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已是93岁高龄的崔廷芳老人

“人在炮在目标在,有炮弹就要和敌机拼!只要你炸不死我,我就要把你打下来!”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兵的战斗誓言。年7月上旬,我入朝参战部队高炮团率先秘密赶赴朝鲜。在保卫当时朝鲜最重要的发电站——水丰发电站战役中,来自衡水市枣强县的崔廷芳作为指导员临时代替连长指挥战斗,与战友们并肩对抗美国远东空军。其所在的团经过8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成功粉碎美军炸毁水电站的企图。事后,苏军顾问拉弗利科称赞:在这次战役中,美国投入的兵力超过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兵力,中国人民志愿军仅用一个团的兵力就取得了一个了不起的大胜利!

高炮部队率先秘密入朝

10月19日,记者见到了国网衡水供电公司离休干部崔廷芳。年出生的崔廷芳17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得知记者要来采访,已是93岁高龄的崔廷芳提前亲笔写下了5页回忆手稿。串联起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交融与变迁。

“我们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到天津后改向东走,出了山海关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年7月上旬,时为华东特纵高炮3师18团6连电话班班长的崔廷芳,当时只有23岁,行军路上,没有人知道要去哪里。“部队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后,大小车站群众人山人海,看见‘欢迎东北野战军胜利归来’的标语。列车到达沈阳后向东南行驶,跑了一天一夜到达灌水车站,前方大桥在二战时期被炸坏,战士们下车蹚水过河,跑了一天到达辽宁省宽甸县拉古哨。天太黑,不知道是村是城,我们穿街而过。最后停下的地方,满地都是沙石,耳边‘呜呜’地响,不知道是什么声音。”崔廷芳回忆,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发现发出“呜呜”响声的是一座拦河大坝。在鸭绿江边,部队临时改编。崔廷芳任防空高炮部队团2营6连指挥排副排长。8月中旬,部队到达了江对面的朝鲜境内。这时,他们才被告知,本次任务是保卫水丰发电站。

崔廷芳老人讲述当年战斗情景

水丰发电站在当时是世界上四个大型水力发电站之一,靠中国一侧为辽宁省宽甸县长甸镇拉古哨村,靠朝鲜一侧则为平安北道水丰镇,供给着整个北朝鲜和我国辽宁省的电力,战略意义非常大。据拉古哨村民回忆,水丰发电站是日本人侵略朝鲜时修建的,为的是掠夺中朝物资,整个水力发电系统历时20年才得以建成,当时不知有多少中朝两国劳工死在这里。水电站一旦遭到毁坏,以当时的条件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

炸不死我就要把你打下来

为保卫这座用中朝两国劳工尸骨堆砌起来的水电站,高炮团的战士们天天绷紧了神经。美国的飞机每天像乌鸦群一样绕着飞,战士们时刻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年冬天,山上的积雪有小腿深,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没有房子,战士们就住在山坡上。“晚上为了增加体温,就在阵地里跑,或者喝一碗胡辣汤。”崔廷芳说,直到年秋天,他们才住上帐篷。在饮食上,一天只吃两顿饭,早晨9点半一顿,下午4点半一顿,几乎顿顿都是小米干饭。有时候吃着饭,警报突然响起,战士们就把小米干饭往兜里一倒,一边跑一边吃。

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断断续续谈了八九个月,也没有按照美国人的期望谈下去。美军气急败坏地认为,只有通过有力行动才能迫使中朝军队同意美国所认为的“光荣的停战”。他们把目标锁定水丰发电站这张“王牌”。

两年来,美国远东空军炸遍了北朝鲜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高炮团左边看着保卫鸭绿江辑安大桥的高炮团战斗,右边看着保卫鸭绿江长甸河口大桥的高炮团战斗,天天陪着左右邻跑警报,日日喊“狼来了”,“狼”始终没来。“我们猜测,美国是计划占领朝鲜后,把水电站留作己用,所以才没炸。”崔廷芳说,日久天长,战士们打不上仗的急躁逐渐转化为思想上的麻痹。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年6月23日这一天,喊了两年的“狼”,真的来了!

“那天早晨7点半,部队正在动员战士们向‘文化’进攻(当时部队在作战之余发动战士们学文化),攻克‘文化碉堡’。这时,警报突然拉响。我说赶紧就位,原本要进入课堂的战士,赶紧进入了阵地,各个班奔着炮跑了过去。”战斗打响,连长赶巧没在作战现场,崔廷芳作为指导员,立即承担起指挥战斗的重任。

崔廷芳告诉记者,美国远东空军为迷惑欺骗麻痹我军,在战斗打响之前,实施了一系列佯动,还抢先夺取了水丰地区的制空权,战斗开始时我军处于被动地位。“美国使用的都是新型飞机。飞机从西北方向的山口进入,水平飞行后一升高就要俯冲下来,扔下炸弹迅速逃跑。”飞机的轰鸣声夹杂着雨点般剧烈的爆炸声,令人窒息,炸弹坠地带来的冲击波能在瞬间将树木连根拔起。此时的崔廷芳站在4门高炮中间的指挥掩体中,顾不得震天的轰响和纷飞的弹片,一心指挥战斗。

崔廷芳老人讲述打美军飞机情景

跑警报两年“狼来了”

崔廷芳所在的二营系37毫米口径高射炮,夏季温度高,打的炮弹多,射击时间一长,炮管就发热。大热的天,等它冷却下来再打,仗就打不下来了。然而,要换炮身管,需要有大卡扳手,战斗中去哪找扳手?

一架架敌机在头顶呼啸而过,打红了眼的战士们把上衣脱下来,裹上擦拭火炮的维护布,把炮管包起来,滚烫的炮管将衣服烧得冒烟,战士们用胳膊夹住炮管,两手攥住就去卸炮身管,战士们的胳膊和手掌上的皮肉烫得嗞嗞冒烟,一个个“嗷嗷”叫着,忍着剧痛将打红了的炮身管拧下来,换上新的,继续投入战斗!

战机轰鸣,硝烟弥漫,天昏地暗。激烈战斗中,一颗炸弹落在了9连指导员靳太志附近,他的腹部被弹片切开一个大口子,肠子流出了肚外。为了不影响全连战斗,他忍痛爬起来继续战斗,直到失血过多倒地牺牲。

“只要你炸不死我,我就要把你打下来”,看到昔日的好战友牺牲了,战士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热血沸腾的他们怒吼着,打出去的炮弹咆哮着,一架敌机像街头逃窜的老鼠,坠入山涧!战斗进入白热化,一枚炸弹伴随着与空气摩擦的尖叫声掉下来,一座炮架上的5名战士牺牲,只剩下班长李海胜和一炮手曹振华,负伤的二人悲愤交加,顾不得包扎,继续战斗。

炮火纷飞中,为了给前线运输弹药,团部的家属们也加入了战斗,女人们冒着横飞的弹片从车上卸下炮弹,一人搬不动一箱,就两个人抬。她们的英勇更激励出战士们的杀敌勇气。这时,医院养伤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和朝鲜女护士,也加入了战斗。战士们越战越勇,炮火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在猛烈的攻击下,敌机的投弹高度由低而高,投弹距离由近而远,命中率大大降低。有的飞机远远扔下炸弹后便立即逃跑了。

下午4点以后,战斗渐渐稀少,夕阳西下,一天的战斗结束了。在8个小时的激战中,敌机共向水丰发电站疯狂投弹枚,吨。团发射炮弹多发,共击落敌机8架,击伤10架。发电站中弹8枚,高炮阵地中弹5枚,我高炮部队伤亡66人。

崔廷芳老人在朝鲜受到的奖章和证书

盛赞志愿军取得巨大胜利

“我们团长一开始认为没有完成任务,战士们情绪都很低落。”崔廷芳回忆说。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到水丰发电站视察,在经过6连时,作为指挥员的崔廷芳作了汇报。

“他问我,你是政工人员,怎么能指挥战斗呢?我说团里经常提政工人员军事化,军事人员政治化。如果我不在,我们连长也可以讲政治课,讲形势课。他不在我也能指挥战斗。”崔廷芳向金日成讲述了指挥战斗的过程。金日成盛赞这支部队有战斗力,有战斗作风。

苏军顾问拉弗利科在听取战斗汇报后说:“像这样一座大型发电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定会有几个高炮师保卫。这里只有一个团,几百架飞机来轰炸它,发电站基本完好,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胜利!”然后,这位苏联顾问接着又用对比手法说,“没有平地显不出高山,美国轰炸这座发电站在兵力、威力上的投入,都超过了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的投入,这里一个高炮团就粉碎了他们炸毁发电站的企图,这可是个巨大的胜利!”

后来,经过修复,水丰发电站恢复了供电。打着如意算盘的美军,没能在这次精心策划的轰炸中实现原定目的和战略企图。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年7月27日,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后,崔廷芳接受了金日成亲自授予的“朝鲜军功奖章”。

崔廷芳老人在回国前拍摄的纪念照

老母亲两次赴朝鲜寻儿

在朝鲜的日子里,家人是志愿军最大的牵挂。“那时,我们只有20多岁,公开问是否想家时,没有一个人承认。当收到家里寄来的信,得知老家发生了水灾、旱灾,就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掉眼泪。”崔廷芳说。在电影《英雄儿女》中有这样一幕,由家属等组成的慰问团到朝鲜战场,志愿军与亲人久别重逢,那场景令人动容。年,崔廷芳的母亲曾独身一人赶赴朝鲜寻儿。

崔廷芳记不清楚当时与母亲见面的具体日期,甚至连季节都忘了,只记得那一天阳光明媚,映衬着树叶格外的绿。

“指导员,你母亲来了!”摸不着头脑的崔廷芳确认没听错后问道:“在哪儿呢?”战士回答:“后勤!”他一路小跑,在跟母亲四目相视的那一刻,被惊喜环绕的崔廷芳一脸笑容,他问母亲:“你咋来了?”而母亲,则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她仿佛没有听见儿子的话,眼里噙着泪水,目光久久停留在6年没见的儿子身上,一句话不说。崔廷芳走上前去,母亲用一双颤抖的手紧紧抱住了他。

据崔廷芳回忆,母亲当时给他带了一兜老家特产马连枣,后来被他分给了战士们。他在一个山洞里给母亲支了一个床铺,母亲住了十多天,又独自一人返回了老家。无法想象,从衡水市枣强县农村到朝鲜战场,一位54岁的农村妇女仅凭一封儿子从朝鲜战场寄来的信,沿着铁路线一边走一边问,坐了五六天火车,用一双被“旧社会”裹过的三寸小脚走到了朝鲜战场。这一路上经历了多少困难,已无从考证。

年,母亲又去过一次朝鲜。这一次,恰赶上崔廷芳所在的部队撤离,母子俩擦肩而过。当年9月底,崔廷芳撤回上海后不久,便收到了一封从沈阳火车站寄来的封信,原来是母亲找火车站工作人员代笔写的。这时,崔廷芳才知道,母亲再次去朝鲜找过他。

采访中,关于母亲第一次去朝鲜的经历,崔廷芳一开始并没有想起来。在老伴的提醒下,他才渐渐回忆起。然而,说起年6月23日那场战役,老人记忆依然十分清晰。那些已然忘记的和仍然清晰的记忆片段,勾勒还原出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也道出了战争对一个人的刻骨铭心。

崔廷芳老人在鸭绿江畔拍摄的纪念照

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

回国两年后,崔廷芳转业到云南一个水电站工作,后来调回了家乡河北。在朝鲜保护水电站,转业后建设水电站。老人的一生,都与供电事业结缘。平静的日子里,昔日的老战友们曾聚过几次会。

年,崔廷芳与几位老战友在黄山聚首。几位老人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聚会上,他们按照参军时间依序发言。“王长德说,我们是三次战争的胜利者;冯建国说,我们是三次战争的捍卫者;我说,我们是三次战争的幸存者。”说完,大家举起酒杯。“那杯酒,致敬那些长眠在异国战场的战友们;那杯酒,也致敬如今得来不易的生活。”话音落下,崔廷芳老人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我们当时都下了必死的决心:就是战死,也绝不后退!”崔廷芳说。在这种精神支撑下,面对当时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兵,当时大多只有20多岁的志愿军战士们无畏无惧,前一秒还在地下室昏暗的灯光下畅想未来,下一秒便在战斗中与世永别,有的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就长眠在了异国战场。

采访最后,记者问老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值不值?老人没做任何思考便给出了答案:“值!”他说,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安居乐业,必须要有安全的外部环境,他们这一辈人付出再多也值得。这,就是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

雄赳赳,气昂昂,转眼已过70年,如今,很多昔日的战斗英雄已不在人世,但他们那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勇精神,正激励着后辈人奋勇向前。他们的精神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垂不朽。

(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记者周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dl/204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