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史料中,大同镇北部的野口门是经常提到的,因这里是一个沟口,北方鞑靼蒙古部落经常从这里入侵。从史料分析,野口门(或称野口)就在弥陀山附近,而确切的位置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野口门墩,南面紧贴二边 笔者经两年的爬梳抉剔,认定了野口门的位置,就是今聚宝庄镇南部砖楼沟村西南一里的沟口,沟口有一道边墙,过了边墙就到了拒墙堡村。理由有二: 1.明代成化《山西通志?卷三》:“会宁墩十五里至野口门墩。”会宁墩在丰镇东南镇羌堡北部一里的山上,西北接丰镇城东二卜洞山上的安城墩,野口墩在会宁墩的西部十五里,当时均属大同后卫辖。这是其一。 2.清道光版《大同县志?卷六?关隘》:“宏赐堡制:……又西为十二墩,北直柳河尖山;又西为十三墩,北直野口门,门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这里的“垣”指边垣,就是边墙。 宏赐堡在丰镇城东南三十华里处,从该堡迤西有一道内长城,长九十多华里,当地人也称三道边,在左云县徐达窑与二边相汇。这道内长城(自东向西)的第十二墩在宏赐堡西南里场村北,北对柳河尖山。柳河即是九龙湾河,在清初亦称齐齐尔汉河,尖山在九龙湾水库东南三里,明初大边由此经过,山顶有一黄土墩,笔者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玩,柳河就在尖山北部的山脚下。内长城的第十三墩在里场村西,北对野口八墩,野口八墩在拒墙堡东北米的大边线上,这个山口就称野口门,拒墙堡直北米边墙外面的那个墩台就是野口门墩。古人的记载较粗略,其实内长城十三墩斜对野口八墩,不是直对。拒墙堡分边十三里九分,边墩十七座,火路墩三座。野口八墩迤西的下一个墩台是拒墙堡第九墩,在聚宝庄镇九墩沟南部的沟口;第十一墩在十一湾村东南的沟口,这也从侧面映证了野口八墩的位置。沿边墙的一些村名是有来历的,丰镇工业南园区以南有个二十一墙村,村北正对镇羌堡分边第二十一墩;聚宝庄镇五墩沟和七墩沟,南部直对拒门堡分边第五墩和第七墩。这是其二。其实这一带只有这个山口颇大,能对应上,其它的只能算小沟岔。弥陀山西部的那个山口,在明代叫黑山门。 野口门长城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野口门,在明代发生过一场大战。嘉靖二十七年八月,鞑靼部首领俺答(今译“阿拉坦汗”)率部犯边,明军指挥顾相率千余骑迎敌,中伏,被围于弥陀山茨林墩。大同总兵周尚文闻警,派兵增援,经力战,敌骑溃去,顾相等数名军官战死。周尚文命官军逐北,在野口遇伏,明军早有准备,用火器猛射敌军,杀敌甚多,格杀敌酋一名。相持一月有余,俺答受重创后引兵北去,尚文在其归途布下伏兵,斩获甚众。野口门西距弥陀山不足二十里,那时这一带经常打仗,拒墙堡世代流传下一些战争故事,我也听讲过。 拒墙堡北面的野口门墩筑于明代前期,嘉靖十八年始筑二边,今丰镇北部四十余里的大边弃守了,野口门墩被留在二边外,其实从那时起这个墩台已失去了他的作用,新的火路墩已筑就。我去年夏天专门到野口门墩拍了几张照片,墩台的周边有围墙,围墙里破砖碎瓦不少,当年有房间,有驻军。野口门墩的坐标:东经.,北纬40.。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如今二广高速从野口门东面经过,拒墙堡的南面是一块块肥沃的农田,人们远离了战争的恐怖,到处欢声笑语。愿爱好者到此地一游,不用支出,没人收门票,发一发思古之幽情吧。 作者:吴宏世,年出生,年参加工作,丰镇啤酒厂退休员工,喜爱文史。现住丰镇新区大西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多少钱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