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庄 网络配图 大致位置在今大庄科或其西稍一带,《丰镇厅志?卷二?形胜》中猜测在帽儿山村,存疑,与史料记载的特征不符。在金代即有此村庄,元代归宣宁县辖,明代前期归大同县辖。《读史方舆纪要》:“大同府……北至废宣宁县猫儿庄一百二十里”,此地是草原民族与汉民的贸易点,一直延续到明末,一般是民间贸易。明代永乐元年在此筑堡,称猫儿庄堡,“周二里四十步,其北二十里有口子,本卫哨马营(见《大同府志》)”。公元年旧历七月“土木之变”前,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隆庆议和”后,开放马市,猫儿庄的贸易开始衰落。 威宁口 网络配图 今隆盛庄一带的山口,南距猫儿庄二十里,迤北属元代威宁县境,金代称银瓮口。清顾禹祖《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威宁口,在阳和卫西北七十里”。明代筑有口子墙,“宽五十步,高一丈二尺”。 红娘山 网络配图 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四?山川》称之为红梁山,位于黑土台镇常山窑东部,后人讹传成“红娘山”。主峰海拔高程米,山体呈赤赭色,不生草木,为古火山。 洞儿沟 网络配图 今新城湾乡东部潘家圪塔迤东北的一条长沟,今称潘道沟。明代王士琦《三云筹俎考》中提到过此地,极冲也。 石燕庄沟 网络配图 今黑圪塔洼南部蛤蟆石沟村迤南的一条沟,沟里的泉水流向西南部汇入饮马河,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中提到过此地,为极冲,当地人现仍称作石燕庄沟。 阳和口、将军口和阳和后口 阳和口长城,在守口堡一带。 明代称守口堡一带的山口为阳和口;迤北二十里有将军口,即今浑源窑乡西施沟村南的山口,明代筑有石墙,墙高两丈,村西山上有一墩台,名将军口墩,嘉靖二十九年所筑的偃月形边垣经将军口东山止;由此再往东北二十里有一山口,名阳和后口,明代曾属高山卫辖,汉代称高柳塞,即今浑源窑乡二道边村南的山口,南北六十步,明代筑有石墙,高二丈八尺。明正统十四年(年)七月,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和都督同知石亨率军三万与瓦剌部蒙古军战于阳和,全军覆殁,宋、朱阵亡,石亨战阳和后口败绩,行都司许贵力战得出。 抢风崖 雍正《阳高县志》上的插图,所标的“抢风崖”在今官屯堡乡鸳鸯嘴村西。 有两处,①在阳和后口,即今对九沟乡二道边村西部,《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之六十九》:“大同镇迤北自镇边堡东暗门头,抵阳和后口抢风崖……”。 ②在今官屯堡乡鸳鸯嘴村西部向南突出的山体,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六》:“镇川堡……,抢风崖东四十里乃大同东路之险厄也”。明代大同东路东起永嘉堡,西止靖虏堡(镇宏堡),抢风崖迤东四十里就到了阳高开山口一带,地势险要。 峨沟 网络配图 在对九沟乡,明代即称峨沟,是蒙古人的牧地,“酋首屹力哥倘不浪等部驻牧”。 旋鸿池 网络配图 在今新五号东北部、忻州营周边一带,北魏时有一巨沼,“南北四里,东西二里”,明代称作葫芦海,大约在清代中后期干涸。 牛心山 牛青山 今名牛青山,红砂坝东南7千米,海拔高程米,清代丰镇八景之一,明初大边由此经过,顶部筑有“牛心山墩”。 柳河 网络配图 明代柳河即今丰镇旧城东饮马河,源头在今九龙湾西部,清初称齐齐尔汉河,属太仆寺右翼牧场。《三云筹俎考卷之三》:“镇羌堡……边外柳河、山海子等处,酋首黄金榜实、威静倘不浪等部落驻牧”。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六?关隘》:“宏赐堡制……,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柳河尖山”。“十二墩”指从宏赐堡起迤西到左云县徐达窑止之内边十二墩,在今新荣区里场村北,北对柳河尖山,尖山即今城北四十余里、九龙湾水库东南(万宝庄村南)的尖子山,北临柳河。又成化《山西通志?卷三》云:“黑山儿墩十里至柳河尖山墩”。这里的“黑山儿墩”指东边墙村东面的墩台。 关头堡 关头堡即今官屯堡,谐音,明宣德年间筑堡,周二里余,嘉靖年间放弃,堡已毁损无遗,名称却留传至今。当地老年人之口语仍称此地为“关头”。 野口 拒墙堡北面的野口门 野口亦称野口门,今聚宝庄镇南部砖楼沟村西南一里余、拒墙堡稍北的沟口,嘉靖二十七年(年)八月,顾相率军在弥陀山茨林墩中蒙古兵的埋伏,大同总兵周尚文率部救援,在野口与敌相持一个月,敌方退。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六关隘》:“宏赐堡制……,又西为十三墩,北直野口门,门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拒墙堡分边十三里九分,边墩十七座,拒墙口(野口)是第八墩,迤西第九墩在九墩沟沟口,十一湾村的沟口是第十一墩。宏赐堡所辖之内边第十三墩在今大同市新荣区里场村西的内长城线上,北部斜对野口门。 望城坡铺 清代望城坡铺遗址 在今新城湾乡小黄土沟村西南一里,遗址已辟为农田。乾隆43年大同镇总兵在丰镇厅分汛设铺驻防,设“僻路塘汛二十处”,望城汛铺是其一,设有兵丁8人,称汛兵,其中马兵2人,步兵6人,负责巡逻检查,护卫行人,缉拿要犯,传送公文。 平山 平山 今红砂坝镇西边墙村一带,山顶平旷,明初大边由此经过,村北有石泉墩,平山墩在西边墙村西五里。 水泉滩 网络配图 水泉滩即今丰镇西滩,明代《宣大三镇图说》载:“拒门堡边外水泉滩、周家岭一带……”。周家岭在今凉城县后营子乡东北十五里。周家岭墩东距水泉墩(在今波罗台村内)不足十里。 口落川 网络配图 今凉城县天成乡樊家圐圙迤东到丰镇市聚宝庄水库一带的平川。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上》:“……虏亦从乌石岭出口落川,往东南走。汉伏兵复追逐,虏益弃马牛馿走石梯岭,还趋黄土坡”。文中的乌石岭在今凉城乡后营子乡北部、上山子村西,顶部有石岭关墩;石梯岭在今凉城县十三号乡二十六号村东,上有石梯子墩;黄土坡在今凉城县天成乡北部碾盘梁一带,顶部有黄土坡墩。 墨谷口 阳和口明城 今阳高县守口堡一带的山口,明代称阳和口,长城外即是今丰镇市境;金代称墨谷口,因土石皆为黑色。金崇庆元年(年),奥屯襄为元帅左都监,救西京(今大同)至墨谷口被蒙古军全歼。 柳沟 网络配图 西起今元山子乡北吉燕村,东南至守口堡的一条长沟,达四十里,明代称柳沟,嘉靖三年大同巡抚张文锦下令筑柳沟、桦沟、水寺口、宣宁、乃河等五堡,引发了大同兵变,嘉靖二十五年重筑,更名守口堡。(《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一》载:“前御史张钦奏复水口[1]、宣宁[2]、黑山三堡:臣复议于东添柳沟堡于南和界[3],西添桦沟堡[4]于左卫北,然离镇颇远,请于三四十里间中路驴间[5]、西路窑山[6]、东水路尽头[7]三处先筑墙堡,各镇实官军五百名,外设把总一员,督理耕守,然后由近而远,渐复关头[8]、红寺[9]、沙河[10]以及水口等处,则犄角形成,边境益拓。” 注解:[1]水口,即水口堡,后称镇羌堡;[2]宣宁,宣宁堡,后改称拒墙堡;[3]南和界,即南阳和口界,今阳高县守口堡一带。阳和后口在今丰镇市对九沟乡二道边村一带,又称将军后口,属高山卫辖。[4]桦沟堡,今左云县北部宁鲁堡;[5]驴间:即胪圈,今称北榆涧,当地老年人习惯称“驴圈儿”,村南有胪圈堡,后改称榆涧堡,在大同市北边,今国道经此;[6]窑山,指大同新荣区大窑山村,村南有窑山堡,村东南有窑山墩。[7]水路尽头,即水尽头,今新荣区镇川堡村;[8]关头,即关头堡,今丰镇市官屯堡;[9]红寺,红寺堡,后改称宏赐堡;[10]沙河,即沙河堡,今大同新荣区镇河堡。 《三云筹俎考卷之三》:“靖虏堡……。边外柳沟、大尖山等处,酋首把都儿、捨金、满骨素等部落驻牧。”靖虏堡在“隆庆议和”后改名镇宏堡,属今阳高县长城乡,“边外柳沟”即今元山子乡东南部的那条长沟,“大尖山”指今大庄科东南七里的盘羊山,顶部呈锥形,清代称五烟图山。今镇宏堡北面正对柳沟内之元山子乡之五犋牛沟村。 可可乌素海 清代丰镇厅地图上所标示的可可乌素海,亦称葫芦海。 在今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南部,民国年间逐渐干涸,辟为耕地。清代此地属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头苏木,丰镇厅亦兼管正黄旗事务,呈“一女嫁二夫”之象。可可乌素的蒙语含意为“碧蓝的水”,分东海子和西海子,两头大,中间窄,形似葫芦,故名。或译作考考乌素,今译呼和乌素。《丰镇厅志》有图标示可可乌素海,明代称山海子,清代亦称作葫芦海,向南溢流进入奄遏沟(盐淖沟),经红砂坝到永旺庄归入丰镇饮马河,民国时可可乌素一带属丰镇县辖。 菱角海 网络配图 在隆盛庄北部,察右前旗史料称之为大河湾湖,形似菱角,民国年间干涸。《丰镇厅志?卷二?山川》云:“牛心山……,堑外陟巅北眺,则威宁、菱角、葫芦诸海了了可辨”。威宁海即今黄旗海,葫芦海即可可乌素海,那时站在牛青山顶端,可看到这大小不等的三个湖泊。《丰镇厅志?艺文》载有王瑞庵的诗“北海腾蛟”,即描写菱角海的壮观景象。 乳海 网络配图 清代称隆盛庄南部安家卜海子为乳海,民国时称“城土海”,明代史料称“屯海子”,今已干涸。 新城湾 网络配图 《归绥道志?卷五?十二厅治考?宁远厅》云:“得胜口设立蒙古理事通判一员,驻正红旗之新城子湾地。……得胜口二十里正红旗新城子湾设立镇宁所千总一员。”这是雍正十二年设立的,后来大朔理事通判由阳高移驻得胜堡边外新城子湾;乾隆十五年,裁汰千总署(乾隆廿六年,镇羌堡把总署移驻丰镇),阳高管粮通判改为丰镇理事通判,移驻新城子湾(即今新城湾村)。可见镇宁所最早设立在新城湾,后来才移驻留云山下衙门口村。民国时期,新城湾官署旧址仍存,设有围墙。 四美庄 网络配图 乾隆34年()宏赐堡把总署移驻四美庄,官署筑有墙垣,东西米南北米,至今犹存。该把总署在光绪二十九年裁汰。 庆葛卡伦 网络配图 庆葛卡伦:即今红砂坝镇陈相沟,卡伦是蒙古语Karuul的音译,意为台、站、哨所;庆葛是蒙语“欢乐”之意。清雍正年间,在北方许多山口要道设立卡伦,常驻兵丁,具有稽查、征税、巡防和传递公文等功能,民国时曾设庆葛卡伦乡。 隆盛庄 乾隆三十三年,隆盛庄一带是放垦点,且又是南北商路必经之地,此地村落很快扩大,人丁兴旺,取代了南部二十里的猫儿庄。光绪三十一年,张皋巡检司移驻隆盛庄(见《光绪实录卷之五百四十六》),说明此地的地理、经济状况是优越的,已发展成商业重镇,街道上买卖字号鳞次栉比,商人和手艺人结成不同的行社。年筑起了堡墙,周六里,高一丈二尺,设有七个门。庄内不乏中式传统建筑,俨然是一座小城堡,南庙和回教的清真寺颇有名气。当时蒙古人称之为“隆兴浩特”。 大坝山 网络配图 在今聚宝庄镇西北部,明代称大虫岭,清代称大坝山,向西延伸到今凉城县十三号乡。《三云筹俎考北东路参将分属图》:“拒墙堡……,边外平山,大虫岭等处,俱酋首歹成台、耳六蛇进等部落驻牧。”平山在今西边墙村一带,山顶平旷,又名山冲梁。 巴总营 网络配图 乾隆二十六年(年),镇羌堡把总署移驻丰镇,曾在二卜洞山下驻扎,故名。把总,职正七品,亦称百总。 大盐洼 网络配图 今黑圪塔洼东面王家营周边的洼地,旧盐洼在今新五号南部曹家洼到太平庄的洼地,见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六关隘》:“镇川堡制……,又西为九墩(今官屯堡乡十五坡村南),北直大盐洼、旧盐洼,南直镇川堡。” 小盐洼 黑圪塔洼村周边的洼地,清初称此地为台哈窝儿,迤东可达大盐洼。 土塘山 网络配图 今黑圪塔洼南部、上营子村南面的一座山,呈南北走向,土脉肥厚,山中有一凹地,故名,西侧是石燕庄沟。《大同县志?卷六?关隘》曾提到此山。 子濠沟 网络配图 在今官屯堡乡最东端之新安营东侧,《三云筹俎考东路参将分属图》中标有子濠沟,此沟迤南经镇宏堡(靖虏堡)西侧。 碾儿沟 网络配图 今官屯堡乡东部正庄凹、红树沟延向东南的一条沟,见《三云筹俎考》。 庄儿沟 网络配图 今元山子乡宋顶背村迤南的一条长沟,达八里,南至长城边上十墩村。 杏园儿极冲 网络配图 在今阳高县长城乡十墩(镇宏堡分边至东向西第十墩)村西,村西有一沟口,即庄儿沟沟口,便是杏园儿极冲,长城横跨沟口,边垣外即是今丰镇市地界,此沟南北向长达八华里,北端在今元山子乡宋顶背村。 旋风梁 网络配图 在元山子乡宋顶背村南的一道南北向山梁,迤南延绵达八华里,在庄儿沟西侧,南端到达长城边,直对靖虏堡(镇宏堡)。详见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 北车房 网络配图 在今官屯堡乡韩家营到阳高县长城乡(二十六村)之间的平旷地带。北车房西南部是南车房,在镇边堡一带,详见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 洞子沟 网络配图 今称大沙沟,在今官屯堡乡,北起正北沟,南经大沙沟、黑土墩到鸳鸯嘴。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大同县长城东起镇川堡,西止拒墙堡。镇边堡制:……又西为九墩,北直洞子沟。”镇边堡第九墩在今官屯堡乡鸳鸯嘴村南。 高柳塞 网络配图 在今浑源窑乡二道边村南的沟口,《山西通志?卷十一》:“汉高柳塞在阳和北八十里.”明代称阳和后口。汉代高柳县治在今阳高县李官屯西北。 常乐驿站 网络配图 在今巨宝庄镇西南部三泉村,年在此发现元代“常乐站印”,并刻有“中書禮部造至元五年十月日”12个字,此地处于山凹,是必经之路,应是元代大同路常乐站所在地。 关子沟 网络配图 在今浑源窑乡,东起西沟门村,西止小饮马沟,长二十余里,沟北侧三道洼村筑有关子沟墩。《大同县志?卷六?关隘》载:“镇边堡制:……,又西为三墩,北对关子沟”。“三墩”在镇边堡稍北的长城线上,《三云筹俎考?北东路参将分属图》标有关子沟墩。 清凉山风洞 网络配图 在今阳高县守口堡东北十五里清凉山顶,清代属丰镇厅辖,即丰镇八景之“云门古洞”,而早在雍正年间编撰的《阳高县志》就把此地列为阳高八景之“神谷藏风”,传说与天镇孤峰山(风神山)石洞相连。年11月察哈尔省撤消时,将阳高县北界属兴和县的分水岭,白柳沟等13个村庄划入阳高县,至此,清凉山亦划入阳高县。 青陂道 网络配图 有两种说法,①西起官屯堡乡鸳鸯嘴,东到阳高县西北开山口的一段道路,达四十华里,南有纥真山(采凉山),北有青陂山(在清代,守口堡东部的山脉叫云门山,西部的山脉叫阳云山),辽代属长青县,两山中夹有一条通道。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道,暮上白登台”,即此。从开山口出发到今大同东北的白登山(马铺山)是一天的路程。《新唐书?志第二十九》云:“云州云中郡……有阴山道、青陂道,皆出兵路。”②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十一》:“抢风崖迤北地即唐青陂道,……”。今今浑源窑乡二道边北部的山沟即是唐代的青陂道,为出兵路,抢风崖即二道边村西的山崖。 威宁海 黄旗海 即今察右前旗黄旗海,清代丰镇厅兼管此地,民国时属丰镇县辖。北魏时称乞伏袁池,辽、金称白水泊,元明时称威宁海、屺儿海,清代称乞儿泊、二苏木海。 赛拉马克特不黑 网络配图 在今红砂坝镇西部、九龙湾河北部,西南大致以庆葛沟(小前地到同家坡的一条长沟)为界,大圪塔、二圪塔迤北的地带均属此地,直到清末,一直是蒙古族的牧地。清末有商家在开花山西麓(鸡架山下)设有“大兴运”货栈,与蒙古牧民贸易。 衣马图山 网络配图 明清时的蒙语名称,今称大盘梁,海拔高程米,在元山子乡南部,是汉代雁门山的西段,东段是今阳高县北部的云门山。古代此地有一种野生羱羊,“衣马图”意为产羊之地。 乌石岭 网络配图 在今聚宝庄镇天字村西,主体部分在凉城县境,主峰上有明代墩台石岭关墩,今称台子山,山体呈黑色,故名。 平土山 网络配图 今称平顶山,明代史料称平土山,在浑源窑乡北部,主峰海拔高程米,山上有明代所筑的平土山墩。 大尖山 网络配图 清代称五烟图山,今称盘羊山,明代称大尖山,在大庄科东南7华里处,主峰高米。 石元山 薛刚山 石元山即今旧城东薛刚山,曾有古寨址。 大庄科 网络配图 乾隆三十二年()在此地设巡检司,朔平府威远堡巡检移驻大庄科,直到光绪十二年()巡检司移驻二道河(今兴和县城),历时年。所筑的多座庙宇(关帝庙、龙王庙等)颇具规模,均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张皋 清初形成的驿站,系外蒙古与内地贸易的必经之地,乾隆年间形成集镇,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乾隆四十年()高庙子巡检司移驻此地,正式命名为张皋镇,后来兴起的隆盛庄之商贸地位取代张皋,在光绪三十一年巡检司移驻隆盛庄。民国年间,张皋仍属丰镇县辖,年1月,张皋镇划归兴和县。 云门山 阳高云门山 在阳高县北,今我市浑源窑乡之木炭窑、杨窑、西长坡、峨沟、连石窑等村均在云门山区,云门山之主体部分今属阳高县,清代属丰镇厅管辖。云门山在秦汉以前称雁门山,雁门郡名称即由此而来,今代县雁门山那时称句(g?u)注山。唐代称云门山为青陂山,山脉向西延伸到今丰镇市元山子乡南部之红娘峪,辽代属长青县辖。守口堡西部的山脉在清代称阳云山。 焦山 网络配图 明代称三台道山为焦山,清代焦山尾村即是今新城湾乡南黄土沟村,北临饮马河,南临望城坡。 小草地 网络配图 在今三义泉乡永昌茂北,《丰镇厅志?卷二?山川》云:“小草地河东南流会车道、白塔沟、喇嘛沟、衚衕太诸河合流,注于九龙湾河。” 喇嘛沟 网络配图 在红砂坝镇东边墙村南,迤东北达九龙湾河,明初大边横跨沟堑。夏秋时节,山体碧绿,石壁嶙峋,幽谷鸟鸣,雨至云先罩,云雾缭绕,不失为小景致也。 大坝沟 网络配图 有两处,①东起聚宝庄镇西十八台西北之后河湾,西北至凉城县十三号乡之四十号村,长约二十里,位于大坝山区。②察右前旗土贵镇沟口子村,迤南经牛窑沟到丰镇市隆盛庄镇二十二号村的一条长沟,长约二十里,中段有一自然村,即大坝沟村。 卧云山 网络配图 在今红砂坝镇陈相沟南部的一道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长达六公里。山南麓有闫家山村闫姓祖坟,碑文提到臥云山和圣水泉,圣水泉即今芦四沟一带,当年泉水涌流,时过境迁,此称谓当地人已不知晓。 呵卢苏太 网络配图 即今三义泉镇海流素太,清康熙二十七年()钱良择随钦差大臣出使俄罗斯,曾路过此地,在《出塞记略》中有记载,并记载有“台哈窝儿”,即今黑圪塔洼。 干柴洞山 网络配图 干柴洞山,在守口堡边外清凉岭之北,今连石窑南部。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吴宏世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治愈白癜风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