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点过后,热闹一天的华大商厦北门广场安静了下来。明亮的街灯下,三个没有灵魂的人,耸立在广场中央;鎏铜的秃顶对弈者;短椅上笔记本电脑的刷屏妇女;和扎着马尾辮手拽拉杆箱的少女。多么的寂静冷清。 六十五年前,这里可是小城中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民国时期建筑的中山堂改为剧场后,成为城镇中心。马桥街和左右城皇庙前街,组成的三角形地带,菌集了大大小小的店铺,商販,手工业作坊,各种加工摊点。五花八门,形形色色。 刷印匠 父亲的诊疗所是城皇庙前街7号。路对面临街的10号是陈记石印局。临街的三间铺面内,宽大的木案上,围着布围裙的刷印师,用厚重的棕刷在木版上誊印冥币钱垛,刷制书写春联的梅红大纸。而春节前更为繁忙的,是在洁白的联蕼纸上印窗花。有菏花、菊花、双鱼戏水、佛手吉祥等等图案。黑色的线条轮廓印好后,染点上红、黄、兰、绿不同色彩,贴在清扫洁净的窗口,频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年关将近,街坊邻居的女人小孩,把窗花,笔,彩色领回家。花涂红,叶涂绿,花柄青紫,佛手黄。十二眼大的(相当报纸一个版面)一汇(一百张)可得8角收入。二眼小的(相当64k)一汇(个图案)可得2元。一个月点完,共可得十几元。我们的鞭炮钱也就有了着落。靓丽的彩图贴在雕栏木窗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辞旧迎新。 皮皮匠 跨过德丰永货栈宽大的门洞,是5号皮货铺。两位年过五旬,满口河北侉子话的夫妻,整天把退毛熟好的皮板,用刀划成宽窄不等的细条。编制皮绳,牲畜套印,滚带,笼头,甩鞭以及细细的鞭梢。春节过后,六、七位年轻师父从家乡赶来,在铺面窗前的空地,架起木制的三角架,穿起皮制的围裙。把湿漉漉的羊皮,牛皮绷紧在木架上,双手端起铡刀样的铲刀,吭哧吭哧地铲去皮面上的毛。再把铲好的肉红色皮子,晾晒在宽大的货栈院内空处,均匀地撒抹硝土,空气中顿时散发出膻腥的臭味。只有阴雨天,带着膻腥味的小伙,叨着旱烟锅,蹲在窗根前谈笑。秋风渐起,枯黄的树叶飘然落地,年轻的皮匠带着他们的初加工皮板,返回出发之地。等待下一个酷热的夏季。 饼匠 四号院临街的铺面是干货店。清晨,天上的星星还闪着光,胡油,绵糖混合面粉的甜香,乘着风在街巷中飘散。董润明师父,浓浓的黑眉,满口忻州口音,哼着小曲捣起了干饹。那梆梆的响声把熟睡的邻里唤醒。他把醒好的面团,擀成一寸宽五寸长的条,对接成园,放上园形薄面片,用特制木槌捣接在园上作底,再敷上一片作顶,而后放在炉中烤熟。捣实的干饹烤熟后,略显红黄,入口脆靱耐嚼,稍有咸味,无油不腻。是孩童少年最可口的早点。店里的货橱中,斜尖,半圪嗒,月饼,饼干,糖麻叶,蜜麻叶,蜜酥,散发着甜腻的香气,吸引着街坊四邻,过往行人。进入腊月,董师父把泡好的蚕豆取出晾干,在柳木的笼屉边缝中,插入半圆的白铁皮。围着木案,我们把蚕豆顶端,在铁皮上划出十字。油炸后,脆酥的豆皮翻捲,确象盛开的莲花,莲花豆因此得名。每天下午割一会儿,可賺一个干饸(或斜尖价值1角)。干货店比皮货铺靠前一丈有餘,街巷顿显狭窄。而城皇庙前街左巷顺着剧场围墙向东北方向延伸六十多米,与店铺林立的五龙街商业街口隔路相侍。剧场后墙外則形成一块三角形地带。 麻柳匠 紧挨干货店的麻柳山货店有着宽敞的四间临街门市。店内有麻绳,土纸,木锹,梿枷,荒叉,镐柄,葡萝,簸萁,平地的磨耙,下籽的揺耧。还在靠剧团的院墙下,砌着一个园锥形土炉。春季柳匠师父常常把编筐,葡萝的柳条从上口插入土炉,下面的炉口点燃炭火。熏软活后的柳条剝取外皮,即可随意弯曲穿插,在他们手中,编出水斗,柳筐,葡萝,簸箕等等农家用具。夏季到来,他们又把弯曲多叉的柠条,插入薰炉,薰热后取出。绿黄的柠条变成紫红,(方言称谓鞭杆)匠人们又在钉着铁钉的木案上,插入鞭杆,遇有弯曲之处,臀部靠着鞭杆一端,身子一斜一靠(象跳迪斯科)乘热校正。校正后的鞭杆直溜通顺,再用皮绳结在一起,做成梿枷头,配上白蜡木柄,供农民秋天打场所用。秋风吹起,白麻已熟。剥好的麻稔成捆运来。匠人们支起木制纺车,把麻稔结成细细的麻绳。朔风劲吹的时候,他们又在街巷边架起绞绳车。把细细的麻绳绞成结实的单绳,四股绳,供农民和市场捆绑货物。麻柳匠人长年的编结,手上长满厚茧,冬季结绳,裂纹遍手,血肉模糊,生活着实不易。 戏子 城皇庙前街右巷一号院,院门坐南向北。门前一片小小的空地,隔路和中山堂(剧场)门前的小广场相望。民国时这里是商会会所。年新中国建立后,是丰镇县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处。院大房多,距剧场近,剧团就搬了進来。 晋剧团中的花女子(艺名,花旦)曾和丁果香,牛桂英(晋剧表演艺术家)同台献艺。是绥远,察哈尔地区(呼市,集宁)的名角。她扮演的周瑜,头上花翎可单支独立,双支交叉,高超的耍翎技艺,红遍呼包各地。六岁红(须红)唱腔高亢,吐字清淅。王桂兰(青衣)腔正韵园,水袖华舞,正值当年,也是绥东十五县的名角。班主十二红全家儿女都登台献艺。其中尚为少年的二毛眼(现为晋剧表演艺术家)嗓音清亮,身段秀丽,学戏投入,名气渐长。清晨饼匠师父捣干络的咚咚声和二毛眼练唱的甜腻凊音,回荡在街巷,让人心情愈悦。每晚当帮板初起,丝弦和呜之时,剧场内熙熙嚷嚷座无虚席。全本剧《杨家将》《狸猫换太子》《包公案》连唱不断。《打金枝》《逰龟山》《金水桥》头牌戏经久不衰。戏子们台上演戏,台下练功,节假无休。活跃着文化市场,带动了小城文体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 作者:杨连,丰镇市作家协会成员,丰川诗社会员,丰镇书协会员。散文,诗歌,诗词散见纸刊,网络平台。 《丰镇手艺人》征稿 在历史的长河中,“手艺人”一词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手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无声无息离开了舞台,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有些手艺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仍在继续,值得我们去弘扬;有些手艺价值尚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不管如何,手艺人给我们留下不可或缺的价值。 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里面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为此,北京丰镇同乡会将通过文章、图片、视频的形式反映丰镇手艺人的真实故事,挖掘手艺人的点点滴滴,传播丰镇文化,抒发对家乡传统工艺的眷念。 同时,北京丰镇同乡会还联合丰镇报社、丰镇作家协会在《丰镇报》开设“丰镇手艺人”专栏,甄选佳作,同步刊发。 愿工匠精神永存!欢迎您来稿! 阅读原文 丰镇同乡会我们都是丰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