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丰镇市山区居多,历史上经历过数次造山运动,改变着地层结构,曾经的湖泊崛起为高山,高山降为平地,或许陆地沉降为湖泊,湖泊抬升为平原,即道家所言的“沧海变桑田”。现在丰镇的山川地貌,经历了数千万年的地质演变才逐渐形成,也就是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第三纪中期,这一期间,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燕山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地球板块聚合,海水消退,地壳强烈巨变,地面褶皱,巨峰突起。大约万年前巨烈的华北造山运动,使今大同一带下陷而形成了大同盆地,烟波浩渺的大同湖也随之形成,大同北部的地层普遍抬高,形成了包括今丰镇一带的广袤山区,基本定格了如今的地貌。今大庄科东北狼头山南坡上有大量的鹅卵石,说明曾经是湖底或河床,笔者在元山子乡石墩沟的山上看到过鱼化石,是铲车铲出来的,说明曾经是湖底。

在清代,丰镇厅的管辖范围还包括今兴和县全部、察右前旗(与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共管)、凉城县东北部、阳高县北部云门山区、天镇县新平镇长城以北、卓资县十八台镇的一部分。《丰镇厅志·山川》记载有今兴和县的大青山、天镇县新平镇北部长城外的双山、阳高县北部的云门山,这些山区后来都划出去了。苏木山亦称黄石崖山,现主峰一带属兴和县境。丰镇市境最高的山峰是大庄科东南方向的盘羊山,丰镇旧城东的薛刚山虽不高大,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靠近城垣,上面有古代屯兵寨址,加上街头说书人演绎出薛刚反唐时来过此地,变得声名显赫,丰镇白酒用它作品牌。

史料中有些山峦的地望纳入了丰镇的地方志中,其实是一种推测,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可,读者不可当真。如元山子乡南部的大盘梁,在清代称盘羊山(蒙语:衣马图),《丰镇厅志·卷二》云:“北魏太祖天赐四年夏五月北巡,自三合陂东过蟠羊山。太宗泰昌六年六月北巡,至蟠羊山,疑即此”。现在专家学者的看法不统一,有的认为蟠羊山在凉城县岱海北部,有的认为在阳高县东北。再如红砂坝镇的牛青山(牛心山),《丰镇厅志》载:“(北魏)天赐三年行幸青牛山,西登武要北原,……疑青牛山即今牛心山,而山北之平川亦近古牛川也。”今察右前旗的史料把黄旗海东南部乌拉哈乌拉乡的孤山认作是北魏时期的“青牛山”,发生年12月的小状元起义,起始就在孤山集合各路独立队。

现丰镇市境的山峰,大多在地图上有标示,以前的丰镇史料有过阐述,也有没介绍过的,如清代用过的山名,有的现在不用了或改名了,这里都做一介绍,再揉合一些历史事件及记载,增加其知识性和趣味性,整理出来献给读者,有错谬敬请读者指正。

盘羊山

丰东盘羊山

在元山子乡大庄科行政村东南方向,海拔高程米。明代称作“大尖山”,正统五年六月,镇守大同太监郭敬奏:“沿边自大尖山至马头山,东西百里,平坦空旷,正胡寇出没要路,宜为深沟,以防奔突,......。”从今丰东盘羊山到丰镇西南部马头山的距离是华里,这一段没有大山阻隔,明朝时蒙古部落常由此入犯,是大同的北门户。《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靖虏堡图说》:“边外柳沟、大尖山等处,酋首把都儿舍金、满骨素等部驻牧。”靖虏堡后改称镇宏堡,今属阳高县长城乡;柳沟在今元山子乡东南部,即从朱儿崖到阳高县守口堡的一条长沟,中途有满州窑、石提沟等村,长达40华里。大尖山顶部有明代宣德朝之前修筑的“大尖山墩”(见成化《山西通志·卷三》),呈锥形,高10米,底部周长约米,为传讯墩。大尖山在清代称作“五烟图山”,《丰镇厅志》有记载,不知何故,在现代改成了“盘羊山”,此地原来有野生盘羊(羱羊),在清末绝灭,而原先的盘羊山在今元山子乡南部,即红娘山迤东的那道山脉。夏秋之际的盘羊山是植被最茂密的时候,花香鸟语,景色宜人,至峰顶四眺,有小天下之感。四月雪未消,雨至云先罩,虽不及恒岳壮观,亦足以悦目逸情,释怀明志。

红娘山

丰东红娘山

在今黑土台镇常山窑村东,海拔高程米,明代大同镇军事地图上标为“孤山”,与今大同北30里御河西侧的孤山是两回事。红娘山在清代称作“红梁山”(见道光《大同县志》),后讹传成红娘山。该山通体赭红色,不生草木,为古火山,山顶有明代瞭望哨所遗址,破砖碎瓦犹存,有三个大石堆。山的西麓下有一条古道,即从大同经猫儿庄到草原的古商道。

大盘梁山

在今元山子乡南部与官屯堡乡交界处,打石窑(达什窑)村正南,其主峰海拔高程为米。有专家认为,此处正是《魏书》所记载的“蟠羊山”,其南山麓下正是公元年参合陂之战的古战场,即今官屯堡乡到阳高县长城乡之间的宽阔地带,拓跋珪率两万余兵力从蟠羊山冲下来,歼灭后燕慕容宝率领的十万大军,坑杀战俘五万人。乾隆《大同府志·卷四·山川》谓北魏蟠羊山即丰镇厅东南之盘羊山。

初秋时节,山上植被茂密,雨后更显苍翠,登临峰顶眺望,令人荣辱皆忘,心旷神怡。

兴东会山

兴东会山

兴东会山峰顶砖墩

在元山子乡东南部与阳高县接壤处,清代亦称阳云山,主峰海拔米,《丰镇厅志》称之为大梁山。山势陡峭,主峰上有一明代修筑的砖墩,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称之为“三山墩”,其西部一华里的山峰上有一土墩,称之为“双树梁墩”,再迤西与大盘梁相邻,主峰南部七华里即是明长城。在汉代以前,此山属雁门山的西段,雁门山的主体部分是今阳高县北的云门山,详见《山海经》。山的阴面林木茂密,夏秋之季,风景不逊苏木山,南部是采凉山,东南部是阳高盆地,百里群山尽收眼底。

牛心山

红砂坝镇牛心山

在今红砂坝镇东南7公里处,海拔米。平旷之野,一峰突起,分外显眼,《丰镇厅志》谓牛心山即北魏史籍记载的“青牛山”。明初大边经过牛心山,山顶有一墩台,即“牛心山墩”,到明朝嘉靖后期,牛心山一带始由鞑靼酋首顺义王等部落驻牧。在清代,“丰镇八景”之一“牛心独秀”即此,光绪年间丰镇诗人张凤翔咏牛心山:“孤峰突兀秀无伦,添得丰川物色新。倘有仙人能指路,应教举手摘星辰。”

三台道山

在丰镇旧城东南数里,明代称焦山(左云县高山镇北也有一焦山),山南有得胜堡,山北有饮马河。明代前期,焦山周边一带防卫区称作“会宁”,那时还未筑得胜诸堡,焦山东部山上筑有一墩台,称作“会宁墩”,其东北部的山湾称“会宁湾”,饮马河在此转弯南下。《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正统二年夏四月戊寅,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吴江御虏于会宁,斩首十有六级,......。”明嘉靖三年八月癸巳大同兵变,叛卒杀死巡抚张文锦,出塞外屯于焦山,疑即此。清代焦山尾村即今南黄土沟。隆庆五年(年)五月在三台道山的晾马台举行封贡仪式,蒙汉和解并互市,边境遂息烽烟。三台道山并不高大,东西有4公里,如今采石场遍布,面目全非。

猴儿山

开花山

今称开花山,在今永旺庄火车站西北,海拔米。南部山脚下是九龙湾河,东部是京包铁路,北部与油篓山相连。山顶乱石嶙峋,通体草木稀疏,有金银矿藏,但品位不高。东南部山麓下有一座古代土堡,面积达8市亩。清末丰镇诗人王瑞庵咏猴儿山诗曰:“何处飞来一此峰,崭然天外碧芙蓉。巉岩莫谓恒山峻,超过恒山又几重。”

油篓山

油篓山

在开花山北部,形似油篓,海拔米。山上植被稀疏,明初大边由此经过,山顶有一黄土墩台,明代史料称之为“三山纪墩”(见《三云筹组考》)。这是一道南北向山脉,最北是油篓山主峰,最南是开花山主峰,中间还有一高峰,故称“三山”。在清代,此地属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二苏木辖。

尖山子

柳河尖山,在九龙湾水库东南二里

在今红砂坝镇九龙湾水库东南二里,海拔米。尖山的北麓是九龙湾河,为饮马河上游,尖山东北方向距油篓山4公里。明初大边经过尖山,山顶有“柳河尖山墩”,明代把九龙湾河称作柳河,一直向南流到宏赐堡均称柳河,再迤南称御河。在明、清时,尖山子是个重要的地标,道光《大同县志·关隘·宏赐堡制》云:“……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柳河尖山。”

双台山

有两处,一处在隆盛庄东,另一处在红砂坝镇东双台村南面、开花山对面。

隆盛庄双台山明代修筑大边摩崖题记

(1)隆盛庄双台山:清代称双乳山,主峰海拔米。《丰镇厅志》载:“双乳山在隆盛庄东,西南距厅治百里有奇。两峰并峙,高数十丈,层岩耸秀,中有微林,葱茏丛杂,下有清泉,清洁潺湲。遥望其形,宛如双乳,故名。”明初大边经过双乳山,在西峰的向阳面刻有“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修筑此地大边的“题记”,共58个字,有四个字因自然剥蚀看不清。西峰顶部有一墩台,称“长城后墩”,东峰顶上的墩台称“长城东墩”。年4月,中共丰凉县山村梁区区长张广济牺牲于双台山。

红砂坝镇双台山

(2)红砂坝镇双台山:在东双台村南,亦称台墩山,山上有两个黄土墩台,东西相距约米,稍南有守墩哨所遗址,破砖碎瓦犹存,疑为明代前期所筑,北部二里即是明初大边。这道山脉东西长约5公里,东起永旺庄稍西,西止安科窑国道。

大坝山

在今聚宝庄镇北部,是一道山脉,东西长约二十里,向西延深到今凉城县天成乡开山口村以北,形似一道大坝横亘,山上有小山村、坝上、西边墙、八号、东边墙等自然村,明初大边经过山脊,明代称为“平山”,山顶平旷,西边墙村西有“平山墩”,是明代前期大同前卫与大同后卫的分界处,西部大边属大同前卫分守。

脑包山

大庄科脑包山

在丰镇市境有数处脑包山,本是蒙语译音,有的还叫“傲包”、“挠卜”,在明嘉靖后期及清初,是蒙古人的牧地,一般在山顶磊有祭祀的石堆。

(1)大庄科脑包山:在大庄科村正南、三眼井村东部,老人们称作“凤落梁”,山顶有一明代墩台,明代嘉靖后有鞑靼酋首把都儿、舍金、满骨素等部驻牧,清初属察哈尔正黄旗地界,乾隆三十年后这一带开始放垦。

(2)黑土台镇脑包山:在黑土台镇石头营西部,山体并不高大。

(3)三义泉镇脑包山:在三义泉镇海流素太村东北十华里处,山的西部有个挠卜村,《丰镇厅志》记载“红旗地铙尔钵村”,于光绪六年(年)五月十四日出现大风,将三四十斤的酒器吹起,将犬和骡马卷去半空,二里许落下,均无恙,即此。

(4)红砂坝大脑包山:在红砂坝镇北部与察右前旗交界处,主峰海拔米,有白云母矿。

狼头山

狼头山上望海墩

在今元山子乡大庄科东北十余里、郭家坡北部,主峰海拔米,草木稀疏。明初大边经此,有望海墩,站在墩台顶部,可望见威宁海(今黄旗海),稍北与今兴和县搭界。《丰镇厅志》记载:“狼头山疑即古豺山,北魏离宫所在也”。山西省史志工作者根据《魏书》的记载推断—豺山离宫在今左云县北马头山上,史料上记载其地望西近善无(今右玉县),北达参合径。

松柏山

在今隆盛庄镇西部,天宝屯和四十号村北部。四十号村在清代称松柏庄,明末清初此山上还有野生松柏树,后被村民砍伐殆尽,现在丰镇人几乎不知道这个称谓。

豆角山

在隆盛庄镇肖家八号西北,主峰海拔米,南北走向,走势蜿蜒,形如豆角,山顶有一传讯墩。通体植被较差。

八棱(楞)山

有两处,一处在今隆盛庄镇仁寿屯村北,旧时山上有“白雨龙王庙”。《丰镇厅志·山川》云:“八棱山、松柏山俱在广收梁东,西南距厅治八十里。”

另一处在今黑土台镇东北、草沟子村北,海拔米。

平顶山

在浑源窑村北部与兴和县接壤处,山顶较平坦,主峰海拔米,明初大边由此经过,山上有“平土山墩”。植被较好,有磷灰石矿藏。

朱宏山

在浑源窑乡朱宏窑村东北方向与兴和县接壤处,主峰高米,山势雄宏,峭壁嶙峋。明初大边经过山顶,有“黑山墩”,明代称此山为黑山。植被较好,有小片桦木林。

旗杆梁山

在浑源窑乡旗杆梁村西南五华里,山体呈黛色,山顶有明代修筑的传讯墩。

三道洼山

在浑源窑乡东南部,三道洼村南,主峰海拔米,属云门山区,即汉代以前的雁门山区,山势险要,植被茂密。

黄梁沟山

在三道洼山东部,主峰海拔米,属云门山区。群峰对峙,草木繁盛,幽林鸟鸣,沟壑泉涌,不失为野游的好去处。

韭菜沟山

在浑源窑乡三图营东北部,主峰海拔米。山峦连绵,沟深坡陡,多有中药材,是南洋河的源头之一。初秋时节,草木臻荣,山花烂漫,五彩斑斓,泉水潺湲,鸟雀争鸣。

白牙叉山

在旧厅志中有记载,位于今聚宝庄镇北部东十八台正北,主峰海拔米,山石呈白色,系沉积岩,植被很差。

邓家山

在红砂坝镇西部邓家梁东,主峰海拔米,草木较繁盛,山体呈黛青色,历史上山的北麓河水涌流,五宇图庙龙泉及东北的圣水泉汇于此。

马头山

在红砂坝镇九龙湾村西南部,状如马头,故名。

台子山

在三义泉镇东南部与红砂坝镇接壤处、酸刺湾东南三里,山顶有明代前期哨马营瞭望台,植被较差。

马脊山

马脊山在丰镇旧城东8公里处,山的东面是潘道沟,西面是二道沟,历史上这两条沟内均有河水南流,形成丰镇八景之“马脊双流”,今河水已干涸,马脊山已被采石场搞的面目全非。

二龙山

在旧城东大王庙北面,亦称二卜洞山,山的西部顶上有明代前期所筑的“安城墩”。山体草木稀疏,由玄武岩构成。年在半山腰开通一条乡间公路,经大王庙西侧;年丰准电气化铁路经过金龙大王庙,此景点已不存。

留云山

丰镇北山(留云山)日伪时期修筑的万灵塔

在丰镇旧城北,山上较平坦,岩石裸露,基本没有土层。山之东侧壁立如削,有灵岩寺古刹,为丰镇八景之“山寺朝霞”,“寺依山之麓,九十九级而至其巅”。嘉庆十六年,丰镇厅署在留云山西坡立有《禁取北山土石碑》,有清一代,北山的原貌没受到毁坏。清代在山上建有“文笔浮图塔”,日伪统治时期建有“万灵塔”(今水塔东北50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山建有砂石厂,凿山取石。

石元山

薛刚山

在旧城东二里,又名薛刚山,实际高出平地约40米(原称高出六十丈为讹传),“平野独秀,如擎芝盖”。在古代,山的北面是灵泉,四季涌流,南面是草滩,西面是沼泽地,清代丰镇八景之“烟浦灵泉”即此。山上有古代屯兵寨址,相传是五代时后周德威将军屯兵处。年,国民党军在山上修筑工事时,发现古墓一穴,有锦绣残衣和金银手饰,据说是唐代贵夫人之砖碹墓,现在山顶西侧仍可看见墓道。丰镇街头说书人言薛刚反唐曾驻守石元山,史料上查无此人,不足为据。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丰镇同乡会

我们都是丰镇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54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