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不会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913307.html 说起知青,我对他们(她)情有独尊,影响之深,从他们的生活、劳动、和与群众的亲密相处,特别是娱乐方面,给村民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快乐。 一九六八年十月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虽然近初冬,还显暖意融融,一大早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着”金光大道”插曲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金典歌曲,打破了村中的宁静。生产队配了两辆大马车,六匹马头都系着崭新的红布条,预示吉利,车倌扬鞭直奔九龙湾公社所在地—壕堑,迎接生产队新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客人—知青。 这一批知青不仅有去河畔的,也有去其它村的,接了头车装好大大小小的行包,还有宣传队所用的各种乐器箱,因为这些知青大部分来至丰镇一中宣传队队员,共八男两女,满满的拉了两大车。青年们兴高采烈唱着歌向河畔村进发。 知青们还没进村,村民们敲锣打鼓,自觉排在马车的两旁,欢迎来至刚走出校门的知青。知青们的居住地点就安排在原文化站,有房有碹窑。生产队早已安排人烧热了炕头,软溜溜的油糕就等可爱的知青们的到来。 知青们安顿下来,生产队一一安排了活干,一颗炽热的心恋上这片热土。有的放牛,有的当车倌,有的当记工员等等,分工也不固定,闲暇之余不论在山上或在天地里不忘给社员们唱一段、跳一会。有时候晚上村里的年轻人齐聚到他们的宿舍,听男女知青们的演唱,潘茂增(二先生,别名)的黑管、贺杰的手风琴、马作勇的舞蹈、付良颜和马兰香的歌喉,一一吸引了河畔村的年轻人,也活跃了村中的气氛。 潘茂增、贺杰、马作勇于一九七零年六月份安排到丰镇乌兰牧骑工作,这些知青相继都参加了工作,离开了河畔村。后来又来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这些热血青年与村民们休戚相处亲如子妹弟兄,结下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比如:村中宇文俊俊,打工劳动半年,补习半年,于二零零一年好不容易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借西凑,眼看开学凑不够学费,宇文俊俊的父亲已病故,母亲一个人种地,有了钱还的付父亲在世时看病欠的债,家里人为此发了愁,在这关键的时刻来了一位救星,这颗救星是谁呢? 潘茂增时任丰镇市政府扶贫办负责人,来到河畔村作工作调查,久别回乡,心情格外舒畅,乡亲们见到了二先生,亲热至极,招呼进屋。潘茂增侧面了解到宇文后生的儿子宇文俊俊考上学校因缺钱,面临失学的境况,潘茂增心里也感到酸溜溜的,他深感乡亲们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总认为有种责任感,潘茂增详细了解情况后,回到乡里和单位,通过协调,争取到两仟元的短缺资金,很快送到俊俊的手里,对于俊俊来说解决了大问题,俊俊勤奋刻苦学习,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分配到呼市六中任教,潘茂增的行动成了当地人的佳话,宇文俊俊更是念念不忘,以热心的工作态度回报社会。 作者:闫喜喜,年出生于九龙湾河畔村,红砂坝中学七五届高中毕业,无职业,喜欢文学诗歌摄影,现住丰镇新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闫喜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