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7/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果说丰镇境内有过一座龙泉寺,绝大多数人是不知情的,可能还有人说:你这是胡扯吧!二卜洞山西南有过辽代所建的小祠,那才是最早的庙。我告知大家,丰镇境内有过一座龙泉寺,曾经很有名。

元代至正十六年(公元年),中书省真定(后称正定)路有位云游禅师,法号“慈公”,来到大同北部一百二十多里的一个山区,他为这里的景色所吸引,半山腰有股泉水飞泄而下,周边苍松翠柳郁郁葱葱,遂决定募资在这儿建一座佛寺。建成后起名“龙泉寺”,是跟寺庙后的那股泉水有关系的。这座寺庙毁于何时无考,我猜测毁于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到过北方,朱元璋麾下的常遇春、李文忠、徐达等北征故元势力,均来过如今的乌兰察布一带,集宁城(今察右前旗巴彦特拉乡土城子)就是毁于元末。到了清代乾隆盛世,正定有位叫沈巡师的僧人也来到这里,面对废墟而兴叹,这说明正定某禅院对龙泉寺是有记载的,专门派人来此查看。沈巡师决定募资在此重建寺庙,不几年一座新的寺庙建起来了,形制宏大,“龙泉寺”三个大字由二先生沟(今属三义泉镇)的张仲德先生书写,张仲德在第兄中排行为二,善书法,“二先生沟”的名称应该与此人有关,据说他的后代仍生活在丰镇。乾隆年间,这里是蒙汉杂居地带,蒙古族以畜牧业为生,汉人来此以垦荒种地为生,汉人称此庙为“龙泉寺”,而蒙古人称之为“五宇图召(庙)”,蒙古人也信佛。五宇图,蒙语的含义是“有绿宝石”。五宇图在史料上亦译作“乌延图”、“五烟图”。

到了清代中期,汉人越来越多,龙泉寺的香火日甚,周边几十里的善男信女们来这里敬香祈福。这座寺庙位于今红砂坝镇邓家梁村东,东南距九龙湾水库十一里。寺庙北面半山腰的那股泉水不知涌流了多少万年,《丰镇厅志?艺文》收录有晚清王瑞庵的诗《五宇图龙泉降雨》:“造化从来结构奇,悬岩石磴泻涟漪。神龙本是非常物,旱祷甘霖四野施。”诗咏龙泉顺岩石泻流而下,酷似老天爷降雨的情形。《丰镇厅志》对该庙的位置有记载:“尖子山(注:在今九龙湾水库东南三里的尖山)南距厅治三十五里,其西为大坝山,距厅治四十里,越两山而北为五宇图庙及塞拉马克特不黑地,又北则察哈尔正黄旗界。”民国五年出版的《丰镇县志书?杂志》云:“五烟图,即五宇图也,距厅治四十里。峰顶常若屯云,山麓有泉水,又有古洞,洞中坚冰长夏不消,亦一奇也。”

五宇图庙周边在乾隆年间开始放垦,《晋政辑要?卷十一》:“户部咨丰镇同知招民认垦乌延图庙,即五宇图庙,并相连之塞拉马克特不黑地方剩余空地三百三十六顷二十六亩。”这是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留下的记载,由庄头二达子等认领,每亩征银一分四厘。五宇图牧地西部与白塔沟牧地相邻,到光绪二十八年(年)贻谷来归绥道力主放垦时,

这一带早已认垦完毕,无隙地。在今元山子乡有个五烟图村,立村较早,如把这一带认作是五宇图牧地就大错特错了,史志应为后世负责。道光年间,厅治北部四十余里的五宇图庙一带成了完全的农业区,蒙古人逐渐向北迁移。因为农垦及无限制的砍伐,山上的树木也越来越少,到后来成了荒山秃岭。

丰镇旧城东金龙大王庙后面的脑包上原有一小祠,全用石料砌成,呈穹庐状(蒙古包的形状),直径约一丈,原有一石幢,字迹大都不可辨认,有“天庆五年”字样,辽天庆五年是公元年,显然比龙泉寺建得要早,契丹族祭祀的是哪种神已不可考,肯定不是金龙大王,因为那时还没有“金龙大王”的称谓,明初朱元璋把宋末的谢绪封为金龙大王。原丰镇一中的连生慧老师在《丰镇寺庙简介》(见年版《丰镇史料》第三辑)一文中有阐述,很有见地。《丰镇厅志》称这座建筑为“小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庙宇,我们总不能把神龛也称作庙宇吧?

五宇图庙在清初只留下一石幢,上有阴刻文记载了建庙始末。乾隆年间重建后的龙泉寺内有一木匾,记载得较为详细。邓家梁的高瑞章先生是个文化人,毛笔字写得很好,我与老同学闫喜喜(河畔村人)在年专门拜访了高先生,那年他84岁,现仍健在。先生说,年轻时能把庙内的匾文背下来,现在只记得几句。我让先生把这几句写下来,他欣然答应,匾文中的几句话是:“龙泉寺之建也,人皆知昉于前元,元之何代建之乎?至正十六年,……。”我看了以后,心里很震撼,在我们丰镇地区还有这种文化遗迹,我们没有收集到的东西肯定不少。先生说,龙泉寺在年被拆除,已经到了破除迷信的年代。惜哉!该庙永远消失了,庙后的那股泉水也枯竭了,高先生是为数不多的证人之一。

高瑞章先生笔迹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fengzhenshizx.com/fzsdl/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