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史料上记载,大同附近有奚望山,其确切位置说法不一,而且越往后越说的离谱,疑点不少,不能自圆其说。我们看到的史料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谬误也不少。笔者认为,历史事实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应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能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尽量还其真相。

图1:唐末《大同兵变前代北地区形势图》

奚望山的名称最初见于唐末,与一件历史事件有关。唐乾符三年(年),唐朝云中防边督将李克用在蔚州兴兵(见附图1),一万多人向西北方向的云中进发(云中城即今晋北大同城,在辽代才有了大同的称谓),叛军到了云中城郊的奚望山驻扎下来,静观待变。云中防御史段文楚的部下听说李克用的军队哗变并来到城郊时,立即绑架了段文楚等人,主谋是李克用的侄子李忠信,借口是段文楚克扣粮饷,应该是叔侄俩早有预谋。他们把段文楚等几名朝廷命官押到城外奚望山,交给了李克用,沙陀族士兵们在斗鸡台残忍地处死段文楚等人,遂入城。唐建中四年(年),段文楚的父亲段秀实因不降安禄山叛军而被杀,父子俩先后均为大唐尽忠。

图2:阳高县南部下深井乡丰稔山区之马蹄山卫星图

关于奚望山的大致位置,文献上有记载,宋代著名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奚望山,在郡东一百里。”云中郡治所在今大同,即大同城东一百里有奚望山。唐宋时的一百里折今85华里,一唐里折今米。大同城东九十里到了今阳高县南部,下深井乡的丰稔山可对应上。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四?山川》:“丰稔山,在燕墩山东南,距城九十里。”清代大同县治设在大同城,这里指距大同城九十里。又《嘉庆重修一统志》云:“奚望山,在大同县东。”这种记载是有道理的,李克用从蔚州向西北方向的云中城进发,路过今阳高南部时驻扎在奚望山,对云中城施压。宋代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成书于公元年,李克用起兵是在年,相距年,年代较近,记载应该没有错。那末奚望山之斗鸡台具体在何处呢?史料上查不到详细的记载,既然叫“台”,必定是个台状山体,丰稔山区有座马蹄山,呈台状,在丰稔山村南面二里(见附图2),这虽然是推测,并非没有可能,此山区有河道,有水源,适合驻军。

唐代云中郡城,即后来的大同城。在辽代才有了“大同”的称谓。

明代成化《山西通志?卷二》的记载就变样了:“奚望山,在大同府城北九十里,俗曰岐王山,山上有岐王墓”。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二十一》沿袭了这种说法:“岐王山在县北九十里,山上有岐王墓,又有斗鸡台,李克用屯兵于此,一名奚望山。”还有一个印证,那就是汤贻汾留下的一首《丰镇观马市歌》,其中有“斗鸡台北盘羊西,眼中青海与月氏”句,作者在道光初年曾任代州参将,常常奉檄巡边,来过得胜堡北面的三台道山之“斗鸡台”,台北面有马市,句中的“盘羊”指盘羊山,丰东红娘山迤东的一道山脉。从接触到的史料看,在明代就有了这种说法——即奚望山在大同北。光绪版《丰镇厅志》亦沿袭了这种说法,认为厅城东南的三台道山即是当年李克用屯兵处——奚望山。这实在令人莫名其妙,大同县北九十里,的确是到了丰镇厅的三台道山,明代亦称焦山,可山上并没有岐王墓,显然是把祁皇墓误传成岐王墓,在同一座山上“有岐王墓,又有斗鸡台”之地点是不存在的,而大同北孤山上的祁皇墓距大同仅三十里,可见最早的编撰者并没有实地考查过,不是有意地撒谎,第一个错了,以后一直沿袭着这种说法,时间久了,后人把错的认为是对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如成语“大器晚成,”马王堆出土文献写作“大器免成”,专家考证“大器免成”是对的,符合道家的思想,意思是大器不需要人为地加工,第一个人误写成“大器晚成”,以后演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成语,把原来的含义也改变了,谁能拗过来?

图3:大同北三十里孤山上的祁皇后墓塚

在此,厘清一下祁皇墓的位置。乾隆版《大同府志?卷六?古迹》谓祁皇墓“在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北魏桓帝皇后祁氏常摄国政,时人谓之女国后,不言其葬所。……盖道武以前屡经播迁,记载阙略,云中盛乐二陵外,当时已往往失之。疑祁皇即祁皇后,犹言女国君,故后人直谓之祁皇,理或如此。”北魏盛乐皇陵,即金陵,在今左云县西北五路山,云中皇陵在今大同北。孤山在孤山村北,南距大同三十里,山体东傍饮马河,京包铁路由孤山西侧经过,山顶北端有一大冢,就是传说中的祁皇墓(见附图3)。孤山迤北十余里的方山上,有北魏永固陵(见附图4),是冯太后(—)的寝陵,而后人把永固陵讹传成祁皇墓,孤山的祁皇墓却很少有人知道了。祁皇后死后余年,冯太后才葬入永固陵,显然是张冠李戴了。道光《大同县志?卷三》说的倒是靠谱:“有方山,在今县北五十里;岐王山,在今县北三十里。”文中的“岐王山”指孤山,即埋葬祁皇后的那座山,方山西北(饮马河西侧)有祁皇墓村和靳圪塔梁,这里姓厍(音sè)的人不少,这是鲜卑族的姓,当年有护陵的鲜卑人住在这一带,年来生生不息。

图4:大同北五十里方山上的永固陵(冯太后寝陵)

李克用当年对云中城志在必得,没必要绕道去城北九十里的三台道山驻扎,更不可能驻扎在没有水源的方山上。成书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归绥县志》,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图上标出奚望山的位置在阳高县南(见附图5),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相符,《归绥县志》经北京大学钱玄同教授校阅后出版的,有较高的可信度。“岐王”与“奚望”是谐音,后人把祁皇墓山(孤山)与奚望山说成是同一地点,谬也!

图5:民国《归绥县志历代舆地沿革图》中所标的奚望山,在阳高县南

造成上述记载混乱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种原因:其一,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如内蒙古有好几处昭君坟,当地的民众都想把“胡汉和亲”的这位奇女子留在自己的家乡;其二,史料记载不详,后人考证不周,记在了自己的家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其实不一定对。如内蒙古史料把元朝的宣宁县治说成是在凉城县淤泥滩古城,凉城人引以自豪。而山西的考古发掘证明,宣宁县治在今大同新荣区拒墙堡西南,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清代顾禹祖《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云:“宣宁县,在府北八十里。”这里指大同府北八十里,显然与拒墙堡一带吻合。史料有记载,洪武六年,明朝政府强迁宣宁县的余户、余人于中立府(安徽凤阳),次年宣宁县制撤消,县城荒废。废县城南北米,东西米,现随处可以挖到瓷片、碎瓦、破砖,县城内的南堂寺遗址已找到,此地在辽、金时期就是商业重镇,称窟龙城。明代所筑的拒墙堡最初就叫宣宁堡,这是有来头的。山西省和内蒙古至今没有个统一的说法,有朝一日若发现了确凿的证据,才可扭转这种局面。其三,是出于商业、旅游等目的,有意无意地贴上了本地的标签,认为有点儿人文积淀是无形的资本。

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本是有据可查的,而错误的说法不断重复也就变成事实,人们习惯于世俗的见解。丰镇城东元石山改称薛刚山,其实历史上并无薛刚此人,说书人杜撰出来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化,老百姓乐于接受,人们接受谬误比接受真理容易得多,看《西游记》总比看《资治通鉴》有趣,胡编乱造的东西往往很有市场,市井百姓乐于接受。把三台道山说成是奚望山,从接触到的史料看,最早见于明代成化《山西通志》,以后越说越离谱:奚望山就是岐王山,岐王山就是祁皇墓山,山上有斗鸡台——太有点儿牵强附会。还言李克用在今三台道山斗鸡台招兵买马,有何依据?

北九十里是云州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何谈招兵买马?疏理史籍可知,奚望山确实不是丰镇境内的三台道山,这是有证据的,丰镇人也不应该遗憾,长期津津乐道的一处“古迹”就这么没了?不过还历史的真相是第一位的!

本人材同樗栎,提出一点不同看法,愿史志爱好者提出不同意见,不吝赐教。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dl/14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