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傲雪烈马追风——记我区著名诗赋绘画摄影家石玉平 额博 石玉平,祖籍陕西神木县人,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内蒙古画报社社长、原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局长,现为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 骡背上的童年 玉平系红二代,其父石生荣出生在神木县的穷僻山村。 当年世道不公,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正值陕北闹红军,年出生寒门的石生荣十六岁跪别了父母,从家出走参加了刘志丹、习仲勋的陕北红军,开始打土豪分田地,为穷人打天下。 抗战爆发后,石生荣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从抗大毕业后跟随贺龙师奔赴晋绥抗日前线,被分配到晋绥地区的平鲁县、右玉县和清水河地区打游击。 石生荣身上有陕北人英勇豪迈,舍身取义的精神。他带领八路军,打日寇除汉奸。曾发起过攻打右玉城,七进八出清水河的惨烈战斗。日军伪军多次偷袭石生荣的部队均失败。当地百姓称石生荣为抓不住打不烂的“石圪蛋”。晋绥两地三县的鬼子、伪军一听“石圪蛋”的名字,胆战心惊,望风而逃。 石生荣参加了刘志丹、习仲勋领导的陕北红军 石生荣从延安抗大毕业奔赴晋绥抗日前线 石生荣帅领八路军辗转战在平鲁、右玉、清水河的晋绥地区 玉平出生在解放晋绥战争的右玉平鲁地区,父亲给他起名玉平。 玉平从小跟随父母转战晋绥长城内外。有一次部队向清水河地区夜行军,警卫员将他和姐姐用柳筐驮在骡背上,幼小的他在睡梦中从柳条筐里掉了出去,行军间隙母亲才发现不见了玉平,急忙派几名战士顺着来路寻找,在一个树坑里发现了仍在熟睡的小玉平。就这样,童年的玉平坐着箩筐骑在骡背上。 石生荣骑着缴获的东洋高头战马,帅领绥蒙解放军,越过长城,饮马黄河,攻占绥蒙重镇丰镇,进驻乌兰察布的平地泉(集宁)。 石生荣戎马一生,他懂马,爱马,善于骑马。 石玉平与父亲和姐姐合影 石生荣帅领解放军饮马黄河,向绥东地区进军。 石生荣部跟随绥蒙大军攻下克晋绥重镇丰镇县 坎坷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少年的玉平成长在军政机关大院里。在严父的教育下,又受著名美术教育家兰尚廉的影响,他崇文尚武,练七节钢鞭,工笔墨丹青。 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中国美术教育家王之英、卢宾教授门下。毕业时正值文革中,被分配到天津种水稻,曾在滨海盐场当海盐工,每天干着超时繁重的劳动。当时一般市民每月供应38斤粮食,海盐工每月90斤粮食还不够吃。经过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历炼,成为一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男子汉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生荣恢复工作。青年玉平才调回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先后在展览馆、盟委宣传部工作。这时他结交了美术界的前辈官布、妥木斯等大师,与文学美术青年才俊滑国章、刘大为、明锐、吉尔格楞、赵文华一起习文作画。他为盟歌舞团画布景,为报刊配插图,画年画,红楼梦和民族团结宣传画。他在黄河边上的鱼米之乡,因学有所用,才干得以发挥,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阳光明媚的时光。 青年石玉平风华正茂,胸怀大志。 石玉平与锡呼尔志趣相投,相濡以沫。 石玉平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同学,少年相交,相伴四十多年,成为莫逆之交。 《内蒙古画报》创业 年玉平调到刚复刊的《内蒙古画报》任编辑部主任,我(指额博)年调入内蒙古画报社,报到时总编辑布和巴雅尔出差在外,玉平接待的我。当时他才30多岁,给我的印象老成持重,衣着朴实,气质儒雅,待人和蔼热情,身上没有将门世子,高傲凌人之气。 由于画报刚复刊,办报经费只有十几万,十几个编辑记者挤在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大多数记者都没有学历,没有汽车,总编布和给我买了一辆28型加重飞鸽牌自行车,我兼任了两年画报领导的二轮司机,接送总编外出开会,出席社会活动。布和总编调走后,玉平担任了内蒙古画报社长,开始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办报思想,开创了《内蒙古画报》新的历史。 年石玉平带领内蒙古画报社在喇嘛洞野游 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他找关系跑资金,从呼市黄金地段桥靠村委会低价买了三亩地,从政府计划委员会要了万,盖了五层办公楼,五层家属楼。《内蒙古画报》成立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和家属楼。 第二把火,将《内蒙古画报》苏联式的大开本改成国际通用的中开本。内容包括政治时事、美术作品、都市风貌、摄影佳作欣赏、悠悠牧歌等栏目,极大地增强了《内蒙古画报》的时事性、趣味性、可读性、资料性、民族文化的特色,使《内蒙古画报》连续获得自治区及全国优秀报刊。 第三把火,广招人才,培养一支有文化素质、摄影技术精湛的编辑记者队伍,并且加强美术编辑的力量。先后将内蒙古美术界精英吉尔格楞,农牧学院老大学生包玉华,美术理论新秀杨宜臣调来负责美术编辑工作,并将黑大中文系高才生陈莎莎,著名女诗人梁彬艳聘为文字编辑,聘用内大蒙古语学霸布仁赛音为蒙文翻译。记者部的王允仲曾是著名朝鲜战地记者,又调来著名老记者李桢、门生远、骆兴,摄影新秀方正、斯琴、额博、李世文、希进、周元元、关秀贵、包长青、宋鹏涛、李爱武等。班增春、伊晓明、彭晓明为暗房技师。 然而,除了斯琴是内大新闻系毕业生外,其余都没有大学文凭。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记者队伍是不可能办好画报的,甚至连评记者、编辑的资格都没有。 为了提高记者的文化专业素质,也为这些部下的前途着想,玉平拿出捉襟见肘的办报经费,陆续将单位一多半骨干记者、暗房工作人员送出去上了大学。此举,不仅改变了这批在文革中失学的青年人的前途命运,更为画报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人才。《内蒙古画报》就像一个大学校、一个卫星发射台,将一个又一个美术、摄影、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发向太空,送上社会,成长为我区及全国美术、摄影界的精英,文化产业界的成功人士。 玉平主持《内蒙古画报》时期,给有责任心、追求事业的年轻记者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为他们提供事业上广阔的发展空间。内蒙古画报社的记者配备的均为德国、瑞典和日本一流的照相器材,装备冬夏秋三季服装,每人配有半导体收音机、驱蚊器,记者部配备了两辆日本铃木摩托车。时常安排编辑记者前去观看学习全区及全国美术摄影展。 当年画报社的记者是最令同行羡慕的,《内蒙古画报》也成为上至自治区领导,下到农牧民及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和美术界最受欢迎的报刊。自治区主要领导外出视察都要带《内蒙古画报》的记者。 石玉平与最敬重的布赫委员长合影 内蒙古画报复刊初期,办报经费缺口很大。玉平一方面积极和政府争取办报经费,另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亲自设计版面、粘贴图片,选择质优价低的印刷厂。 为了给画报社创收,组织了几位美术家创作连环画《金鞭传》。年社会上对挂历需求特别大,玉平为了出版《珍禽名鸟》的挂历,带上我到北京林业部组稿。 闲暇,我俩去北京动物园天鹅湖拍鸟,两人早上吃一个果仁面包,带一瓶汽水,围绕着天鹅湖,玉平为了找好一点的角度,抓拍生动自然的镜头,不怕蚊虫叮咬、毒日当头,一拍就是一上午。中午又困又累的我俩吃一碗担担面,在公园厕所旁找到了一块水泥盖板,我俩背靠背倒头就睡,我被阵阵臭味熏醒,玉平也醒了,回头问我:“额博,吃了一碗担担面能放这么臭的屁?”我回道:“我也是被臭味熏醒了,我还以为是你放的屁。”俩人爬起来仔细观察,原来我们俩睡在一个公厕的化粪池上,俩人哈哈大笑,然后拍掉身上的土,精神饱满地又投入到拍摄当中。 玉平崇尚艺术,热爱画报事业。当年高级干部子弟都忙着上中央党校镀金,强势往党政机关、有权有势的厅局单位挤。玉平父亲石生荣时任自治区党委分管组织的书记,玉平想去哪个好单位都不成问题。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长曾要送他到中央党校青干班学习,都被他拒绝。 玉平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一没权二没钱的画报社能耐住清贫,耐住寂寞,又做领导又当兵,身先士卒,常年坚持深入大漠草原釆风创作,足迹遍及内蒙古农村牧区。记得当年他在大兴安岭满归林业局釆风,想拍一幅林海日出的摄影作品,连续几天早晨3点起床,徒步8里地,再攀登多米的山峰。连续几天气象条件不理想,没有云雾。玉平是个轻易不言放弃的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第三天坚持摸黑起床,又一次爬上兴安最高峰,奇迹出现了,大兴安岭群峦叠翠,山峰涌起云雾,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他心潮激荡地摁下快门,拍下这难得一遇的壮美景观《兴安岭日出》,这幅作品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如一幅中国水墨画。此作品在区内外刊物和画册上多次发表,成为大兴安岭摄影的经典作品。 振兴新闻出版事业抢救珍贵历史文献 经十几年的辛劳奋斗,玉平为《内蒙古画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他离开内蒙古画报社,先后担任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局长。上任后他将内蒙古新闻出版局从测绘局大楼,迁搬到老缸房街独立的办公大楼内,同时提高了内蒙古画报社的办报经费。 开创中蒙图书文化交流,在乌兰巴托开办了达克塔书店,举办了草原图书展会。抢救性地出版了集蒙古族几代高僧大德编译的蒙古大百科全书《大藏经》。内蒙古图书馆珍藏着一部镇馆之宝《绥远通誌稿》,这一部内蒙古西部大百科全书是民国年间绥远省主席李培基提议,出资十万银元,由土默特大学者郭象伋、塞外文豪荣祥先生主持编写,几经辗转,被日本人掠到东京印刷出版,在株世会社印务厂被美军飞机轰炸付之一炬。解放后大文豪陈伯达指示内蒙古出版《绥远通誌稿》,文革动乱时期又终止了此事。内蒙古图书馆研究员白燎原先生向出版局领导呼吁,整理出版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玉平得知此事,亲自抓这两部经典历史文献的出版工作,组织最强的专家学者班子,校订文稿,跑经费,开论证会。终于,尘封了70年的《绥远通誌稿》和《大藏经》,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时先后出版问世。这是玉平为内蒙古文化出版事业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贡献,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一部经典文献。 内蒙古画报社全体欢送石玉平到内蒙古新闻出版局走马上任 石玉平、额博、刘沙力、伊晓明、彭晓明在延安釆风 梅花傲雪烈马追风 玉平,从内蒙古新闻出版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以其在文化艺术上的巨大影响力,先后担任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他如鸿雁北归,烈马追风,开始了他一生最爱的美术、诗赋、摄影的创作活动。先后出版了摄影集《白云的故乡》及诗画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闲情三片》,在文艺界和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他连续几年和我背上摄影机,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的风雪严寒,深入锡林郭勒草原采风创作。住边防军营、蒙古包,在天寒地冻的千里草原爬冰卧雪,含辛茹苦,拍摄蒙古马及蒙古人。年9月8日,由我陪同着玉平,带着28幅《烈马追风》的摄影作品,开着车由呼和浩特出杀虎口,过金沙滩,飞越雁门关,单刀赴会,在三晋平遥古城摆擂台,挑战有多位国际国内摄影大腕高手参与的平遥国际摄影大赛。 玉平面对国内外影界高手,他击鼓迎战,《烈马追风》在古城平遥过五关斩六将,一举夺得平遥国际摄影大赛十佳摄影师大奖。 玉平从平遥凯旋归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史研究馆、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为他在内蒙古博物院举办了《石玉平摄影艺术展》。当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等30多位省厅级领导及多位观众出席。玉平精湛的摄影艺术使展览大厅四壁生辉,展会盛况空前,观者好评如潮。 石玉平、额博陪同原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观赏《石玉平摄影艺术展览》。 石玉平、额博、东哈达、杨静、崔茂源在平遥策划石玉平《烈马追风》影展。 石玉平、额博陪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王悦在观看石玉平《烈马追风》影展。 近些年酷爱摄影的石玉平,因子女劝阻,淡出大漠草原,情趣转向舞台摄影。去年在乌兰察布市举办了《石玉平舞台艺术摄影展》,玉平的舞台摄影,虚实结合,动静相宜,颇具摄影功力。舞者时而静如处子,时而翩若惊鸿,美不胜收。布小林主席亲临展厅,对玉平的舞台摄影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石玉平陪同布小林观看《石玉平舞台摄影展览》 玉平是个专业美术家,摄影是他的业余爱好。他从军垦种稻子、挖盐到巴盟展览馆、画报社、新闻出版局一天也没有放下画笔。他画过舞台布景、连环画、年画、广告画,油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工笔重彩长于花鸟鱼虫,水墨写意善于山水,他还以画梅花著称于世。他画梅花博采众长,枝干盘龙凤舞,形态各异,遒劲苍老,颇有质感,梅花点点疏密有致,色彩相宜,如神来之笔。 玉平不仅长于丹青水墨,还十分喜爱中国古代文学,善于诗赋。我记得玉平父亲去世时,他的一篇祭父辞发表在内蒙古日报,文章写得情感深沉,文彩飞扬,感人至深,足见玉平文言功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他撰笔的《内蒙古赋》,立意高深,文字流畅,大气磅礴,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在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公众平台一发表,点击量即超过3万。今年又发表了《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赋》,在文化艺术界、社会上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摄协书记王郑生,内蒙古外办主任吴达頼,锡盟旅游摄影协会主席阿宝音,额博在亚洲艺术节观看石玉平摄影作品。 石玉平、吉尔格楞、奥恩、乌力吉、额博、敖登等陪同著名画家官布观看石玉平影展。 玉平是我的老领导、老兄。我们已相识相伴近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分开过。他性格随和,平易近人,发小、同学、部下,艺术圈内的人都喜欢他。玉平社会上朋友很多,既有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也有布衣寒士。玉平是我们文化圈、摄影界的领导,是我们朋友圈的老大哥。 作为内蒙古文化名人,文化艺术圈内搞活动邀请时他必定出席,同事朋友聚会、部下孩子们结婚常请他主持婚礼,他有求必应,捧场讲话,从不拒人千里之外。我结婚时,玉平担任总代东。他关爱部下,亲自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杨静主持婚礼。内蒙古画报社传达室,光棍汉老付50岁上找了媳妇,我和画报社的同事为老付在一个小饭馆举办隆重的婚礼,谁也没有通知玉平,身为局长的玉平听说后,放弃重要活动赶去为老付贺喜。 石玉平、额博、阿宝音陪同中摄协书记王郑生在西乌旗牧民家送文化下乡。 石玉平、额博陪同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段志强,原内蒙古文史馆长张建华在巴彦淖尔观看石玉平摄影展。 石玉平、云文广、赵如意、刘永生、额博出席贺福元摄影专集首发仪式。 斗转星移,苍桑巨变。抚今追昔,我从一个集体厂的工人,到画报社的记者,玉平送我到大学深造,给我在事业上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我能够纵横大漠草原,尽情书写大美内蒙古,用镜头纪录、讴歌内蒙古的发展巨变,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与玉平的培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我是幸运的,有幸在内蒙古画报社工作,有幸在玉平麾下,接受他的指导,在生活事业上得到他的关心帮助,常能近距离聆听教诲,目睹风范,受益匪浅。他的人格魅力,艺德人品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石玉平对张立忠司令、额博说:玩艺术最高的境界是思想知识。 石玉平、王新民、贾勋、额博在塞上老街考察。 创作中的石玉平 石玉平美术摄影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额博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主席。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内蒙古赋 天宇浑茫兮盖八方,行空无限兮地无疆。云横巨野家何在,碧落穹庐是故乡。 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 一份展示内蒙古旅游摄影成果的在线读物 neimenggulvyousy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治疗白癜风外用药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ly/118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