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兴中 年10月10日,我和郭全旺满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去往呼和浩特的火车。 一、“求学”之路 内蒙古大学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成立于年,第一任校长是当时的内蒙古主席乌兰夫。能够被内蒙古大学录取,自己也深感自豪与骄傲。 我记得当年内蒙古大学的新生报到时间是10月11—13日,我和郭全旺因为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去学校报到是什么状况,觉得应该早点去比较好,如果碰到什么事情也好能够从容应对,因此就提前一天踏上了火车。 因为年的交通条件很差,我们早早从天成坐长途汽车到达丰镇,赶上从太原路过丰镇到呼和浩特的火车,到达呼市的时间已经是晚上7—8点钟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明天才是学校的报到时间,今天这一晚上怎么办啊?虽然我们的中学同学、好朋友周成贵已经先于我们半年来呼市上学了,但是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所限,我们也不可能事先就通知他帮助我们安排住宿,而且我觉得他也是学生,也没有条件来做这件事情。 我记得早在从家里出发之前,就对怎么应付这种情况有了准备。父母亲给我准备了足够一天吃的煮鸡蛋,说煮鸡蛋是出门在外最好的食品,不仅能够解饥,还能解渴,在外面即使没有水喝只要有煮鸡蛋就没问题。 至于一晚上没地方睡也不要紧,我记得自己说过,长这么大还没有趴过火车站房,这一晚上就在呼市火车站对付了。 就这样,我们俩在呼市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我记得好像也没有什么椅子,就在地面上依靠着自己的行李半坐半躺,迷迷糊糊、半醒半睡的待了一晚上,度过了自己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火车站候车室熬夜的经历。 记忆中好像在半夜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迷迷糊糊中感觉到有人想要把我的手提包拿走,好在我当时也比较警惕,而且在睡觉时也把手提包压在身下,才没有被小偷拿走。 第二天早晨天一亮,我们就赶紧起来,到候车室外车站广场上去看有没有内蒙古大学的接站车。不一会,就看到内蒙古大学新生接待站的横幅,有几个老同学(后来我知道他们是生物系77级的同学)在接站,问我们是哪个系的,我们也不知道是哪个系,就说是计划统计专业,他们一听就知道了,说是经济系。过了一会儿,又过来几个新同学,这时,学校的大轿车也开过来了,老同学就招呼我们上车,可能早晨来报到的比较少,车上只有5、6个新生,大轿车就向着内蒙古大学出发了。 我的大学生活就此拉开了帷幕。 二、宿舍铺位趣事 到达内大以后就是报到、办理入学手续等等事项,可惜我有点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只能跳过这一段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的过程。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和郭全旺是内蒙古大学经济系七八级,也是经济系首届学生入学报到最早的同学。因为学校的报到时间是10月11——13日,我们二人是11日早晨就到达学校了,其他同学是以后才陆续到达的。 系里办公室的潘虹灵老师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 在我们报到之后,潘老师带我们走向学校的一号楼宿舍,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经济系的基本情况。由于经济系是新成立的系,首届只招收计划统计专业一个班,所以系里的筹备工作全部是由教职工老师们完成的,包括同学们的宿舍也是老师们打扫收拾出来的。 一号宿舍楼是距离主楼最近的一栋学生宿舍楼。进入楼里上到二楼,我们的宿舍是把边的一间,打开房间门,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一览无余,四架双层床分把四角,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白色的墙壁,床铺上也很清爽,每一个铺位的立柱上已经贴好了同学的姓名,入住的同学只要找到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铺位,看来老师们也下了不少功夫。 潘老师把我和郭全旺领进宿舍以后,告诉我们自己收拾床铺就赶紧又去迎接其他同学去了。我和郭全旺一看,巧了!我们二个的铺位都在靠近窗户的位置,我是窗户一侧的下铺,我的上铺是特木尔;郭全旺是窗户另一侧的上铺,他的下铺是巴尔达哥。一般来讲,下铺当然比上铺要方便一些,郭全旺上下左右端详了好半天,又试了一下,发现写姓名的字条浆糊还没有干,就把写巴尔达哥名字的字条和他自己名字的字条对换了一下,这样他的铺位也就变成了下铺,和我的铺位正好相对。我看到他这样做了,也没有说什么,我们俩都觉得这就是早来的好处,如果宿舍有其他人先到,我们也不可能擅自做这样的事情。然后,我们就把从家里带来的行李打开、铺好,安排自己在大学里的“小窝”。由于我的中学时期没有住校,都是在家里生活,这也是自己第一次真正的集体生活。 写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巴尔达哥——巴尔达奇了。说句实话,我们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到了像呼和浩特这样的大城市,真是看到什么都新鲜,听到什么都新鲜,确实是“山汉进城,两眼烙灵”,比较形象的说明乡下人进城以后的表现。包括看到像特木尔、巴尔达奇这样的名字都感觉挺有意思。 大概是报到第一天的上午,我和郭全旺已经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正在整理各自的小零碎,比我们早半年来内蒙古大学化学系上学的中学同学、好朋友周成贵,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匆匆忙忙的来看望我们,和我们说了几句话,交代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就又去上课了。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同学,陪他一块来的有好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也不知道哪一位是同学。他们一进屋就找贴在床头的名字,看到全旺上铺的名字巴尔达哥时都大笑起来,还一边说真有意思,自己的名字也被改了!到这时我们才搞清楚,原来巴尔达哥应该是巴尔达奇,可能系里的老师在写名字时把奇字写成哥字了,也可能是老师写的比较潦草,我们也没有认真细看,把奇字看成哥字了。可是巴尔达奇自己也没有看出来,引起一阵大笑。这时我们才知道,那个小个子的小后生就是我们的同学巴尔达奇,陪他来的是他妈妈、姐姐,还有哥哥,是从集宁来的。听说我们是凉城的,都属于乌兰察布盟,也感觉比较亲近。这是我们见到的认识的第一个大学同学。 随着报到的同学逐渐增多,我们宿舍的同学也陆续到达。除了我们三位,还有特木尔、韩玉明、张巨英、王仲全、王邻群,一共8位同学。这里除了张巨英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也是最小的,其他同学都是往届生,年龄从小往大排,张巨英,巴尔达奇,赵兴中,郭全旺,王仲全,韩玉明,特木尔,王邻群是年龄最大的。从此,我的大学集体生活正式开始了。 后来,我们的宿舍又陆续搬迁到二号楼、四号楼,曾经住过一个能住十几个人的大房间,到四年级时住到了新建的四号楼,直到毕业。宿舍里的同学也几经变化,我记得最后在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我、郭全旺、巴尔达奇、特木尔、郑振国、吕广明、冯笠和靳文波。 三、千差万别的同学 我们班的同学除了少数同学是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大部分都是中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或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或者像我一样是农村的回乡青年,也有不少同学是初中毕业后就下乡或者参加工作的,没有上过高中,能够参加高考而且被内蒙古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录取,确实很不容易。因此,同学之间在各方面差别不小,比如城乡差别,年龄差别,地域差别,婚姻差别和经济差别等等。 从城乡差别来说,既有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下乡知青和到内蒙古兵团的知青,也有来自呼和浩特、包头、集宁等城市的同学,还有不少来自各旗县所在地的同学,像我这样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的也不在少数。从同学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城乡差别。自己虽然来自农村,浑身土里土气,但是对于城市也还是有所了解,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电影中看到的一些城市场景,当时觉得城市对于自己来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现在能够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而且要融入其中,对未来也是满怀向往和憧憬。 其二是年龄差别。由于我们是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中断11年的高考积攒了数百万新老中学生,第一届高考人数达到吓人的多万人,但是只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只有5%。半年之后的年高考人数更是攀升到万人,由于高考政策的放宽,许多在77级高考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参加的大龄青年,也在年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当年虽然录取率提高到7%,也只有40.2万人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且这么多人参加高考也创造了年之前25年高考之最。 因此,我们78级经济系的同学,在年龄上的差距就非常之大了。最小的是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是最幸运的一代,刚刚高中毕业,马上参加高考,直接走进大学校园,年龄只有18、19岁;像我这样年龄已经20多岁的也算比较小的了,这一批人的经历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已经参加工作,有的人还在上山下乡,还有不少人下乡或者回乡劳动,也有几个同学和我一样在农村当过民办老师,这样的经历也为我们顺利考上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年龄再大一点的同学就是50年代初出生的了,他们的经历就更为丰富多彩了,大部分人已经成家立业,比如孟斌就是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工人,黄济生是上山下乡后被安排到包钢的工人,等等;最大的就是建国前后出生的几位老大哥老大姐,我记得王邻群、袁相南是年出生的,成御伍和朗利玉是年,冯笠是年,石康年,他们都是30岁左右的人了,应该是老三届的,终于赶上了高考的末班车。他们的年龄比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了一轮还多,从辈分上来说,称为叔侄都没有问题,现在成了一个班的大学同学,这也是特殊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是可喜还是可悲啊!有几百万人被特殊的岁月耽误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其三是地域差别。虽然内蒙古大学是内蒙古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但是大部分专业只是在区内招生,只有蒙古语、生物等少数专业在区外也招生。从经济系七八级来看,只有少数几个外省市同学由于在内蒙古上山下乡或者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才被录取,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即便如此,这些同学也来自四面八方,除了呼市、包头以外,有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伊克昭和乌海等盟市,由于当时东部地区和阿拉善还没有回归,所以也没有这些地区的同学。而乌兰察布由于就在呼市包头附近,录取人数也比较多,仅次于呼市包头。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能够走出农村,来到城市,见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真是感觉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此外,还有婚姻差别,凡是50年前后出生的同学,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孩子已经都好几岁了,我记得朗利玉大姐就是她上大学一年级,她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刚刚走出中学校门,基本上还没有开始谈恋爱;至于经济差别,那更是千差万别了,年龄大点的同学,大部分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虽然当时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但是以前的物价也便宜,几十块钱养活一家人是很平常的事情。有的同学虽然自己没有收入,但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所以也算是有钱人。只有像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同学,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了,好在当时上学的费用很少,也还没有通过打工来赚钱的途径,因此我们都享受到了国家的助学金,顺利的完成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未完待续) -END-本文作者:赵兴中,年生,内蒙古凉城县人。年考入内蒙古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年毕业后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内蒙古企业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工作,历任处长、副队长、副总队长、巡视员,于年退休。点击蓝字通往往期文章▼难忘的高考记忆(上)难忘的高考记忆(下)长按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44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