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禾丰镇地名 禾丰,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始称“木丰”。建村开发后,因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五谷丰登,改名“禾丰”。解放前夕,属第二区(利村区)禾丰乡,建国初称禾丰区,辖利邦,蕉坑,坪山,隘下、亭子、大龙、尧口、麻园、园岭、黄泥等11个乡。年10月成立禾丰人民公社,年10月划分为禾丰、尧口、亭子公社,年3月,尧口、亭子公社并入禾丰公社至今。 禾丰圩在县城南偏东34公里小河边。系公社驻地。清中刘、曾两姓择黎邦桥背建圩,始称黎邦桥圩。解放前(即四十年代)禾丰划分为文昌、万泰二乡,此圩改称万泰圩,解放后复称黎圩桥圩。年成立禾丰人民公社时,更名为禾丰圩。街道宽阔,水泥路面,通于盘公路,交通方便。设有各种商品门市部,联合公司、国药店、工商管理所、税务所、营业所、邮电所、旅社,手工业社等单位。农历三、六、九当圩、是于南最大的农村集镇。含二个生产队,39户,6人。居刘、曾、华、赖、李、林、胡氏,刘曾氏居多。 〔禾丰大队〕位于公社中部。以驻禾丰圩得名。地势平坦,人烟集中。辖31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66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特产陶器、沟瓦。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利邦乡,年属禾丰公社称枫树大队,年改称禾丰大队至今。 坳上坞在禾丰圩西面公里山坳旁。16户,98人。清中曾氏从赣县田村杨梅迁入,已10代。 確臼窝在禾丰圩西偏南1公里田塅中。四面较高,中间较低,形似碓臼。1户,61人。明末刘氏从泰和县迁入,已16代。 埂丘在禾丰圩南偏东0.5公里黄泥埂边大丘田旁建村,故名。户,74人。清中曾氏从赣县田村杨梅迁入,已10代。 庙背在禾丰圩西南面1.5公里山脚下。原有一庙得名。8户,15人。清中华氏从黄泥塘迁入,已11代。 黄竹塘在禾丰圩西南面1.5公里黄泥岗边。水塘坳上,盛产黄竹,故名。4户,19人。明末刘氏从安远迁入,已16代。 老屋发在禾丰圩南偏西公里山脚下。地形似虎,原名老虎发,后认为虎凶欠利,改称老屋发。0户,人。清末华氏从黄泥塘迁入,已7代。 〔大湾大队〕位于公社西北部。西北高山如屏,东南小溪似带,东西石山巍然屹立,境内缓坡自北南斜,交通不便。以驻地大湾得名。辖16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煤炭。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年属禾丰公社,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大湾大队。 大湾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偏西10公里山脚下大湾里。35户,人。明末李氏从利村洛村迁入,已16代。 山寮岽在大湾北偏西3公里半山腰。原是有守山林的山寮故名。 户,14人。民国初期李氏从本村迁此。 上山在大湾北偏西5公里山坑里。居下山上方。户,8人。民 国初期李氏从牛栏前迁此。 白竹坳在大湾北面3公里山坳里。以盛产白竹得名。户,13人。清末李氏从梓山公社白竹隈迁入,已4代。 桥坑在大湾北偏东4公里山坑里。以坑口石拱桥得名。4户,17人。 清末赖氏从梓山公社牛皮龙迁入,已4代。 梧凤山在大湾北偏西.5公里岭排上。原属佛寺,于清中建庙。 以“梧桐翠绿,风凰栖息”得名。现居1户,1人。 檀树下在大湾北偏西1.5公里田塅上,以后山种有檀树得名。64户,人。明末李氏从利村公社洛村迁入,已16代。 下湾在大湾北偏东0.5公里山脚下转湾处。1户,人。清末李氏从大湾迁入,已5代。 双石背在大湾西面0.5公里两只石山后背。81户,人。清初刘氏从石门口迁入。已1代。 石岭脑在大湾东偏南1公里小河墈上。以村后石岭得名。40户。35人。清末李氏从大湾迁入,已5代。 〔陂角大队〕位于公社西北部。地势平缓。水源短缺。境内有简易公路。以驻地陂角得名。辖14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煤炭。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年属禾丰公社麻园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陂角大队 陂角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9公里田排上。因原有禾寮,始称田寮里,后在门前小河兴修小陂,改称陂角。70户。人。清康煕年间刘伯求从本地乌坑迁入,已1代。 慈果庵在陂角东北面3公里山坳上。明末刘守梅之女出嫁,暗窃地契,翌年秋收,父女争收地租,闹至县衙,父输不服,誓言:永不育女。凡生之女,皆被溺死。后悟,方为女建庵,以示慈心,取名慈果庵。1户,8人。清末刘氏从陂角迁入,已6代。 水口上在陂角东北面3公里山塘庵水库边,别名下山塘庵。年兴修水库同建此房。供管理人员居住。座落在水口上。现有人,耕地1亩。 石脚下在陂角北面0.3公里石灰山脚下。4户,人。清末刘氏从回龙坝迁入。已6代。 太平庵在陂角西北面1公里山腰上,明末刘守梅继慈果庵而建,始称守梅山,后有和尚入居,改称太平庵。前门楹联“太乙藜燃騰佛座;平安竹报达禅门”。僧故,刘纪生于解放前夕从庙前迁入。1户,10人。 回龙坝在陂角西偏北0.5公里坝上。后山起伏,西东伸展,弯曲廻向。认为龙勢回头,故名。61户,人。清康熙年间刘氏从坞坑迁入,已1代。 赤珠嵊在陂角东面1公里山脚下。因后山是红壤土,且有珠石,故名赤珠嵊。于清中建圩,农历二、五、八为圩期。设有国药分店、供销门市部和摊板。市场贸易情况一般。居有刘、谢、朱氏。户,人。 谢屋在陂角东面0.3公里大塅中,34户,18人。谢氏于明末从广东下坝迁入,已18代。 〔麻园大队〕位于公社西部。西北属岭,地势向东南倾倾,禾丰河 沿境流往利村,通于盘公路。以麻园村命名,驻祠堂上。辖13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4户,1人。耕地75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麻园乡。年属禾丰公社,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麻园大队。 祠堂上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7.5公里处。于明末从石门口迁入,已17代,居5户,47人。 寨上在祠堂上西偏北3公里山腰里,地勢险要,犹如山寨,故名,6户,33人,李氏于清朝从陂角大队李屋迁入。 上麻园在祠堂上北面0.5公里田塅中。以方位划分为上、下麻园。73户,人。刘氏于清初从石门口迁入,已15代。 下麻园在祠堂上北偏东0.3公里塅中。5户,88人。刘氏于清初从石门口迁入,已15代。 水阁口在祠堂上西偏南1公里禾丰河出口处。高山夹谷。地势险要,古称“禾丰大门”。建有许真君殿和文昌阁。年建起电力排灌站,8户,34人。刘氏于明末从新陂迁入,已16代。 半迳在祠堂上西面.5公里河迳中部山脚下。3户,16人。刘氏清朝从石门口迁入。 〔尧口大队〕位于公社西北部。以驻地得名。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禾丰河沿境流往利村,建有二级电灌站。辖30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尧口乡。年属禾丰公社。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尧口大队。 尧口系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7公里处。地形似鸟,原名鸟口, 后谐音改称尧口。40户,40人。明末华氏从乌沙塘迁入,已17代。 下山寮在尧口北偏东4.5公里山腰上,原系山寮。1户,5人。解放初期,尹氏从祠堂下迁入。 山塘安在尧口北偏东4公里山窝里。原有一庵,始称山塘庵,后改为山塘安。5户,3人。尹氏于清朝从黄瓦屋迁入。 新龙在尧口北偏西0.5公里田塅中。原称新屋。公社化时,取名新龙生产队,后称此村为新龙。37户,07人。解放前夕,华氏从墈头圩迁入。 新田里在尧口北偏西0.3公里黄泥岗墈下。以在农田新立基得名。18户,11人。华氏于清朝从墈头圩迁入。 岭脑在尧口东北面0.3公里岭坡上。35户,人。明初罗氏从万安铜锣湾迁入。已4代。 中塅在尧口东偏北1公里田塅中部。4户,人。解放前尹氏从祠堂下迁入。 墈头丘在尧口西偏北0.3公里岗坂墈头上。明中华氏从老屋场迁入,已0代。85户,人。 胡屋在尧口东北面0.3公里岗坂脚下。胡氏开居。胡外迁,华氏于清朝从尧口迁入。居有1户,11人。 庙前在尧口西面0.5公里蜈蚣形东侧。村后原有一庙,故名。87户,40人。清初刘氏从坞坑迁入,已13代。 河里在尧口东偏南0.5公里小河边。36户,人。清末尹氏从黄尾屋迁入。 李屋在尧口西偏南1公里田塅中。56户,91人。李氏于明朝从利村迁入。 〔大龙大队〕位于公社北部。东北部是高山。地势向西南倾斜,禾丰河沿境而出,交通不便。以大龙村命名,驻莲子塘,辖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76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大龙乡,年属禾丰公社称大龙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大龙大队,年属营前大队,9年复称大龙大队至今。 莲子塘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偏西6公里处。以门前塘中盛产莲子得名。87户,44人。明末刘氏从安远梓背迁入,已18代。 旱塘在莲子塘北偏西.5公里石山脚下旱塘边。3户,16人。清中刘氏从庙塘坑迁入,已11代。 迳脑在莲子塘北偏西0.5公里黄泥岗上。以靠近坑迳得名。8户,人。明末刘氏从莲子塘迁入,已18代。 大坪里在莲子塘北偏东0.3公里大岗坂坪上。70户,34人。刘刘氏于清朝从莲子塘迁入。 坳背在莲子塘西面0.5公里黄泥坳上。9户。47人。华氏于明朝从营前迁入。 林屋角在莲子塘西南面0.5公里黄泥岗墈下,林氏开居。林迁后,华氏于明初从定南小砾迁入,已4代。9户,14人。 〔中坊大队〕位于公社北部。东北面群山起伏向西南倾斜,有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中坊村命名。驻大禾田。辖18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户,16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黄田乡。年属禾丰公社黄田大队。年属亭子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中坊大队。年属禾丰公社黄田大队。9年从黄田分出中坊大队,至今。 大禾田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面5公里处。以地处禾田面积大得名。45户,3人。刘氏于解放前从营前大队迁入。同居丁氏。 茶亭上在大禾田北偏东.5公里山坳茶亭边。户,11人。解放初 赖氏入居。 大窝坑在大禾田北偏西.5公里山坑大窝里。6户,33人。解放初刘氏从大龙脑迁入。 坑尾在大禾田北偏西1.5公里山坑尾,4户,18人。丁氏于清末从新陂迁入,已7代。 大水垄在大禾田北偏西0.8公里田塅中。因地势较低,下雨时,洪水泻入田垄。故名。7户,35人。刘氏于明末从大树下迁入,已16代。 陂塘坑在大禾田北偏东0.5公里塘坑口水陂边。17户。85人。清末高氏从本村大树下迁入,已7代。 杉树下在大禾田北偏西0.5公里塅中。以屋背杉树茂密得名。1户。人。清初华氏从营前迁入,已15代。 大树下在大禾田北偏东0.5公里田塅中大树下。39户,人。清初肖氏从广东八尺迁入。已14代。 李树下在大禾田北面0.3公里田塅中李树下。11户,67人。清末刘氏从上堡迁入,已7代。 晒禾岭在大禾田北偏东0.3公里岭脚河旁。因干旱缺水,农田往往旱得象晒场,故名。户,64人。明末赖氏从宁都迁入,已17代。另居有梁、任氏。 土地在大禾田西偏南0.3公里田塅中,屋后原有一棵白果树(俗称土地树)原名土地树下,简称土地。36户,16人。清初丁氏从新陂迁入,已15代。 中坊在大禾田西南面0.5公里黄泥岗坂下,位于片村中部,故名。44户,5人。明末丁氏从新陂迁入,已16代。 〔营前大队〕位于公社北部。境内丘陵起伏,黄泥岗坂辽阔,上、中两堡水系在境内汇合,流往下堡出口。以驻地营前得名。辖10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39户,3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大龙乡,年属禾丰公社大龙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营前大队。 营前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面5公里处。以地形方位得名。9户,53人。明初华氏从定南小石示迁入。已4代。 龙归塅在营前东北面1公里黄泥岗下。后山趋势。自北向南,归 落此塅,故名。11户,56人。清初丁氏从中坊迁入,已15代。 塘面上在营前东北面0.5公里黄泥岗大塘坳上。3户,04人。 明末丁氏从中坊迁入,已16代。 莲花湾在营前西南面0.5公里山湾里。形似莲花。故名,3户,人。清初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15代。 下湾在营前南偏东0.8公里山坡下湾里。4户4人。清初赖氏从晒禾岭迁入,已15代。 茶园下在营前南面0.8公里小溪边山坡下。以油茶林得名。8户, 13人。清初刘氏从庙塘坑迁入,已14代。 新圩在营前南偏东0.5公里小溪边山脚下。解放前曾开过圩场。9户,13人、清未刘氏从大树下迁入,已14代。 杨梅潭在营前南偏西1公里小山坡下。村前小溪潭旁种有杨梅,故名。11户。73人。清初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14代。 〔黄田大队〕位于公社北部,丘陵缓坡,东北高,西南低,小 溪破心而出,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驻地黄田圩得名。辖0个生产队。1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黄田乡,年属禾丰公社,年属亭子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黄田大队。 黄田圩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偏东5公里处。以黄泥土质得名。解放前后作过圩场,农历二、五、八为圩期。后因集中在黎邦桥圩而停止当圩。现仍有百什货门市部和国药分店。5户,人。清咸丰十ー年丁氏从中坊迁入。已7代。 大岽背在黄田圩东北面7.5公里大山背。5户,1人,清初许氏 从信丰天子坳迁入,已15代。 下尧塘在黄田圩东北面6公里山坑尧塘片村下方。7户,41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0代。 中尧塘在黄田圩东北面7公里山坑尧塘片村中间。39户。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0代。 半岭在黄田圩东北面1.5公里半山腰上。6户33人。清中刘氏从田坑迁入,已10代。 龙沟坑在黄田圩北偏东0.8公里坑口拐湾处。0户,99人。清中丁氏从老铜锣窝迁入,已11代。 叉路口在黄田圩东北面0.8公里岭排三叉路口。30户,16人。解放前夕丁氏从老铜锣窝迁入,已3代。 坝上在黄田圩北偏东0.5公里河坝墈上。41户,38人。解放前刘氏从田坑迁入,已3代。 田坑在黄田圩东偏北0.8公里田塅靠坑口处。70户,人。清初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14代。 巩背上在黄田圩东面0.1公里塅田巩背上。34户,17人。清初 丁氏从中坊迁入,已15代。 新铜锣窝在黄田圩东偏南0.5公里黄泥岗上。58户,30人。清初丁氏从老铜锣窝迁入,已15代。 老铜锣窝在黄田圩东南面0.5公里黄泥岗窝里,形似铜锣,故名。 54户,6人。明末丁氏从中坊迁入。已16代。 石灰岭在黄田圩西面0.3公里小溪边岭排上,以石灰石得名。38户。人。民国初期,丁氏从黄田圩迁入,已3代。 〔园岭大队〕位于公社西北部。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西南群山连绵,东北黄泥岗坂相间,中间贯穿于盘公路。禾丰河沿境流往利村。以辖地园岭村得名。驻鸭子湖。辖6个生产队,15个自然村,户,人。耕地1亩,主种水稻。辅以水塘养鱼。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园岭乡。年属禾丰公社称园岭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园岭大队。 鸭子湖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6公里处。地处湖洋田墈上,形似鸭子,故名。69户,人。明末刘氏从石门口迁入,已17代。 案下在鸭子湖西北面1公里公路边。63户,人。清初华氏从七姑树下迁入,后华氏迁,刘氏入居,已15代。 老屋在鸭子湖东北面0.3公里田塅中,78户,人。明末曾氏从西郊迁入,已16代。 乌沙塘在鸭子湖东偏北0.8公里公路边黄泥岗坂上。以村前塘边土质乌沙泥得名。49户,09人。明末华氏从老屋场迁入。 秤钩湾在鸭子湖西偏北.5公里秤钩湾下方。33户,人。刘氏于清朝从石门口迁入。 中号在鸭子湖东面0.5公里于盘公路南侧。后山形似半月,古有“月光下”之称,位有园岭中部,故名中号。58户,67人。清初曾氏从高岭脑迁入,已15代。 芦坑在鸭子湖东南面0.3公里坑口上。以芦苇得名。17户,人。清初刘氏从鸭公丘迁入,已15代。 上秤钩湾在鸭子湖西南面.5公里山坑里。以地形方位得名。4户,14人。黄氏于明朝从利村黄屋迁入。 岭下在鸭子湖南偏西4公里岭脚下。5户,4人。华氏于清朝从七姑树下迁入。 鸭公丘在鸭子湖南偏东6公里半山腰。门前一丘田地形似鸭,故 名。6户,34人。刘氏于清朝从猪婆丘迁入。 崠脑在鸭子湖南偏西5.5公里岭岽上。3户。4人。解放前夕丁氏从铜锣窝迁入。 下安在鸭子湖南偏西5公里岭脚下。原有庵,称下庵。后改写为下安。17户,人。华氏于清朝从深窝里迁入。 石示脑在鸭子湖南面0.3公里半山腰上。8户,39人。华氏于清朝从墈头丘迁入。 三折坑在鸭子湖南偏西5.5公里山坑岭脚下三个大湾处。清末华氏从七姑树下迁入,已6代。13户,7人。 回岭坳在鸭子湖南偏东7.5公里山腰大坳上,7户,34人。清末华氏从墈头丘迁入,已5代。 〔大字大队〕位于公社北部。东面黄泥岭,西面石灰山。中夹田塅。南高北低,禾丰河沿境而出,简易公路穿境而过。以驻地大八字得名。辖8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兼水面养鱼。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大龙乡。年属禾丰公社大龙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大字大队,年属禾丰公社营前大队。9年从营前大队分出大字大队至今。 大八字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偏西3.5公里处。地形似八字,故名。76户,人,明末刘氏从莲子塘迁入,已18代。 石下在大八字西面0.5公里石山脚下。4户,9人。明末刘氏从莲子塘迁入,已18代。 仙人井在大八字西南面0.公里石山脚下。此地有条长流不息的地下泉水,可灌溉几百亩农田,古人称之为仙水,故名仙人井。1户,49人。明末刘氏从安远樟背迁入,已18代。 棉花窝在大八字南偏西0.3公里山窝里。该地宜种棉花得名。户,人。解放初期刘氏从仙人井迁已3代。 猪婆丘在大八字南偏西0.3公里田塅中。19户,89人。清初刘氏从莲子塘迁入,已15代。 坳上在大八字南偏西0.3公里山坳上。1户,人。清初刘氏从莲子塘迁入,已15代。 〔金盆大队〕位于公社西部。东面石山屹立。西面群山起伏。中间黄泥岗坂绵延,地形南狭北宽,犹如扇状。山坑小溪破肚而出,交通方便。以驻地金盆得名。辖10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7户,人。耕地亩,以种水稻为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尧口乡。年属禾丰公社园岭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金盆大队。年属禾丰公社园岭大队。9年又从园岭大队分出金盆大队至今。 金盆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4公里处。座落在金鸡山脚下岗坂中,地形似盆,故名。0户,11人,清初华氏鸟沙塘迁入,已15代。 老屋场在金盆北偏东0.5公里黄泥岗坂边。6户,人。明中华氏从盘古山茶梓迁入,已1代。 新屋下在金盆北偏西0.5公里黄泥岗坂上。99户,人。明末华氏从老屋场迁入,已19代。 枫树湾在金盆东北面0.8公里石山脚下湾里。以原有大枫树得名。33户,03人。华氏于清朝从老屋场迁入。 南坑在金盆西北面0.5公里山坑里。位于新屋下南部,故名。户,人。明末华氏从老屋场迁入,已17代。 把竹塘在金盆南面0.3公里于盘公路两侧。因屋边塘岸很多黄竹得名。17户,人。华氏于清朝从乌沙塘迁入。 乌石头在金盆南偏西0.3公里乌石头脚下。15户,77人。清末华氏从新屋下迁入。已7代。 樟木坑在金盆南偏西坑口岭脚下,以原有樟树得名。39户,5 人。华氏于清朝从老屋场迁入。 〔石迳大队〕位于公社东北部。东面高山耸立,地势向西倾斜,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辖地石迳命名。驻黄竹头下。辖15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69户,3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 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亭子乡。年属禾丰公社亭子大队。年属亭子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石迳大队。年属禾丰公社亭子大队。9年又从亭子大队分出石迳大队。 黄竹头下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东北面5公里黄泥岗坂脚下。 以很多黄竹得名。30户,人。明末李氏从山陂迁入。已19代。 上窑在黄竹头下东偏北3公厘山腰上。因该地原有木炭窑得名。5 户,30人。清中赖氏从上库迁入,已9代。 中心塅在黄竹头下西面0.公身里田塅中心。6户,35人。明末李氏从黄竹头下迁入,已19代。 山陂在黄竹头下东偏南0.5公里山脚水陂旁。14户,70人。明末李氏从晒禾岭迁入,已19代。 石迳在黄竹头下东南面0.3公里山脚下。因该迳石头多得名。8户,人。明末刘氏从金鸡坑迁入,已16代。 河大汾在黄竹头下南偏东0.5公里小溪大湾处。8户,13人。清初许氏从信丰天子坳迁入,已15代。 坝背在黄竹头下南偏东0.5公里小溪堤坝背。19户,91人。明末刘氏从东水迁入,已16代。 康塘在黄竹头下南面1公里塅中。原有一口康氏鱼塘,故名。户,人。清中刘氏从亭子庵迁入,已8代。 〔库心大队〕位于公社东北部。西面山坡,东南北三面地势平缓,中间低注,地下泉多。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驻地库心村得名。辖1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45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属禾丰区亭子乡。年属禾丰公社称亭子大队。年属亭子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库心大队。年属禾丰公社称亭子大队。9年又从亭子大队分出库心大队。 上库在大队部南面0.4公里岗坂下。整个村庄四周地势较高,中间犹如水库,按其方位,分上、下库和库心。78户,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3代, 三百步在大部东北面1.5公里山沟里,该村至后山顶走三百步,故名。6户,34人。清中陈氏从会昌麻州迁入,已10代。 上尧塘在大队部东北面7.5公里岭岽尧塘村上方。16户,77人,清中陈氏从会昌麻州迁入,已10代。 黄泥背在大队部东北面6.5公里黄泥岭背。户,10人。清初刘氏从石迳迁入,已13代。 上塅在大队部北偏西0.5公里田塅上方。15户,93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代。 杨梅坑在大队部西偏北1公里公路西侧。以原有杨梅树得名。84 户,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1代。 下库在大队部北偏西0.公里田塅中。明中赖氏从晒禾岭迁入,已3代,户,89人。 堆脑在大队部东偏南0.5公里黄泥堆上。18户,人。明中赖氏从下库迁入,已3代。 大坑在大队部西偏南1公里大坑里。11户,5人。明末刘氏从兴国迁入,已16代。 岭下在大队部西南面0.5公里岭脚下。11户,人。清初赖氏从下库迁入,已13代。 〔珠塘大队〕位于公社中部。属丘陵地带,黄泥岗坂辽阔,上堡水系流经东北部。通于盘公路。以珠塘村命名。驻对门脑。辖19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户,90人。耕地田,主种水稻,水面养鱼闻名全县。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黄泥乡。年属禾丰公社称珠塘大队一直至今。 对门脑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北面1.5公里处。在珠塘对门岭脚下,故名。7户,36人。解放后华氏从珠塘迁入,已3代。 桃树湾在对门脑北偏西1.5公里岗坂湾里。以原有桃树得名。19户,人。华氏于清朝从莲塘迁入。 山下在对门脑北偏东1.3公里岭脚下。41户,06人。刘氏于清朝从庙堂坑迁入。 众塘尾在对门脑北偏西1公里黄泥岗坂上。村旁有口众家大塘, 故名。31户,人。清初华氏从莲塘迁入,已15代。 莲塘在对门脑北面1公里河墈上。以产莲子得名。34户,人。华氏于清朝从老屋场迁入。 珠塘在对门脑西面0.3公里田塅边大塘坳上。朱氏开基,原名朱塘。明中朱氏外迁,华氏从金盆老屋场迁入,改称珠塘。已3代。户,人。 猪肚丘在对门脑南偏西0.3公里田塅中。有丘田形似猪肚,故名。 6户,30人。解放前夕华氏从珠塘迁入。 莲塘背在对门脑南偏东0.3公里莲塘后背公路边,17户,94人。华氏于清朝从珠塘迁入。 鸭婆丘在对门脑南偏西0.5公里田塅中,有丘田形似鸭,故名。户,10人。解放前夕华氏从珠塘迁入,已3代。 七姑树下在对门脑南偏东0.5公里黄泥岗大树下。建村时,在祠堂大门上塑了七个仙姑泥像,故名。53户,38人。明中华氏从会昌迁入,已代。 秀塅在对门脑西南面5公里山坑里。1户,6人。华氏于民国初期 从莲塘背迁入,已3代。 〔亭子大队〕位于公社东北部。属丘地带。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驻地亭子圩得名。辖15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户,人入。耕地7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亭子乡,年属禾丰公社称亭子大队,年属尧口公社,年至今属禾丰公社均称亭子大队。 亭子圩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东北面4公里处。原是茶亭,开设路头店,后成为圩场,故名亭圩子。农历四、七、十为圩期。解放后因集中在黎邦桥圩而停止当圩。现设双代店和国药分店。3户,人。清末刘氏从库心迁入,已6代。 芭蕉杞在亭子圩东偏北.5公里山腰上。因原有芭蕉树得名。1户,9人。刘氏于民国初期从东水脑迁入,已3代。 寨上在亭子圩西北面0.5公里田塅中。地形如寨。3户,人,罗氏于明朝从万安迁入。 安子在亭子圩东面0.8公里岭排脚下。以原有一庵得名。67户,人。明末刘氏从万安迁入,已17代。 东水脑在亭子圩东面1公里田塅中小溪东面,38户,人。清 初刘氏从子安迁入,已13代。 大坪在亭子圩西偏南0.3公里大坪上。9户,人。清末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6代。 转山塘在亭子圩南偏西0.3公里山脚下黄泥岗上。以山旁有大塘得 名。36户,人。兰氏于清朝从沙窝迁入。 金井坑在亭子圩南偏东0.5公里山坑岭脚下。屋背有一泉水井,夏冬温,故名金井坑。明末黄氏从园岭秤钩湾迁入,已16代。33户,人。 旱塘坪在亭子圩南偏东0.8公里岗坪上。因山塘缺水,故名。10 户,60人。刘氏于民国初期从安子迁入,已3代。 〔黄泥大队〕位于公社中部。地势平缓,黄泥岗坂辽阔,于盘公路贯穿境内。以驻地黄泥塘得名。辖16个生产队,17个自然村,34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黄泥乡。年属禾丰公社称黄泥大队至今。 黄泥塘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北面1公里处。因旁边有口大塘, 黄泥土质,故名。是禾丰最早的圩场,农历三、六、九为圩期。清中黎邦桥新建圩后,黄泥塘圩逐渐萧条,迨至民国初期罢休。35户,人。明末华氏从老屋场迁入,已17代。 南风坳在黄泥塘北偏西公里山岗坳上。坐北朝南。15户,80人。明末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17代。 麻土里在黄泥塘北偏西.5公里石灰山下。地形似马,地处马肚,原称马肚里,后改为麻土里。7户,41人。解放初华氏从深窝里迁入 庙前在黄泥塘北偏西1.5公里田塅边庙的前面。17户,97人。明 末华氏从尧口迁入。已19代。 深窝里在黄泥塘西北面1.5公里山窝里。6户,33人。明末华氏从尧口迁入,已19代。 旱垄田在黄泥塘北偏西0.8公里田垄里。因干旱缺水,故名。6户,33人。解放前华氏从营前迁入,已3代。 隘排背在黄泥塘西北面1公里于盘公路西侧山排边。18户,人。华氏于清朝从莲塘迁入。 河坝里在黄泥塘西北面0.8公里小河坝边。5户,34人。解放后华氏从官路上迁入。 官路上在黄泥塘西偏北1公里田塅中。相传此地古时专为一官人修了一条石阶路,故名。4户,13人。华氏于清朝从莲塘迁入。 水脑上在黄泥塘西偏北1.3公里山脚小溪边。6户,30人。华氏 于清朝从山下迁入。 塅上在黄泥塘南面0.公里田塅上。6户,人。明末肖氏从赣 州迁入,已18代。 山下在黄泥塘西偏南0.8公里山脚下。51户,78人。明未华氏从莲塘迁入,已17代。 雪竹山在黄泥塘南偏西4公里高山窝里。一片青山翠竹,积雪时间较长,故名。14户,76人。朱氏于宋朝从军营里迁入。 〔黄塅大队〕位于公社中部。地势平坦,人烟集中,隘下水系流往境内,通于盘公路。以黄塅村命名。驻大树下。辖19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户,05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利邦乡。年属禾丰公社称黄塅大队至今。 大树下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东面0.5公里于盘公路东侧大樟树下。 户,人。刘氏于明万历3年从安远迁入,已1代。 蕉树下在大树下北面1公里山前小溪旁,以原有芭蕉树得名。36户,人。赖氏于清朝从蕉坑牛角山迁入,已1代。 庙堂坑在大树下北偏东1公里坑口岭脚下。以原有古庙得名。90户,人。清初刘氏从兴国竹坝迁入,已15代。 竹篱潭在大树下东北面0.5公里山脚下。村前一潭深如竹篙,故名。 19户,99人。刘氏于明万历3年从安远迁入。 八角丘在大树下东南面0.3公里田塅中。以村前一丘八角形农田得名。46户,04人。刘氏于明朝从安远迁入。 坝上在大树下东偏南1公里河坝上。18户,人。刘氏于清朝从兴国迁入。 枫树塘在大树下南偏东0.3公里田塅中。以塘边枫树得名。户,人。刘氏于明朝从泰和迁入。 片塘在大树下南偏东0.3公里田段中。以水塘连片得名。30户,人。刘氏于清朝从万安西门大宗祠迁入。 新店在大树下南偏东0.5公里黄泥岗上。因原有一间路头店得名。11户,人。刘氏于明朝从泰和迁入, 〔东光大队〕位于公社东部。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南向西北倾斜,小溪破心流出,通于盘公路。驻桃树排。辖15个生产队,1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隘下乡。年属禾丰公社。年属亭子公社,年属禾丰公社均称龙屋大队。3年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靖石公社龙屋大队同名,故改称东光大队。 桃树排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东面5公里山排上。以原有桃树得名。 3户,人。邱氏于7年从下屋坳塘迁入,已3代。 钟嶂下在祧树排北偏东.5公里钟公嶂山脚下。3户,人。明末刘氏从兴国上社迁入,已15代。 大窝在桃树排北偏东公里大山窝里。30户,人。清初蔡氏从马安石迁入,已13代。 石官前在祧树排东北面公里山脚下。社官庙前面,户,1人。清中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9代。 大坝在桃树排东北面1公里大坝上。57户,90人。解放初邱氏从坳塘、老屋、桃树排相继迁入。 石人坑在桃树排东偏北公里山脚下。坑中巨石似人,故名。0户,人。清末邱氏从下屋迁入,已7代。 下屋在桃树排东面1公里岗坂下面。9户,人。清初邱氏从西郊长征迁入,已16代。 龙潭面在桃树排东面.5公里山腰旁有深潭,原称龙潭。建村后,取名龙潭面。4户,人。明中赖氏从库心、下布迁入,已0代。 坑里在桃树排东偏南公里山坑里。户,9人。清末邱氏从下屋迁入,已6代。 木屐山在桃树排东偏南3.5公里山腰上。1户,4人。邱氏于8 年从石人坑迁入。 湾里在桃树排南偏东1公里岭脚湾里。77户,人。清中刘氏从亭子迁入,已8代。 大营在桃树排南偏东公里田塅中,古时在此扎过营,故名。5户,6人。刘氏于民国初期从黄田中心坝迁入,已3代。 〔隘下大队〕位于公社东南部。东面高山,西南丘陵北部平坦。境内贯穿于盘公路。以驻地原隘下圩(现简称隘圩)命名。辖16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户,人。耕地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隘下乡。年属禾丰公社湖洋大队。年改称隘下大队至今。 隘圩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东偏南5公里的鸡笼层和肖公岩两山峡谷之中,属铁山垄镇辖地称隘上,属禾丰公社辖地称隘下。解放前隘下曾开设圩场,故名隘圩。0户,96人。清中刘氏从庙堂坑迁入, 已10代。 甘露下在隘圩北偏西1.5公里岗坂下面。相传此地专为官人铺了一条石阶路,故名官路下。后改称甘露下。明末赖氏从下库迁入,已16代。69户,人。 龙头岸在隘圩西北面1公里牛牯岭“龙头”下面。53户,8人。明中许氏从信丰迁入,已0代。 赵屋在隘圩西偏北0.5公里田塅中。5户,79人。赵氏于明末从寻乌长林迁入,已16代。 坳脑在隘圩南偏东0.3公里坳上。9户,50人。刘氏于解放前夕从庙堂坑迁入。 窑岽脑在隘圩西南面0.5公里窑墈上。16户,75人。解放前夕刘氏从坪山迁入。 碗窑下在隘圩南偏西0.5公里岭脚下。建村于烧陶器碗的窑下。8户,人。宋氏于明朝从瑞金迁入。肖、黄、刘、李等姓于清朝先后入居。 火烧窝在隘圩南偏东1公里岭下窝里,从前荷树多,故名荷树窝,后改为火烧窝。18户,人。刘氏于清朝从珠塘大队山下迁入。 茅屋在隘圩南偏东公里岭脚下,原是一只用茅草盖的山寮,建村后故名茅屋。17户,10人。刘氏于清朝从庙堂坑迁入。 肖公岩在隘圩南偏西3.5公里高山上。以庵称肖公岩得名。5户, 人,刘氏于清朝从八角丘迁入。 〔坪山大队〕位于公社南部。属丘陵地带,境内贯穿于盘公路。以驻地坪山命名。辖15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31户,0人。耕地4亩,主种水稻。特产陶器。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 初期属禾丰区坪山乡。年属禾丰公社,分属华堂、隘下两个大队。年属禾丰公社,称坪山大队至今。 坪山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南偏东.5公里黄泥岗坂坪上。66户,人。清中刘氏从赤珠嵊迁入,已1代。 寨背在坪山北偏西0.3公里岭排上。后山屹立似寨,故名。67户, 37人。清初刘氏从坪山迁入。已15代。 窑前在坪山西面0.5公里山脚下陶器窑前面。36户,人。刘氏于清朝从坪山迁入。 车头排在坪山西偏南0.5公里岭排上。6户,人。刘氏于清朝从坪山迁入。 席草坑在坪山南偏西1公里坑口,以产席草得名。83户,人。 刘氏于清朝从坪山迁入 万水在坪山南偏西6.5公里山间,地形似天鹅,两条小溪汇合处有个水潭,名为天鹅玩水,简称玩水,后改为万水。居刘氏7户,31人。 〔华堂大队〕位于公社南部。属丘陵地带。蕉坑小溪破肚而出,简易公路通往公社。以驻地佛堂前谐音华堂得名。辖16个生产队,14个自然村,30户,人。耕地18田。主种水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属禾丰区蕉坑乡,年属禾丰公社称华堂大队至今。 佛堂前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南面.5公里处。以原有一佛堂得名。60户,人。清中曾氏从福建龙化迁入,已10代。 丝茅塘在佛堂前北偏西公里塘边。以茅草多得名。5户,人。 曾氏于清朝从赣县杨梅山下迁入。 中分脑在佛堂前北面1.5公里田塅中。以灌溉分界水得名。11户,59人。曾氏于清朝从赣县杨梅山下迁入。 石圾坳在佛堂前西北面1.5公里石圾坳上。1户,76人。林氏于清朝从西瓜坝迁入。 皂山在佛堂前东北面1.5公里山脚下,相传朱兆光到此行移山赶 龙之术,故名兆山。后改称皂山。57户。人。清中华氏从莲塘迁入,已1代。 下园坝在佛堂前西北面0.5公里下园河坝墈上。40户,人。刘氏于清朝从坪山迁入。 太坪在佛堂前西偏北1.5公里山岗大坪上,原称大坪,后改为太坪。9户,人。林氏于清朝从福建迁入。 碓背在佛堂前南偏西0.5公里小溪边。以装有水碓得名。11户,70人。刘氏于清朝从席草坑迁入。 石陂脑在佛堂前西南面公里水陂墈上。5户,7人。清末华氏从乌沙塘迁入,已6代。 立塘在佛堂前西南面3公里山岗上。原有粟树,始称粟塘,后改为立塘。15户,人。华氏于清朝从乌沙塘迁入。 杉山背在佛堂前西南面3.5公里山腰上。以杉树林得名。4户,17 人。清末华氏从皂山迁入,已5代。 乌石排在佛堂前西南面3.5公里山腰上。因岭排乌石头多得名。8户,54人。清末刘氏从庙堂坑迁入,已5代。 坑尾在佛堂前南偏东9公里山坑尾。1户,4人。清末华氏从皂山 迁入,已4代。 〔蕉坑大队〕位于公社西南部。东有骑山,南是紫云山,西系石壁窝。坑长4公里,通简易公路。以蕉坑片村命名。驻老屋下。辖13个生产队,0个自然村,户,6人。耕地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前夕属利村区禾丰乡,解放初期属禾丰区蕉坑乡,年属禾丰公社称蕉坑大队至今。 老屋下属大队驻地。在禾丰圩西南面3.5公里。处以林氏首先开基得名。61户,30人。清初林氏从定南迁入,已15代。 樟树下在老屋下北偏东0.5公里山腰大樟树下。5户,7人。林氏于清朝从老屋下迁入。 石下在老屋下南偏西0.5公里石山脚下。4户,31人。华氏于年从柏树迁入。 下马石在老屋下西南面公里岭脚下。因石阶路陡,骑马者到此必须下马,故名。8户,43人。刘氏于清朝从坪山迁入。 早禾坑在老屋下南偏西1.5公里山坑里。因水冷日照短,只能莳一季稻,故名。9户,55人。华氏于民国初期从皂山迁入。 坪盘里在老屋下南面1公里山坑坪里。8户,49人。林氏于民国初期从流水迁入。 竹巴背在老屋下南偏东1.5公里山坑里。村前翠竹成林,远眺犹如 篱笆,故名。5户,6人。林氏于清朝从老屋下迁入。 老屋发在老屋下西南面4里山坑里。17户,77人。刘氏于清朝从庙堂坑迁入。 柏树背在老屋下南偏西公里岭排上。以原有柏树得名。13户,67人。华氏于清朝从山下迁入。 牛角山在老屋下南偏东公里坑尾上。后山形似牛角,故名。4户,15人。赖氏于清朝从泰和马家洲迁入,已15代。 一桶种在老屋下南偏东1.5公里山坑里。因田少,每年只需一桶 谷种(二斗五升),故名。1户,6人。江氏于年从赣州七里镇迁入。 流水坑在老屋下南偏东0.5公里山坑里。以细水长流得名。8户, 35人。林氏于清朝从老屋下迁人。 野猪窝在老屋下南偏西公里高山窝里。从前此地森林茂密,茅草丛生,常住野猪故名。5户,5人。华氏于清朝从山下迁入。 树山背在老屋下南偏西3.5公里山腰树林背。7户,37人。朱氏于清朝从安远迁入。 过路山在老屋下南偏东3公里山排上。原是铁山垄步行去坪坑口的必经之路,故名。10户,50人。华氏于清朝从七姑树下迁入。 〔片村〕 石角在陂角和大湾大队境内。东西两面田塅中屹立两座石灰山遥遥相望,两条小溪成三角形汇集流往水阁口,故名石下角,简称石角。含陂角、大湾两个大队,30个生产队,17个自然村。特产石。刘氏开居,李、谢、张,陈,钟氏相继迁入。 黄田在黄田大队境内。以黄泥土质得名。属丘陵地带。含龙沟坑, 黄田圩、田坑,铜锣窝等0个生产队。刘氏开居,丁、赖氏相继迁入。 尧塘在黄田大队境内。属山区。含上尧、中尧。下尧三个自然村。 赖氏于明中从下库迁入。 中保位于禾丰东偏北上保与下保之间。也称中堡,古时整个禾丰分成上、中、下三堡。中堡包括亭子、黄田、库心、石迳。中坊等大队以及营前、珠塘大队的部份地区。 龙屋角在东光大队境内。以龙屋片村得名。含桃树排、坳塘,新屋、线屋、下屋,坑尾、细坑等15个生产队。居邱、刘氏。 上保即上堡。位公社南部。含东光、隘下、坪山、黄塅、华堂、蕉坑、禾丰等大队和黄泥、珠塘大队的部分地区。 燕坑在蕉坑大队境内。属山区。以原有芭蕉得名。含樟树下、老屋下、石下、早禾坑、柏树背、竹巴背、牛角山、下马石等13个生产队。居有刘、赖、林、曾氏。 黄泥村在黄泥大队境内。含胜利、塅兴、塅中、枫树、上屋、下屋、雪竹等8个生产队。户,4人。居有华、肖、林、朱等姓氏。 〔林点〕 横迳位于黄泥大队驻地两南面6公里坑迳山腰上。清末建的山寮。属黄泥队。有3人照山兼种亩地。 九刘祠位于尧口大队驻地北面偏东1.55公里塅中。系刘氏建的祠堂,故名。系大队林场。 (选自《于都县地名志》(5年版)) 锦绣龙溪千古名篇出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水府庙的故事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爱于都在线爱上方志于都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报料、投稿、合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dl/134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