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丰镇市 >自由发
时间:2018/5/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包头发现者联盟·FINDER

发现包头的美好

探寻东河槽

是的,就是这里!

东经.°,北纬40.°,海拔m。

我,已经站在了这条阴山峡谷的制高点!

转身回望,山色迷蒙的近处,有战国时期的长城、有秦朝的堡垒、还有汉代的烽火台。有那么厚重的历史遗迹作为背景,心情如何能够轻快起来?

我,像一匹来自北方草原的狼,独自越过长城,行走于阴山深处。这条峡谷,直通山前平原,直通黄河北岸,那里远比草原温暖与富饶,那里似乎满是传奇与希冀。然而,我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呢?心底一片茫然!

向南凝视,对于远方的向往、对于远方的恐慌,让原本锐利的眼神,变得有些迷离。

不多想了,还是上路吧。凭借敏锐的性情,去发现、去感悟……

制高点的南侧,是石拐工业园区的水泥路。

塞外寒冬,北风凛冽,阴山的树木低矮而稀疏,无法大量伐薪烧炭。蒙古人的火盆与热茶,是靠平时积下的干牛粪;汉人的热炕与炊烟,则要靠埋藏在地下的黑色煤块。

阴山深处,有一个叫做"石拐"的地方,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清朝后期,随着煤炭的采掘与出售,渐渐热闹起来。

从老包头到石拐,是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并不宜于车马通行。于是,驮着煤筐的毛驴,就成了峡谷之中络绎不绝的景象。

如今,这条山路铺着铁轨、通着公路,早已改变了容颜,就连旧时名称也消失无踪了。现在,人们都把它叫作"东河槽"。

然而,缘于那段维系着热炕与炊烟的久远记忆,我更愿把它称为"乌金古道"。

制高点的北侧,是包石铁路(包头东站——石拐)。

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

年10月17日,侵华日军进占包头。

短短几个月,日军横扫中华大地,攻城掠地,战绩骄人,极大的宽慰了皇那颗忐忑的心。然而,中国实在广袤,日本所能动员的人力、物力日益捉襟见肘,于是,大力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石拐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自然被这些入侵者所青睐。

年11月,沿着这条阴山峡谷,一条铁路由包头东站向石拐渐渐铺展。这条铁路,主要用来抢夺石拐的煤炭资源,全长43.19公里,计划费用7亿日元。

修筑铁路,工程巨大,需要大量劳工。当时,包头作为"西北商业重镇",人口密集,本应是日军大肆抓捕劳工的好地方。不过,侵华日军将包头视为重要的挺进基地,希望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多少要有些"中日友好携进"、"大东亚共荣"的气象。因此,修筑铁路的劳工,一部分从高丽(朝鲜)抓捕而来,一部分以"高薪招工"的名义从山西雁北、内蒙丰镇与凉城等地骗来。

那一年,日军从高丽抓来不少面黄肌瘦的朝鲜人,充当建铁路、采煤矿的苦役,大多圈禁于石拐矿警大队,也就是后来的旧石拐小学。吃惯了大米的朝鲜人,在这里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发霉的高粱窝头。被抓时天气尚热,只穿着单衣,到这里时天气已冷,却没有任何御寒衣物,只得捡拾那些装过水泥的牛皮纸袋,紧紧地裹在身上。

包头与石拐的居民侥幸逃脱了劳工恶运,乌金古道附近的松、柏、榆、柳却遭野蛮采伐,做了铁轨枕木、做了矿井支柱。原本郁郁葱葱的大青山,变得光秃秃,不但野狼远遁,就连野兔、野鸡也难觅栖身之处。

掮起行囊,出发!

我下到沟底,沿着包石铁路行进。

前方不远处,是座已经废弃的车站——后坝车站。

包石铁路的主要货源为包头矿务局煤矿运出,包头矿务局破产后货源极少。本线也曾有早晚两对包头东至石拐客运列车,后客流减少停运一对,年左右因为本线停运,客运业务全部停办。现在全线停运,只有车站留有值班留守人员。

向东徒步米,遇到了此次"探寻东河槽"之旅的第一个村落——魏君窑村。

其实,当地人更习惯把它称为“魏君窑子”。

在此,得跟外地的朋友们声明,这个"窑子",可不是过去北京八大胡同的烟花柳巷,它是地名的后缀,如同"村"、"庄"、"屯"。

好端端的地方,干嘛偏要叫个"窑子"呢?

说来话长,清朝中期,"严禁汉人北出边塞"的法令日渐松驰,晋陕贫民掀起了"走西口"的浪潮,纷纷闯过杀虎口,前往蒙古草原垦荒。朝廷无奈,只得顺势放宽出塞禁令,但是要求汉人"必须春去秋回,不得起房造屋,不得娶蒙古女人为妻……"

人,总得有个栖身的家呀,就连野兽也有一个洞呢。因此,只好学了那土拨鼠,就地打洞。先向地下挖个一米深的宽坑,再沿着坑的四围筑起半米高的干打垒,最后在顶上盖些枝条茅草。这样的家,当然没个房屋样子,"走西口"的山西老乡把它叫作"窑子",虽然比不上老家的窑洞,起码可以遮避些风雨。人,又是喜欢扎堆生活的,一个“窑子”建起,移民聚拢过来,逐渐形成村落。后来,禁边令彻底废除,窑洞、砖房、四合院陆续起建,但以"窑子"命名的村落已经叫惯,就这样沿用了下来。

于是,包头就有了许多的"窑子",魏君窑子、鸡毛窑子、开洲窑子、留宝窑子……

魏君窑村的老窑洞

《东河文史(第4辑)》(年11月)登载了章瑞炽先生的《后营子乡村史、村名考》文章,讲述了许多村落的村名来源、居民祖源,是一篇难得的人文史料。

如今,随着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当年属于九原区后营子乡的村落,有许多已经划归到了石拐区,甚至改变了村名。

这次行程,我将摘录《后营子乡村史、村名考》的相关资料,为东河槽(乌金古道)留些历史的记忆,也不枉章老先生的一番良苦用心。

魏君窑村,因最早曾有姓魏的住所,所以得名。魏家早已无人,只剩祖坟,坟上尚有石人、石马,墓碑已丢失。高家祖籍陕西府谷,来此已十几代。郝家祖先夫妇籍贯分别为河曲和府谷,来此已八、九代。

魏君窑村的旧窑洞

此后的行程,铁路早已废弃,土路少有人迹,越向深处越是寂寥。虽然沿途也有村落,不过,居民大都迁往城里,听不到多少鸡鸣犬吠,我那一手投石打狗的绝技,全然派不上用场。

沿着古道行进,大多数路段荒芜而干旱,两侧山峦点缀着稀疏的草丛与灌木,远没有江南那般的葱郁绿意。可是,走得久了,看得深了,会从心底油然生出几分苍凉与萧索的况味。身处此情此景,不难感悟为何北方多出慷慨悲歌的猛士,也不难感悟中国国歌中的那种悲怆、抗争与奋进。

邂逅山鸡

沿着东河槽(乌金古道)继续行进

塞北初春,东河槽的两侧绽放着许多的山桃花。可惜,前几日遭逢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加上冷风劲吹,花瓣颇受残损。然而,这些山桃树犹有不少含苞欲放的花蕾,在这个属于它们的季节里,等待着灿烂盛开。

山桃花

小东瓜村,曾名"小董瓜",位于大东瓜村北约一公里,因该村比大东瓜村要小,所以叫此村名。山沟里盛产煤炭,解放前便有少量开采,至今仍有大队煤窑。最早来此的李家,祖籍山西河曲,至今已有十四代。边家祖籍陕西府谷,来此已八代。

大东瓜村

大东瓜村,曾名"大董瓜",因最初在此曾有一个姓董的以种瓜为生,所以才叫此村名。最早来此的辛家,祖籍山西河曲,至今已有十代。吕家祖籍山西河曲,来此定居已有十几代。程家祖籍陕西神木,至今已有八代。辛家和吕家两大户,于乾隆初年便集资在村内建起一所古庙,解放后被拆毁,今西禅房(为三孔石窑)尚完好,东禅房已破损不堪。

青山村

井子沟,村落建于一条沟里,因有一眼水井,便取此村名。沟里盛产煤炭,早在一百多年前便建有小煤窑陆续采煤,至今仍有大队煤窑。最早来此的赵家,祖籍陕西府谷,至今已有八代。李家祖籍山西祁县,至今已有六、七代。

皂火沟

皂火沟,最早来此的倪家,祖籍陕西府谷,来此已八代。李家祖籍陕西兰县,来此已七、八代。朱家祖籍山西祁县,来此已六代。

这条峡谷之中,中间是清代的乌金古道,右侧是民国的包石铁路,左侧是近年修建的包石一级公路。

岁月在这里交融,车水马龙的繁荣,归属于现代公路,仿佛作着社会进步的注解。

从皂火沟继续行进,大约余米,东河槽划出一个大大的转弯,我也攀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坡。

眼前,出现了两个洞穴,它们就是"鸡毛窑子石窟"。

鸡毛窑子石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于年9月。

文物保护碑上写着:位于石拐区后营子乡鸡毛窑子村北小山南坡,开凿于明清时期。石窟坐北朝南,共2窟,东西并列,相距2米。东窟内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现在部分画面已脱落,残留面积23平方米。西窟西侧的崖面上分布三处石刻文字,面积分别为9.4、6.2和0.7平方米,石刻文字为蒙文和藏文,刻记内容为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文字清晰,保存较好。对于藏传佛教在本地区的传入与流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信仰,总是被人们所铭记,刻于心,刻于石。

敦煌、龙门、云冈,三大石窟,雕刻下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千姿百态的造像,有着朝代更迭、艺术替进的印痕,也纪录着佛教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影响与精神塑造。

这样的影响与塑造,即使远在阴山,也有深深印记。

在东河槽(乌金古道)的西侧,也有两处佛教修行者的石窟。不过,年代即晚,又没有精美的造像,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着。

东侧洞窟,岩壁上抹了厚厚的泥,又涂了一层黑漆,然后用白垩绘出一尊又一尊的盘膝佛像,整齐地排列于四壁。不过,佛像太小,勾勒太简单,有佛教的庄重,却没有艺术的精巧。据说,它叫作"千佛洞",我大致估算了一下,确实有近千尊。

东侧窟内,用泥厚厚地涂抹四壁

壁上绘着数不清的小佛像,依稀可辨

西侧洞窟,空空荡荡,岩石嶙峋,一派原始风貌。

西侧窟内,完全裸露着岩石

相传,曾有一位中年喇嘛在此修行,白天在佛洞中打坐,晚上在石洞中安歇。他摆了一个小笸箩在古道边,来往的拉煤人看到时,便摸出身上的干粮,掰下一块恭敬放入。小笸箩每两天出现一次,每次在午前取走,取时总有一个小小的仪式,清癯的喇嘛双手合什,面对古道念念有辞。路过的人,也总会勒一下牲畜的嚼子,放缓步伐,轻轻走远。

就这样,中年喇嘛两天食一餐,每天画一佛,约摸过了三年光景。

当洞壁上的佛像画满,他又手执锤凿,在洞窟外的石壁上叮当敲打。有人询问,刻的是些什么,答曰:佛家真言。看上去并不像方方正正的汉字,便又问,答曰:藏文与蒙文。

拉煤人读过书的极少,听说喇嘛竟懂两种奇异的文字,愈加敬佩。于是,在阴雨连绵的日子,或正月封窑的日子,常有人特意前往洞窟,奉上一小包干粮。

不知是哪年,叮当的凿声停止了,小笸箩也数天未见。有好奇者爬上小山包,向洞窟内探望,喇嘛不见踪影,经卷与用具也消失了。

那一天,在距离鸡毛窑子石窟不远的山坡之上,听牧羊人讲完这则似真似幻的旧事。我回头望望洞窟,想着中年喇嘛的清修与坚韧;低头望望古道,想着拉煤人的苦累与困窘;再想想自己的懈怠与贪求。虽是塞北四月天气,身上竟有些羞愧的微汗。

上一次,我还曾嫌弃那些佛像绘制得粗糙……

从鸡毛窑子石窟的洞口,眺望乌金古道

当年,是怎样的一个苦行僧,避开尘世的喧嚣,沿着东河槽(乌金古道)遁入深山。

一笔一笔地绘着佛像,又一凿一凿地刻着经文。收工的夜晚,对着一轮明月,他的心底该有怎样的澄静与愉悦?

宗教的力量,无形却又宏大!

这个角度,是不是曾有苦行僧的深邃目光?

阴山小虫(自由发·发现者联盟签约作家、自由发APP文化在线频道签约内容创作人)

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男人,曾经混迹医药行业,如今返回内蒙包头,专注于本土历史人文的整理与解读。愿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包头发现者联盟由“自由发”新媒体矩阵发起成立,聚合包头市在文学、互联网、生活、时尚、汽车、餐饮等领域具有创作能力、富有创造精神的达人们。搭建一个区域性内容创作、输出、传播平台,并实现内容与价值的良性交互,实现作者、读者、传播者间的无缝对接。

自由·开放·分享

扫描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哪里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dl/26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