。各种不同种类的月饼交叉地进行加工,屋子里堆满了刚刚烤制出来的月饼。

  常三文已经是家族中第四代做月饼的人了。乾隆三十三年,清政府招兵垦荒在此设庄,以兴隆昌盛之意取名隆盛庄。由于开荒拓垦,引来山西、河北等各地工商农户聚集于此,各谋生业。到嘉庆年间,形成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业,尤其是当地最有名的干货铺上三元的月饼最好吃。

  清朝末年,常三元的祖爷爷常锡林逃荒从山西来到隆盛庄,将家乡的制作糕点的手艺带到了这里。后来,常三文的爷爷常清到上三元做学徒,逐渐成为上三元的二掌柜。常三文的父亲也子承父业,学得了做糕点的手艺。

  常三文学做月饼,则源于少年时代饥饿的驱使。十二三岁时,正是物资匮乏的时代,饥饿伴随着常三文的童年。那时候,能跟着爷爷和爸爸干活,顺便吃上一块刚出炉的月饼,他觉得是最美好的事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就带着几斤面和油,来糕点铺子里打月饼,不管日子过得贫富,中秋节买月饼是家家的必备。就这样,常三文学会了做月饼的手艺。

  从供销社退休后,常三文又和老伴经营起做糕点的小生意。每年中秋节前夕,他都要雇十几个工人帮忙做月饼,平时则是自家人做糕点。已经64岁的他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打算,在他看来,将家族的手艺传承下去,用最传统的手工制作糕点是最好的。

  从夫妻店到加工厂

  王金香的月饼加工厂24小时两班倒已经忙碌了一个月,还将继续忙碌10天左右。从17年前开始,每年中秋节前的40天,是王金香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丰镇市,月饼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养育了这里几千名手艺人。王金香就是这群人中的佼佼者。

  19日,记者来到王金香的加工厂时,白班的20多名工人正在娴熟地做着月饼。和好的面是金黄油腻的,散发着浓浓的胡油味道。一大盆面被女工们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扔在电子秤上称重。工人们揪的面团十分均匀,分量也差不多就是一个月饼的重量。面团过秤后,被揉成饼状烘烤,烘烤过程中还要在上面点7个小孔儿,防止烘烤使饼体膨胀。

  王金香的加工厂是前店后厂。前面的铺面中,摆满了各种包装盒,做好的月饼被装在一个个独立的包装袋中。隔着塑料袋,油润、细腻的月饼挑逗着消费者的食欲。这里制作的月饼,有红枣、蜂蜜冰糖、玫瑰等口味,包装也精致美观。

  王金香的创业故事很具有代表性,是丰镇多数月饼加工厂发展的缩影。17年前,王金香夫妇在家里的土炉子上做月饼,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工厂加工,每年销售额能达到三四百万,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是当地较有名气的丰镇月饼品牌。

  丰镇市像王金香这样从夫妻搭档的小作坊逐渐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的有十七八家,他们制作的月饼产量大、包装精美、新品种多,也有广告投入和市场推广,线上线下经营结合。

  丰镇有优质的矿泉水,特产胡麻油和上等小麦粉,能做出口感独特的月饼。因此,做月饼的手艺,就是一门维持生活的技能。

  推动产业化发展

  从清朝末年至今,丰镇月饼的销售热潮从未减弱,40天的火热甚至能够养活做饼人一年的生活。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丰镇月饼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产量和销量逐年增长,日益形成规模化生产。政府的推手,无疑是丰镇月饼做大做强、走上规模化产业化之路的强有力保障。丰镇月饼协会会长郭翠萍告诉记者,年,丰镇市建立了集月饼、糕点、加工、包装、销售及油脂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丰镇月饼协会的18家企业入驻园区,并注册了丰镇月饼产地标志证明商标。目前,丰镇市从事月饼制作的商户近家,从业人员达到多人,中秋节前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

  今年8月28日,首届丰镇月饼美食节开幕式当天举办的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丰镇市月饼协会与内蒙古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来自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包头、呼和浩特、大同、忻州等地的32家月饼经销商与丰镇18家企业达成线上和线下的合作意向,签订销售订单份,订单金额万元。同时,深圳、陕西、湖北等地的多家经销商与丰镇月饼协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整个美食节期间,丰镇月饼销售达到万斤,销售额1.18亿元。(来源:正北方网)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